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哀伤的艺术:用美的方式重构丧失体验:constructing aesthetic responses to los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666271
  • 作      者:
    (美)罗琳·海德克(Lorraine Hedtke),(美)约翰·温斯雷德(John Winslade)著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
收藏
编辑推荐

即便遭遇不幸,我们依然可以感到被安慰、被支持,甚至精力充沛、生气勃勃。

死亡与哀伤专家罗琳?海德克和约翰?温斯雷德作品。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罗琳·海德克(Lorraine Hedtke),社会工作硕士,注册临床社工,心理学博士。加州州立大学圣贝纳迪诺分校咨询心理学教授,兼任美国后现代陶斯学院研究员,并在世界各地讲授死亡与哀伤相关的培训课程。

 

约翰·温斯雷德(John Winslade),心理学博士,加州州立大学圣贝纳迪诺分校咨询心理学教授,兼任美国后现代陶斯学院研究员。与他人合著了11部关于叙事治疗和冲突调解的著作,这些著作被译成了6种语言。

 

译者简介 

吴限亮,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就职于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专业兴趣为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心理治疗。


何丽, 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现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教师、硕士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省部级项目、横向课题若干,主要研究方向为丧亲及哀伤。

 

审校专家简介

李明,著名叙事心理学家。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促进中心督导。


展开
内容介绍

以往人们认为,哀伤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丧亲者会遵循一种自然的轨迹而逐渐获得疗愈。然而,死亡本身就是人类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对自身或所爱之人离世的方式不一定总是自然的,回应方式也并不能一概而论,它由各种文化力量和话语共同塑造而成。

本书作者鼓励人们在遭遇丧失之后,通过不断打磨、润色两个人关系当中曾经存在的一些细节来帮助生者缓解丧亲所带来的痛苦。书中内容充满智慧,案例让人印象深刻,其中运用问句形式开展的对话,重新建立了生者与逝者之间的关联,可以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力量和解脱的体验。

本书论证精妙,所提出的方法简便易行,能够帮助咨询师和处于丧失阴影笼罩下的人开启有智慧的对话,让他们在对话中找到逝者生命中的美好与活力,也让他们自己的生活更加丰盈。


展开
精彩书评

对人心而言,生死是考验。本书可以让人在面对这个考验的过程中拥有无穷的力量。无论是即将面对大限的个人,还是为临终者及其家属服务的专业人员,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发人深省的理念。本书内容不是对既有理论模型的补充,而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一种原创的实践。 

——李明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提及失去至爱、亲友的哀伤经验,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被疾病和意外袭击的狼狈、难以抑制的悲怆和痛苦、无处安放的不舍和思念、对未来生活的迷茫,感到孤独、空虚和无意义。然而,本书的主题是通过精细雕琢,以美好与艺术的方式回应丧失事件。你能想象吗?这种转化和重构是如何实现的呢?
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美国后现代陶斯学院的研究员,他们对现代哀伤模型持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态度,这是更加彻底的对生命整体性和主体性的尊重。本书注重文化对个体哀伤经验的影响,用弹性的时间观代替线性的时间观,为个性化的、充满艺术美感的回应失落经验提供了无限的创意空间、希望与可能性。
本书会引发你更多的思考。生命是自我创造的艺术,我相信阅读本书,你会更加领略到对话之美、生命之美。
——何丽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教师、硕士生导师


展开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探寻哀伤之美

本章概述了本书写作的前提假设与理论基础,并且解释了我们所谓的“构建具有美感的哀伤反应”的含义。  /001

第2章

这个时代太现实

本章主要讲述了哀伤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弗洛伊德1917年的那篇题为《哀伤与抑郁》的论文,以及后来他的追随者们的思想:梅兰妮·克莱因、约翰·鲍尔比、埃里希·林德曼、科林·默里·帕克斯、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036

第3章

回塑

本章介绍了本书后面章节所涉及的理论基础。首先探索了回塑主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记忆进行了社会关系角度的解读,之后介绍了梅耶霍夫的研究。  /071

第4章

成为丧亲者

本章开始探索如何用一种更加具有美感的方式,创造出有目的回应。本章主要讲述其中的第一个主题,即聚焦于故事中的身份认同问题,身份认同被视为一个流动的变化过程,“他是什么样的人”不是固定不变的;本章还展示了在面对创伤性死亡(比如自杀)时,如何做出回应。同时也谈到了在面对非常麻烦、复杂的人际关系(比如存在虐待的关系)时,如何开展对话。  /109

第5章

抢救被遮蔽的意义

本章在回顾迈克尔·怀特所提出的“话外之音”理念基础上,运用这个概念不断构建或者反复构建哀伤的意义,重拾因哀伤而被抛诸脑后的一些美好体验。  /133

第6章

有关死亡的权力关系

本章转向关注死亡和哀伤当中的权力关系,主要关注并处理三个主要领域:在治疗关系中的专业权力;在哀伤心理学中知识的

控制权力;对人们的哀伤方式产生各种影响的社会力量。  /164

第7章

弹性的时间

本章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对时间的线性理解以及对治疗实践的启发。通过欣赏逝者的生活、“再说一次你好”、评估一段关系的连续性、根据生活中的新事件更新记忆等方式,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治疗价值。  /190

第8章

拥抱脆弱:达摩克利斯的礼物

本章主要讲述咨询师如何与临终者进行咨询性的对话,如何让他们把危急情境中的辛酸表达出来。  /219

第9章

重新点燃希望

本章对全书主题进行了小结,并提供了一种新途径,给人带来希望。  /251

参考文献  /272

译者后记  /28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