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以马勒创作于不同阶段的三部交响曲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梳理归纳其个性化管弦乐法特征的同时,也从管弦乐法的视角,探究其交响曲的创作思维。马勒的交响曲体量大并形式多样,一部博士论文难以全部囊括。因此,论文选择了不带声乐并以四个乐章形式构成的第一、第六以及第九交响曲作为研究对象,而这三部交响曲处于马勒的三个重要创作阶段。论文通过对马勒多样化乐队编制及乐器运用、主题及材料的不同展开方式,以及管弦乐织体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其交响曲多维音响空间、主题材料的异化衍生及拼贴手法、简单与复杂化管弦乐织体的构成,以及具有革新性、个性化的管弦乐法特征及管弦乐法原则。论文对马勒交响曲中“蒙太奇”式的创作现象和技法以及与管弦乐法的关联性,进行了更加细致、深入的解析,并阐述了马勒作为世纪之交重要的作曲家,其管弦乐创作思维与技法的“前瞻性”对后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在马勒的创作分期、创作观念或态度以及审美取向等方面的个人观点与立场,在马勒交响曲的管弦乐技法研究方面迈出了较为大胆的步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