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欧洲宗教改革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358390
  • 作      者:
    刘明翰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
收藏
编辑推荐

国内知名专家撰写的欧洲宗教改革史专著,

以唯物史观和中国史学话语,重新解读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研究的时间横跨近200年;

从德国、瑞士、法国、英国、荷兰到西班牙,

从马丁路德、闵采尔、加尔文、亨利八世到尼德兰,

西欧重要国家和关键人物均给予细致剖析。


本书发轫于1982年山东大学历史系世界史课堂,在活跃的课堂讨论中观点得以不断完善,又经作者20余年辛勤耕耘,先后有《欧洲文艺复兴史》和作为“姊妹篇”的《欧洲宗教改革史》付梓。


一起聆听作者有条不紊的解读,追随当时狂热、勇敢、执着的改革志士,看人文主义的光芒如何照进中世纪,与封建教权展开不懈斗争。


展开
作者简介

1932年4月生。1983年被聘为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1987年调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文化基础部主任、校图书馆馆长。2008年7月被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聘为中国国际文化书院欧洲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被北京师范大学聘为“985工程”特聘教授。1979年任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后任会长。2004年当选为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80-1988年任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副会长。自20世纪80年代起,曾先后任中国日本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学术委员等。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双一流”特聘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01.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会

02.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

0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04.闵采尔、盖斯迈尔和海尔高特的宗教革命

05.瑞士的宗教改革与慈温利和加尔文的宗教学说

06.法国的宗教改革和胡格诺战争

07.英国独特的宗教改革历程

08.天主教的心脏热土和内部改革

09.加尔文旗帜下尼德兰的革命烽火

10.“三十年战争”与欧洲天主教、新教的均势格局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德国的资本主义萌芽

德国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处于宗教改革运动的前夕。当时,虽然全国范围仍然是封建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但社会经济已较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变化。工业方面,采矿、冶金、纺织、印刷和武器制造业等都很发达。有些部门(如采矿、冶金)已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德国的白银产量为全欧其他地方总产量的两倍半。全国总人口有1200万至1500万人,其中矿工的人数约达10万人,并且是当时欧洲最熟练的矿工。恩格斯就贵金属的开采状况论述道:“德国在1470-1530年在经济方面处于欧洲的首位。”在矿冶和纺织等部门中,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印刷和建筑业中,已有一些拥有10-20名以上雇工的企业。德国在法兰克福、乌尔姆、斯特拉斯堡、海尔布琅、门明根,以及科隆、奥格斯堡等城市中,“分散”型的手工工场甚为普遍。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出现,因而德国也同英、法等国那样,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恩格斯曾写道:“像西欧其他国家一样,从15世纪起德国资产阶级在社会上和政治上的作用日益增长起来。”

德国的城市和工商业状况,有一些特点。15世纪末,欧洲通往美洲的新航路开辟以前,欧洲有两大国际贸易区,即地中海贸易区和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地处中欧的德国正巧处于两大贸易区的中间,是国际贸易中转的必经之地。因而德国边境城市对外贸易相当繁荣,在德国西部以科隆、美因斯、特里尔等城市为主,组成有《莱茵同盟》(约1254年)。参加这一同盟的多系莱茵河两岸的城市,以呢绒和金属类生产著称。这些城市同尼德兰、法国和意大利的贸易关系活跃。在德国北部波罗的海沿岸以汉堡为主的《汉萨同盟》(1344年首次使用),虽然自新航路开辟后,已渐失原来在贸易上的垄断地位,但16世纪上半叶时,汉 萨同盟的汉堡、不来梅和吕贝克等城,粮食(小麦、黑麦、大麦)是同北海、波罗的海贸易的主要商品。在商贸的影响下,汉堡和吕贝克曾是驰名的造船中心。在德国南部和西南边界一带还有《士瓦本同盟》(约1331年建立),它包括多瑙河上流约90个大小城镇,以奥格斯堡城、纽伦堡、乌尔姆等城市为中心,主要经营意大利的丝织品、印度的香料及来自东方的商品,是东西方商品集散的中心之一。奥格斯堡和乌尔是著名的亚麻布生产中心。当时有个谚语说:“全世界种的亚麻都赶不上德国出产的多。”纽伦堡是著名的冶金业中心,以制造武器驰名欧洲。 

