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的老师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
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
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间教室,
放飞的是希望,
守巢的总是你。
才知道那块黑板,
写下的是真理,
擦去的是功利。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
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
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支粉笔,
画出的是彩虹,
洒下的是泪滴。
才知道那个讲台,
举起的是别人,
奉献的是自己。
——宋青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词
1950年我随父母迁京,那时新中国刚成立,正值国内百废待兴,国际风起云涌、动荡多变的时期。由于种种原因父母无暇顾及我,年仅8岁的我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独自一人为自己的“前程”奔波起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北师大附小)是离我家较近的一所学校,仅“近”这样一个简单的理由,让我径直闯入了北师大附小校门,通过了老师的简单提问后,我正式成为一名新生。几年后,我作为小学的优秀生免试升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北师大附中)。北师大附中创建于1901年,也是当时北京市*好的中学之一。
中学初二的某次物理考试题目只有一道:“从行走的汽车上横向抛出一只皮球,问站在路面的人观看这只球的运动轨迹如何?”分数出来后,我破天荒地拿了个不及格。这是我学生生涯中的第一次,也是*后一次的不及格。从那以后,我发生很大的改变,对数学和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暑假自学了高中三年的数学和物理课程。尽管对于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只是粗浅的,但其中的主要概念与方法却已在脑海中留下了印记,这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1990年,一位同事开玩笑地拿出一份当年的高考数学和物理试题,我竟毫不费力地解答出来。对于中学的学习,我摸索出了一套学习知识的方法,概括起来只有两句话:学习靠自己,自我为主,老师为辅;学习要有动力和浓厚的兴趣。
1960年,我参加了高考,以名列北京市前茅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迈进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大)的校门(以后称“高考状元”),开始了人生历程中又一个关键时期。
中国科大成立于1958年,是响应1957年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而诞生的。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国科大采用了“所系合一”的管理教学体制,即大学中各个系没有专门教职员工,所教授的课程由中国科学院的各个研究所安排,并从各研究所工作者中提供相应的兼职教员。因此,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曾在中国科大这座科学的殿堂中留下过辛勤耕耘的足迹。
老师们
严济慈老师
严济慈(1901~1996年)教授是国际上著名的物理学家。1955年他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副校长和校长。中国科大建校初期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基础课必须由校长或研究所的所长授课。严济慈老师教授我们“普通物理”和“电动力学”两门课程,一共四个学期两年之久。59岁的严济慈老师给全校近千名学生讲课,古今中外,深入浅出,把科学发展史、科技人物活动与科学知识紧密相连,妙趣横生。他的板书苍劲工整,条理清晰。他的课一讲就是几个小时,让人忘记了时间的存在。我喜欢下课后挤上讲台向他提问,严济慈老师似乎完全没有授课的劳累感,总是点上一支香烟,耐心回答我的问题。时间久了,他居然能叫出我的名字来。这是身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大科学家和一名一年级新生的故事,它从此永远铭刻在了我的心里。严济慈教授讲课还有一个特点——从不准点下课,这可苦煞了食堂的大师傅们。每逢严老师讲课,师傅们总是会做好午饭延长一个小时的心理准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