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赵孟頫告罪罢官考
人物生平研究,官方史传总是作为第一手资料,然而这类材料大都是由当事人或利益相关者“口供”构成的,如果史实对当事者存在有利或不利,则出现侧重、省略、修饰、加工甚至虚构都在所难免。
唐人李翱就曾批评:凡人之事迹,非大善大恶,则众人无由知之,故旧例皆访问于人,又取行状谥议,以为一据。今之作行状者,非其门生,即其故吏,莫不虚加仁义礼智,妄言忠肃惠和,或言盛德大业, 远而愈光,或云直道正言,殁而不朽,曾不直叙其事,故善恶混然不可明……由是事失其本,文害于理,而行状不足以取信。
而史传流传过程中,又存在编写者、评论者参与的问题,因为时代变迁、个人好恶而臆测、杜撰不断掺入,则后之览者看到的很多局部可能已经不是事实的本来。
即便流传后世的本人书信、文集,也或因遗漏、难言、伪托,同样会有侧重、讳避、修饰,又会反过来影响到传记编写与后来研究者。由于途径的不同,这样看起来貌似是“合证”,但源出一致,则只能是“串供”了。
当事人对于“案情”的回护,难免疏漏,案发当时碑帖、书信、诗文中的记录,未必能一一销毁,通过更全面的考察,筛除“串供”,又使得我们有揭开迷雾、接近真相的可能。
赵孟頫(1254-1322)至元“壬辰(1292)正月,进朝列大夫,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到元贞元年(1295)“成宗皇帝修《世祖皇帝实录》召至京师”,历时三年,其间两上两下,备极艰难。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在其门生杨载为写的行状(以下简称《行状》)里似乎是加官晋爵、飘然不就;《 圭斋文集》收载了欧阳玄为赵孟頫墓所写神道碑,生平事迹基本继承了《行状》 内容, 唯其子嗣部分所叙较详,殊可取;宋濂的《元史·赵孟頫传》(以下简称《 传》)里韦哈剌哈孙的苛虐与生事一段略露端倪,而对于赵孟頫的丢官解甲则是含糊未见其辞。
由于这段经历不涉及赵孟頫仕元这样的热门论题,很多介绍和研究因循史传,按孙过庭《书谱》 中的话就是“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王连起通过对《三希堂法帖》中一件赵孟頫致田师孟信札的引证触及到这段历史,惜资料不够全面,证史而未能正史。
这段经历对赵孟頫之后从政道路选择有着重要影响,有必要专文详考。 本文通过对赵孟頫同知济南(1292-1295)前后书信、碑帖、诗文的综合考证,提出了《行状》《传》等历史及研究文献中所讳隐的赵孟頫外放济南为官前后,官、职数度沉浮的过程及原因。
〇〇一 自 序
告罪闲居
〇〇三 第一节 赵孟頫告罪罢官考
〇〇六 一、力请外补
〇一五 二、暂还吴兴
〇一八 三、官事烦冗
〇二三 四、及瓜未代?
〇二七 五、春回北斗
〇三七 六、罢官归里
〇四四 七、官声政绩
〇四六 八、应酬失宜
〇五四 第二节 再谈告罪罢官
〇五四 一、由循行迁转体例看赵孟頫的仕途波折
〇五九 二、由《新秋帖》看因果
〇六五 三、石仲璋再考
〇七一 四、同知济南概要
〇七三 第三节 赵孟頫告罪闲居考
由《与子俨等疏》看赵孟頫书法风格的嬗变
〇七四 一、以为终焉之计
〇七九 二、书赠畏友邓善之
〇八四 三、结字因时相传
一〇一 四、暂得高栖
一一八 五、书风变化与鉴定
告病闲居
一二九 第一节 赵孟頫告病辞官考
一三〇 一、赵孟頫大德、至大期间作品官衔署款统计
一三二 二、赵孟頫辞官儒学提举的准确时限
一三六 三、疡发于鬓与告病辞官
一四四 四、相关作品
一四七 结 论
一五一 第二节 赵孟頫告病闲居考
一五一 一、丁未大祲
一五三 二、告贷乞米
一六〇 三、闲居体书法
一六六 四、戊申大疫
一六七 五、幼女夭亡
一八一 六、需次泰州
一九七 七、灾情缓解
二〇二 八、礼佛访道
二一七 九、再赴京华
告老闲居
二二七 赵孟頫之死
(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