德国宗教改革前,据统计,15世纪末,德国共有城镇约2300座,几乎各地的农民,可在当天往返于附近的村镇b。许多小镇人口不到1000人,凡是有3000人以上、万人以下的城镇,已算是中等城市;2万人以上的城市,如乌尔姆、吕贝克、汉堡、奥格斯堡等,便属大城市,为数甚少。而纽伦堡(约5万人)、科隆(约4万人)则是极个别的特大城市。 

应当指出,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南德奥格斯堡有两家富商佛该尔(Fugger,亦译佛格尔)和韦尔泽(Welser),靠经营东方商品、金属和矿业等发家。后来成为大银行家,投资开采矿产以及进出口贸易。佛该尔助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当选德皇,成为德皇及一些大诸侯的债权人。他们操纵中欧的经济,同西班牙、葡萄牙有直接联系,在意大利甚至美洲设商贸机构,参与殖民贸易,对德国的政治局势亦有很大影响。德国农村和农民的状况如何?15世纪时,虽然封建主不断加重对农民的压榨,但农民多数仍是自由农。马克思曾指出:“在15世纪,德国的农民虽然几乎都要担负一定的实物贡献和劳役,但是除此之外,他们至少在事实上是自由的人d。”15世纪末,在德国由于货币地租的盛行,在商品货币经济影响下,自由农民扩大了两极分化,少数富裕者变成资本家、农场主,多数人贫困破产、流浪、行乞。德国统治者为了制裁和限制流浪者,亦颁布了逼迫他们成为雇用工人的法令。正如马克思指出的:“15世纪末和16世纪,整个西欧都颁布了惩治流浪者的血腥立法。”德国15世纪末时,在西北部和莱茵河下游一带的农村,地主或牧主同一些农牧民按比例分配产品的“分成制”逐渐流行。

还应指出,德国不同地区,农村和农民的境遇有很大差别。在德意志的易北河以东,即普鲁士、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等地,由于人口稀少,荒地多,封建主虽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压榨,但也常利用垦荒扩大财富。而在西南德意志,由于人口多,耕地少,随着城市兴起,城市贵族在中介贸易中致富,生活豪华,而土著容克地主为了攀比城市贵族,乃扩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增加代役租,加强了劳役制,剥夺农民使用公有森林和牧场的权利,将公有的马尔克土地变成地主所有,许多自由农民再度变成依附农民,而依附农民又沦为农奴。“日益繁重的徭役和繁多的实物同货币缴纳并存,是农民战争以前德国西南部农民状况的特点。”正因存在这个特点,后来激烈进行反封建的德国农民战争的是西南德意志地区。 

德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同时,也出现了最初的资产阶级。恩格斯曾分析道:“像西欧其他国家一样,从15世纪起德国的资产阶级在社会上和政治上的作用日益增长起来。”但由于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德国经济上的状况和特点是:发展的不平衡性,采矿和冶金业在欧洲居于首位,而纺织、服装和建筑业……尚较英法为弱。德国的大城市较少,且多在边境地区,主要经营中介性或与邻国的对外贸易。而国内的商贸经济发展较缓慢,整个德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像英国的伦敦那样发展成为全国工商业的中心。”当时的德国没有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支持,对海外的殖民活动亦未开展起来。德国中世纪晚期的资产阶级中商业资本占优势,许多人是商人兼资本家,他们兼营高利贷,向王公贵族放债,与权贵相交。德国的手工工场虽已发展起来,但数量尚少,且分散型居多,经济上分散性突出。德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制有矛盾,希望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变革和国家统一,然而由于德国的诸侯、贵族势大,新兴资产阶级的力弱,所以在变革的活动和同封建势力斗争中,动摇性大,关键时刻甚至退让、同封建势力妥协。这是由经济的状况决定的德国早期资产阶级的特点。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灵光笼罩的神殿——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会 

