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你的文章太胖了!:吸收关于写作技能的碎片知识,开启无负担的轻松学习之旅
0.00     定价 ¥ 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669483
  • 作      者:
    [美]海伦·索德(Helen Sword)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轻量级学习手册,便携式写作指南

 便携小开本,单手可握,便于在走廊、地铁、咖啡馆、飞机场等多种场合翻阅。相较让人一拿起来就想“abandon”的大部头来,这本集实用性、颜值与幽默感于一体的小册子会有更高的使用率,你可以从任意一页开始阅读,吸收关于写作技能的碎片知识,开启无负担的轻松学习之旅。

 

 ◎提供易上手的动作指导,轻松为文章塑形

《你的文章太胖了!》提供了许诸多易模仿的“动作”,能有效为文章塑形:善用动词和名词强健句子的肌肉和骨骼,告别“骨质疏松”;合理删减过剩的介词,为句子减重;谨慎使用形容词和副词,减少对四个废词的依赖,摆脱多余“脂肪”,让表达更为精确有力,让你的文章更加匀称健康。

 

 

 ◎中英例句细节对照,大师经典文本参考

书中提供了大量中英对照例句,方便你对比“瘦身”前后句子的细节。还有诸多经典文本担任“模特”,如莎士比亚、狄更斯、狄金森等大师的作品选段,直观展示名家如何巧妙使用基本的be动词、介词短语、形容词等赋予语言节奏感,实现句子局部减脂,达到匀称健美、魅力非凡的效果。

 

 ◎大量实用练习/自测表格

该手册提供了大量练习和自测表格,你可以利用这些工具评估自己的文章是否“超重”,量化的标准更容易让你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不同板块对应的建议也能帮你对症下药,准确定位可以提升的部分。这本小书能助力你积极寻求写作上的改变,锻炼字词的筋骨,摆脱滞重的文风,培养精炼的写作风格。

 

 ◎不止针对英文写作,对中文也同样有效

好文章的底层逻辑都是互通的。合理分配具体和抽象词语的比例,删去冗余的形容词与副词,切换主动与被动句式......这些规则对中文写作同样适用。这本手册能帮助你提升对语言的总体理解,在保留个人风格的同时,化平庸的文章为神奇!


展开
精彩书摘

1.

动词活力

 

本章要点:选择表义强、准确、充满活力的行为动词,比如:scrutinise(洞察)、dissect(剖析)、recount(诉说)、capture(捕获)。 尽量少使用那些软弱、模糊、懒洋洋的动词,比如:have(有)、 do(做)、show(显示)。

限制 be 动词(is、am、are、was、were、be、being、been)的使用。

动词就像我们身上的肌肉,能让句子变得有力量。实际上,从技术上来讲,如果没有动词,就不能构成完整的一句话。但不 是所有动词都同样有力量。行为动词,如“生长”“扔掷”“散发出”(grow、fling、exhale)可以为你的文章注入活力,使之充满生机,让句子如虎添翼。还有些 be 动词形式的词 —比如is、was、are——虽然能表达一定的意思,但不能带来新的信息。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语法结构中的臀大肌。

相比起花费精力去构建以动作驱动的文章,写一句由 be 动词和被动结构主导的句子要容易得多,正如前面的这半句话(It is much easier to write a sentence that is dominated by be-verbs and passive constructions)。既然 be 动词这么好用,为何我们还要浪费时间绞尽脑汁地搜寻那些既要生动又要丰富的动词呢?

