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身心在场的阐释民族志文本写作
第一部分 学术准备与文献述评
绪言
一、“仪式音声阐释民族志”范式的建构意义
二、“仪式音声阐释民族志”的文本选择
三、“民族志”解读文化是人类共通智慧
四、“阐释民族志”视角的问题意识与选题价值
第一章 书写方法·阐释学理
引言
第一节 阐释文本的书写方法
一、传统记述书写文本
二、现代科学书写文本
三、当代实验书写文本
第二节 仪式音声的阐释学理
一、“仪式音声”:“仪式音乐”的范畴拓展
二、音声阐释方法学:“仪式音声研究框架”
三、“文本重构”:仪式音声阐释学理
第二章 族群生态与瑶族文化研究
引言:进入田野点
第一节 族群生态
一、排瑶的族源
二、称谓与居地
第二节 瑶族文化研究
一、史籍记述
二、方志杂记
三、学界调研
四、政府汇编
第三章 瑶族音乐与“歌堂”仪式研究
第一节 瑶族音乐研究的综述文本述评
一、吴宁华的《瑶族音乐研究综述》
二、李晓婷的《瑶族音乐研究七十年》
三、赵书峰、吴宁华的《国外瑶族传统文献研究现状综述》
四、雷捷的《我国瑶族音乐研究现状综述》
第二节 排瑶“歌堂”仪式音声专案研究述介
一、排瑶自述中的“歌堂”仪式记忆
二、他者典籍中的“歌堂”仪式记忆
第二部分 民俗学的音声行为阐释
第四章 “歌堂”仪式的音声行为阐释·口述篇
第一节 排瑶学者的口述文本
公一、[要歌堂]民俗仪式及音声行为
二、[旺歌堂]民俗仪式及音声行为
第二节 排瑶祭司的口述文本
一、[旺歌堂]民俗的仪式程式
二、[旺歌堂]民俗的音声行为
第三节 “歌堂”音声行为的口述文本再阐释
一、排瑶学者口述文本的框架
二、排瑶先生公口述文本的框架
三、口述文本行为的再阐释
第五章 “歌堂”仪式的音声行为阐释·现场篇
第一节 [耍歌堂]现场文本
一、[耍歌堂]大典及音声行为
二、〈请公〉仪式及音声行为
三、〈过九州岛〉仪式及音声行为
四、〈送公〉仪式及音声行为
第二节 [挨歌堂]现场文本
一、〈斋戒·捡法名〉仪式及音声行为
二、〈请公·大歌堂·开斋〉仪式及音声行为
三、〈封闭〉仪式及音声行为
第三部分 音乐学的音声形态阐释
第六章 “歌堂”仪式的音声形态阐释·人声篇
第一节 “近信仰”人声分析
一、音声旋律规法
二、音声口诵形式
三、音声元素布局
第二节 “远信仰”人声分析
一、男性山歌的音声形态
二、男性情歌的音声形态
三、女性歌谣的音声形态
第七章 “歌堂”仪式的音声形态阐释·器声篇
第一节 “有音高组织”的器声分析
一、器声的双重音声特质
二、器声的音声旋律结构
第二节 “非音高组织”的器声分析
一、乐器长鼓的音声形态
二、仪式响器的音声形态
三、炮响的音声形态
第四部分 符号学的音声意义阐释
第八章 “歌堂”仪式的音声意义阚释
第一节 仪式音声的符号意义
一、音声符号的语境意义
二、音声符号的结构意义
第二节 音声符号的功能意义
一、音声符号的中介交汇功能
二、音声符号的模式建构功能
第三节 音声符号的文化意义
一、“神圣性与世俗性”复合的宇宙观
二、“近信仰与远信仰”化合的民俗观
结语 “仪式音声阐释民族志”的范式建构——兼研究主体的反身性阐释
第一节 “阐释民族志”范式的建构思维
一、“阐释民族志”范式的建构思想
二、“仪式音声研究”的理念突破
三、建构“阐释民族志”的方法学拓展
第二节 “仪式音声阐释民族志”的范式建构
一、民俗学的“音声行为”考察——口述/现场的互文性重构
二、音乐学的“音声形态”分析——人声/器声的互文性重构
三、符号学的“音声意义”阐释——表征/象征的互文性重构
四、“阐释民族志”范式建构的反身性阐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