一、基督教及其组织 

(一)文化与宗教 

(二)基督教的经典、主要教义和圣礼 

(三)基督教会组织 

二、中世纪封建制的形成与基督教会的教阶制 

(一)西欧封建制的产生和封建化 

(二)中世纪基督教会的教阶制 

(三)宗教会议与修道院 

(四)中世纪基督教会的选举制度 

三、中世纪基督教的鼎盛与演变 

(一)教会的灵光普照欧洲 

(二)“自由七艺”与经院哲学 


第二章? 支柱的断裂和先行者的火炬——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渊源与社会背景 

一、罗马教廷专权跋扈下,社会矛盾重重 

二、威克里夫和约翰·保尔宗教改革活动 

三、胡斯宗教改革与胡斯战争 

(一)胡斯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 

(二)胡斯及其宗教改革主张 

(三)胡斯宗教改革的主要观点 

(四)胡斯殉难 

(五)胡斯战争 


第三章? 从维登堡“叛乱”到抗议宗——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15世纪末与16世纪初德国经济和政治的特点 

(一)德国的资本主义萌芽 

(二)皇权衰落及社会矛盾的复杂和尖锐化 

(三)德国人文主义运动的扩展 

(四)农民起义爆发 

二、马丁·路德的青年时代 

(一)家庭环境和在爱尔福特大学读书(1483-1505年) 

(二)加入奥古斯丁修会及罗马之行(1505-1511年) 

(三)维登堡大学的神职教授生涯(1512-1517年) 

三、从《九十五条论纲》到沃姆斯会议 

(一)《九十五条论纲》的火焰 

(二)上书罗马教皇 

(三)莱比锡辩论 

(四)路德早期有关宗教改革的五篇重要论著 

(五)公开焚毁教皇敕令 

(六)沃姆斯帝国会议 

四、路德宗教改革中期的活动与德国农民战争 

(一)卡尔施塔特激进的宗教改革 

(二)路德改革思想和活动的面面观 

(三)路德与骑士暴动 

(四)德国农民战争期间的路德 

五、路德后期的宗教改革 

(一)整顿与强化路德宗新教会和提倡新教育 

(二)德国新旧教斗争的激化和起伏 

(三)路德后期的重要著述 

(四)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与路德教的传播 


第四章? 奋争“千年天国”和“公有社会”——闵采尔、盖斯迈尔和海尔高特的宗教革命 

一、闵采尔毕生为争取“千年天国”而奋斗 

(一)闵采尔的青少年时代 

(二)从茨维考、布拉格到阿尔斯特德 

(三)闵采尔的“千年天国”理想和《书简》 

(四)闵采尔思想的传播与缪尔豪森的“永久市政会”

(五)弗兰肯豪森保卫战与巨星陨落彩虹照人间 

二、盖斯迈尔与提罗尔革命 

(一)阿尔萨斯、萨尔斯堡等地的平民宗教改革和农民起义 

(二)盖斯迈尔与《梅朗条款》 

(三)“神法”指导下的《提罗尔宪章》 

(四)德国农民战争的最后一幕 

三、为“圣灵时代”和“公有社会”而献身的海尔高特

(一)“向基督教新生活的转化” 

(二)“神法”的政府与“和平主义”的宗教改革 


第五章? 瑞士的宗教改革与慈温利和加尔文的宗教学说 

一、15世纪末与16世纪初瑞士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一)瑞士的经济和政治状况 

(二)瑞士的文化与宗教 

二、慈温利的宗教学说和改革活动 

(一)慈温利的生平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启蒙 

(二)“六十七条目”的火焰和苏黎世大辩论 

(三)瑞士宗教改革与社会运动的结合 

(四)慈温利同路德的争论与马尔堡会谈 

(五)天主教联军镇压下慈温利宗教改革的受挫 

三、加尔文的人生与思想轨迹和特征 

(一)关于加尔文的历史价值和评论的分歧 

(二)加尔文的生平活动 

(三)集三种思想理论因素于一身的加尔文 

四、加尔文的宗教学说和他在日内瓦的活动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活动的三个历史阶段 

(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和主张 

(三)加尔文的政治思想和教会改革观 

(四)加尔文同路德宗教改革学说的比较 

(五)加尔文新教的贡献、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第六章? 法国的宗教改革和胡格诺战争 

一、16世纪前期法国的政治状况、阶级关系及意大利战争 

(一)法国的经济、政治概况 

(二)意大利战争 

二、法国文艺复兴的传播和宗教改革活动的扩大 

(一)法国文艺复兴的传播 

(二)宗教改革活动的扩大 

三、胡格诺战争与南特敕令 

(一)“胡格诺战争” 