行为动词值得我们关注和为它下些功夫,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行为动词为你的写作增添了一种主体感和紧迫感,它告诉你谁对谁做了什么。比起“我们开展了该研究”(We performed the research),科学家惯用的一种被动说法“该研究得到开展”(The research was performed)就更缺乏真诚和直接的感觉。

第二,除了非行为动词主导的句子,行为动词可加强语气并扩充信息量。比如“该流行病横扫整个南美洲”(The pandemic swept through South America)这个句子,其中的隐喻是这种流行病的影响就像大火扫荡森林一般,又或者如扫帚扫过杂乱的地板一样。但像“这是很严重的流行病”(The pandemic was very serious)的说法就不能达到上述激发读者想象的效果。

第三,行为动词的表达更为经济和精确,而 be 结构的表达则较为笼统草率。请看以下这句由一名博士写的有气无力的句子:

What is interesting about viruses is that their genetic stock is very meagre.

病毒的有趣之处在于它们的遗传繁殖群很贫乏。

要改造这句话,给它加一个更有力的动词和生动的副词,就能让它读起来更形象生动且更有说服力:

Viruses originate from a surprisingly meagre genetic stock.

病毒起源于一个贫乏得出人意料的遗传繁殖群。

总的来说,be 动词的用途可以类比成数学等式中的等号,它不能给句子带来更多的信息,只能描述现有的情况。同样地,在被动结构里,“被”字就像蜘蛛网一样捕获行为动词:“他被铃声吓了一跳”(He was startled by the bell),“她的脸被皱纹划刻”(Her face was lined with wrinkles)。请注意,这两个句子中的行为动词(startle、line)改变了自身的动词词性,变成描述性形容词(startled、lined)。

适度地使用 be 动词一点问题也没有。我们的句子需要 be动词,就好比饮食中需要淀粉,衣柜里需要袜子一般。be 动词的句子结构可以创造出主体、行为和时态上的细微区别。举个例子,“我的信心被磨灭了”(I was made to feel inferior)表达的意思不同于“她磨灭了我的信心”(She made me feel inferior)或“我感到没信心”(I felt inferior)。同样,“他在买东西”(He is going shopping)表达了一种暂时性,而“他去买东西”(He goes shopping)或“他每天买东西”(He shops every day)则没有这样的感觉。

只有当我们想偷懒时,be 动词才会成为问题所在:我们让be 动词变成每句话的主食,只是因为我们懒得去构想那些富有变化的动词。下面这段话摘录自一位本科生关于电影艺术的论文,它可以很好地说明我的观点:

American Beauty is one of the best films I have ever seen. The Academy gave the movie a ‘Picture of the Year’ award, among other honors. There are many good uses of cinematography throughout the film. I will be describing how cinematography is used to enhance what is happening in that particular scene.

《美国丽人》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之一。奥斯卡曾将“年度最佳影片”奖颁给这部电影,它很好地用了电影摄影的手法。接下来我要描述其中一幕是如何用电影摄影来强调故事是怎样发展的。

在这段话里,be动词频频出现。这里有两个潜在的行为动词“描述”(describe)和“发展”(happen),但它们都混杂在be 动词引导的结构中(will be describing,what is happening)。同时,句子里的其他动词如“看”“给”“用”“强调”(see、give、use、enhance) 都相对直白和笼统,只比 is 或 are 多贡献了一点点活力。但如果把最后一句“接下来我要描述其中一幕是如何用电影摄影来强调故事是怎样发展的”(I will be describing how cinematography is used to enhance what is happening in that particular scene)中的be结构去掉,该核心句就变得像下面这样:

I will describe how cinematography enhances what happens in a particular scene.

接下来我要描述其中一幕如何用电影摄影来强调故事发展。

修改后的句子维持了原意,但单词数从 17 词减少至 12 词,用理查德·A. 拉纳姆(Richard A. Lanham)的话来说,这就是所谓的“润色要素”(lard factor)。

写作技巧娴熟的作者不会完全摒弃 be 动词。相反,他们小心而适度地运用它,有时也会用上额外的策略。举个例子,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双城记》的开篇中就用了多达 10 个 be 动词: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 .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宋兆霖译)

但如果接着看这段 be 动词宝库的后一页,你会发现这些 be动词都闪耀着行为动词的光辉。在用重复的 be 动词将读者哄骗进一种静态且千篇一律的感觉后,狄更斯突然把大伙儿领进了由形象动词讲述的法国革命前夕:

France, less favoured on the whole as to matters spiritual than her sister of the shield and trident, rolled with exceeding smoothness down hill, making paper money and spending it. Under the guidance of her Christian pastors, she entertained herself, besides, with such humane achievements as sentencing a youth to have his hands cut off, his tongue torn out with pincers, and his body burned alive, because he had not kneeled down in the rain to do honour to a dirty procession of monks which passed within his view, at a distance of some fifty or sixty yards.

