《发现徽州:徽学资料整理与研究 黄山徽州地区文化史》:
三、吴清山汪氏祖墓历代侵扰案件
(一)康熙四十四年殷德弢等侵占免征基地案
康熙四十四年(1705),有乡里保管地籍清册的殷德弢、殷胡衍、殷锦瀛、殷之凤串通地棍殷怀光、殷棣友等擅改印册,强占吴清山汪氏免征基地,支裔汪吉士等向县衙控告,经县令验明,舞弊属实。殷姓以宗祠名义纠合百余人上诉到徽州府,而汪姓以汪振祖为首,同样聚合160人到府控告,鉴于双方势力相当,再加上殷姓家族殷正茂的余威,知府大人就开始和稀泥,双方调停。但汪姓不肯罢休,经汪瑞反复控告无效后,支裔汪瑞麟又上控宪台,藩、臬二司转饬徽州府查审。
康熙四十五年(1706)十一月,徽州府传讯人犯,研究口供,调阅了万历年间的鱼鳞册及一都二图九甲的清册,上面载明免征吴山庙宇样,系“地”字十五号,计税九分七厘九毫。而殷德弢所持的一甲清册上见业一栏,则只注“神基”二字,且更换了新纸五页,与其他登记册不一。殷德弢、殷胡衍相互推诿,说庙为殷家村的水口,明末倒塌,后由殷姓捐资修葺,当代又经重修,以奉祀土地神。由于汪姓守墓支裔衰微,庙前之屋为殷棣友租赁,开设纸马杂货店面,堆积杂物。县衙虽然当堂吊验了鱼鳞册,并用朱笔批明,但未及时更正。因“免征”为历朝特典。而“神基”则可公可私,因此,汪姓反复申诉。徽州府经过调查,在一系列证据面前,做出了如下的判词:“其地字十五号,计地税九分七厘九毫,仍请照旧签注免征,庶使汪姓永得保守祠墓。至于庙神向为村人奉祀,凡岁时伏腊,不独殷姓听其瞻拜,即此地众户均得一体祀祷,汪氏支裔亦不必拘乃祖之祠墓,以阻仰向往之诚可也。”宪台在接到府台的呈报后,安徽承宣布政使司李,作出批示:“据详,殷德弢、殷胡衍私改印册,殊属舞弊,仰各责三十板,革去册书。余如详行,仍取具发落,遵依报察缴。”一桩闹纷纷的案件总算是尘埃落定。
乾隆五十九年(1794),汪氏京官支裔又请求户部下文严禁豪强侵占,嘉庆、道光年间府县亦屡次出告示严禁。
(二)同治八年饬杨良玉迁移油榨坊案
同治八年(1869)二月间,汪庆高、汪正大将近墓之地租与徽州府小吏杨良玉,在吴清山汪氏祖墓边上开设油榨坊,守墓支丁劝阻无效。吴清山汪氏支裔遂于二月发出《会启》,邀六县汪氏支裔于三月初十日到云岚山墓祠公议,时值徽州府开科考试,到会者达一百余支族。经过实地踏看,汪氏支裔认为油榨“朝夕撞击,震伤地脉”,且“徽郡居处万山,最重地脉。乡村栉比,聚族而居。其于祖墓所在,丁口攸关,尤杜为人侵害”;“徽俗极重地脉,即如村镇有榨之区,靡不离村绝远。”经过公议,先将不肖支丁汪庆高、汪正大革出,毋许人祠。三月十三日汪鸣銮等向县署提交呈词,请求查究。
此案先后经府、道、都、督宪及两江总督部堂的批示,要求杨良玉另选坊址,将油榨坊迁出,将房屋交还原主。杨良玉提出将油榨坊迁移至梨树塘,而梨树塘离汪氏祖墓仅两里地,因此亦遭到六县汪姓的反对。歙县县署县丞章步云、代理县令汪,召集双方人员,带着“弓手”(古时持步弓丈量地亩的人),前往吴山铺实地勘测。吴山铺即吴清山,村中有大路一条,东边是汪姓祖祠,祠后为汪姓祖坟,立有墓碑,坟墓的左边山脚有数间空民屋基地,中隔大路,路旁西首有空屋一间,即杨良玉开设油榨之屋,自汪姓地基距此不足一里,村外大路东首梨树塘距此不足二里,即与汪氏祖墓五里之内不准开设油榨的要求不符。因此府县饬令杨良玉将油榨坊迁出,另选他址,不得再胡搅蛮缠。为防止以后发生类似案件,于清同治八年(1869)十二月初五日立“奉部示禁”碑于云岚山等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