(二)亨利四世的《南特敕令》 

四、君主专制的巩固与宗教改革及巴洛克浪潮 

(一)法国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二)法国历史上的黎世留 

(三)法国宗教改革的发展与“巴洛克浪潮” 


第七章? 英国独特的宗教改革历程 

一、宗教改革前夜英国的经济和社会态势 

(一)经济发展迅速和资本主义萌芽 

(二)都铎王朝的君主专制 

(三)罗马教会的骄奢腐朽及对英国的榨取豪夺 

(四)异端活动与人文主义 

二、亨利八世的传统与变革和“独尊法案” 

(一)亨利八世继承下的国教政策 

(二)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离婚案”的始末 

(三)“独尊法案” 

(四)安立甘教在传统与变革之间确立 

三、爱德华六世、玛丽及旧教与国教的反复博弈 

(一)爱德华六世推行新教的改革 

(二)玛丽时期天主教的复辟 

四、伊丽莎白与民族国家的勃兴 

(一)伊丽莎白重建英国的国教会 

(二)英国都铎王朝宗教改革的特点和影响 

(三)清教的兴起和长老派、独立派的形成 

(四)16世纪末英国的社会与宗教 


第八章? 天主教的心脏热土和内部改革 

一、罗马教廷的暴虐专制与贪腐搜刮 

(一)欧洲各国各阶级同罗马教廷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二)查禁书刊,屡颁“禁书目录”,制造“文字狱”

(三)强化“异端裁判所”的恐怖活动 

二、天主教著名人士的改革思想和实践 

(一)尼古拉·库萨的“海克力士”活动 

(二)伊拉斯谟的《愚人颂》 

(三)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塔中书》与生平 

三、耶稣会的成立与早期的耶稣会士 

(一)罗耀拉与耶稣会的创立 

(二)耶稣会及其活动 

(三)耶稣会的宗教道德教育 

(四)耶稣会学校的贡献及耶稣会士的作用 

四、特兰托宗教会议及其重要活动 

(一)特兰托宗教会议的第一阶段 

(二)特兰托宗教会议的第二阶段 

(三)特兰托宗教会议的第三阶段 


第九章? 加尔文教旗帜下尼德兰的革命烽火 

一、16世纪上半叶尼德兰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一)尼德兰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 

(二)西班牙对尼德兰的反动统治 

二、加尔文教在尼德兰的确立和发展 

(一)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传播与扩大 

(二)尼德兰的加尔文教会与《比利时告白》《海德堡教义问答》 

(三)尼德兰加尔文教的广泛传播与圣像破坏运动 

三、尼德兰革命曲折、艰苦的斗争历程 

(一)运动初期的曲折和阿尔发血腥镇压 

(二)“海洋乞丐”和北方起义 

(三)尼德兰革命的深化与联省共和国建立 

四、尼德兰革命过程中加尔文教内部的分歧与斗争 

(一)运动前期资产阶级和贵族革命派在加尔文教保守传统影响下的妥协和局限性 

(二)坚持武装斗争和宗教宽容政策决定了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三)荷兰共和国初期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加尔文教戈马尔派与阿明尼乌派之争 


第十章? “三十年战争”与欧洲天主教、新教的均势格局

一、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历史背景 

(一)17世纪初德国和欧洲的政治与宗教形势 

(二)天主教同盟和新教联盟的对峙 

(三)国际战争的导火线 

二、“三十年战争”的各个阶段 

(一)波希米亚—普法尔茨第一阶段(即捷克—巴拉丁时期,1618-1624年) 

(二)“三十年战争”的第二、三阶段:丹麦参战(1625-1629年)、瑞典参战(1630-1635年) 

(三)法国—瑞典参战(1635-1648年) 

三、《威斯特发里亚和约》及其影响 

(一)闵斯特会议和奥斯那布鲁克会议 

(二)《威斯特发里亚和约》内容 

(三)“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发里亚和约》的影响 重要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对照表 

一、人名译名对照表 

二、地名译名对照表 

三、专有名词译名对照表 

主要参考书目 

一、中文部分 

二、外文部分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