总的来说,法国不如她那位一手持盾、一手持三叉戟的姊妹那么热衷于鬼神。可她滥发纸币,挥霍无度,畅通无阻地走着下坡路。此外,她还在那些基督教牧师的指导下,以施行种种“德政”为乐,诸如剁去一个青年人的双手,用钳子拔掉他的舌头,然后把他活活烧死,只因他看见五六十码外有一行满身龌龊的修道士走过,没有在雨中跪下向他们行礼致敬。(宋兆霖译)

 狄更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法国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多严峻, 而是描述了一个步入歧途的国家,它“畅通无阻地走着下坡路” (rolled with exceeding smoothness down hill),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他将法国比拟成一名轻佻的女人,她以施行种种残忍的事情为乐(entertained herself),比如将一位年轻人折磨致死:“剁去一个青年人的双手,用钳子拔掉他的舌头,然后把他活活烧死……没有在雨中跪下向他们行礼致敬”。狄更斯在这里暗指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这位皇后穷奢无度的行径最终激得法国底层人民揭竿而起。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狄更斯没有使用明喻手法,如“法国像……” (France was like this or that),而是利用行为动词来达到一种细 微却又鲜明的隐喻效果。

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这句最经典的独白也有异曲 同工之妙。他在一句话里连续抛出了三个 be 动词: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死后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梁实秋译)

面对生死抉择,这位饱受折磨的王子这样问自己: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究竟是要忍受这强暴的命运的矢石,

还是要拔剑和这滔天的恨事拼命相斗,

才是英雄气概呢?(梁实秋译)

其中的行为动词让场景变得生动起来,“忍受”“拔剑” “拼命相斗”(suffer、take arms、oppose),让这位王子在忍受鲜明的肉体折磨时产生了对存在主义的深思,并贯彻在剩下的独白中:

 

Who would fardels bear,

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

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

The undiscover’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ller returns, puzzles the will

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

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

谁愿背着重担,

在厌倦的生活之下呻吟喘汗,

若不是因为对于死后的恐惧,

—死乃是旅客一去不返的未经发现的异乡,

—令人心智迷惑,

使得我宁可忍受现有的苦痛,

而不敢尝试那不可知的苦痛。(梁实秋译)

哈姆雷特对人类的存在性进行了严厉的审视,让我们必须在两个同样痛苦的选项中做出选择:是“呻吟喘汗”,“忍受现有的苦痛”,还是将肉身置之事外,去“尝试那不可知的”死亡,前往“旅客一去不返的异乡”。通过运用这些行为动词,莎士比亚将生命(to be)描绘成苦痛的负担,把死亡(not to be)比喻成令人惧怕的旅程。

行为动词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它直接诉诸感官,带动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引发无限想象,而不是简单地陈述“是”或“不是”。在构建新句子时,技艺娴熟的作家并非每次都从茫茫词海中大海捞针,他们平时就注意锻炼和拓展自己的词汇量,寻找可以传达视觉意象和动作的动词。 


展开
目录

致  谢  3

关于本书  5

1. 动词活力   1

2. 名词浓度   23

3. 介词过剩   47

4. 形容词副词上瘾症   65

5.“废词”连篇   85

后记 健康写作   112

附录 写作健康测试   117

写作健康测试指南(手册版) 119

写作健康测试指南(电子版) 125

参考文献   12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