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础理论001
第一章·心脏的临床应用解剖 002
第一节·心脏的位置、结构和毗邻关系 002
第二节·心脏各腔的形态结构 004
第三节·心脏的间隔 008
第二章·室间隔缺损的解剖形态与传导系统的关系 011
第一节·室间隔的应用解剖 011
第二节·室间隔缺损与房室传导系统的关系 019
第三章·室间隔缺损流行病学、遗传学与自然转归 028
第一节·室间隔缺损的流行病学 028
第二节·室间隔缺损的遗传学 029
第三节·室间隔缺损的自然转归 031
第四章·室间隔缺损的病理生理与临床表现 035
第一节·室间隔缺损的病理生理 035
第二节·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表现 037
第三节·室间隔缺损的病程 038
第二篇·影像学技术041
第五章·室间隔缺损超声诊断与术中超声监测 042
第一节·概述 042
第二节·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 043
第三节·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 045
第四节·室间隔缺损的超声心动图图解 049
第六章·心导管检查术在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056
第一节·心导管检查术所需设备及器械 056
第二节·导管操作技巧与手法 059
第三节·右心导管检查术 062
第四节·左心导管检查术 069
第五节·心导管检查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073
第七章·室间隔缺损的心血管造影 076
第一节·室间隔缺损心导管检查造影剂的选择 076
第二节·室间隔缺损心血管造影操作技巧 081
第三节·室间隔缺损的左心室造影分类 084
第八章·CT和MRI在室间隔缺损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097
第一节·CT在室间隔缺损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097
第二节·MRI在室间隔缺损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100
第三篇·介入治疗规范操作与经验105
第九章·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临床应用 106
第一节·进口封堵器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106
第二节·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115
第十章·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127
第一节·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概况 127
第二节·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 135
第三节·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相关理论与操作 143
第十一章·不同类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及经典病例解析 159
第一节·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159
第二节·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并发膜部瘤的介入治疗 166
第三节·肌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170
第四节·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176
第五节·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病例 181
第十二章·室间隔缺损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的同期介入治疗 203
第一节·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的同期介入治疗 204
第二节·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同期介入治疗 206
第三节·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的同期介入治疗 207
第四节·室间隔缺损合并下腔静脉肝段缺如的同期介入治疗 208
第五节·室间隔缺损合并卵圆孔未闭的同期介入治疗 209
第六节·室间隔缺损合并瓦氏窦瘤破裂的同期介入治疗 219
第十三章·外科术后室间隔残余漏的介入治疗 225
第十四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介入治疗 236
第一节·概述 236
第二节·室间隔穿孔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变 237
第三节·临床表现与诊断 238
第四节·室间隔穿孔的治疗方法 240
第五节·选择关闭室间隔穿孔的时机 244
第六节·室间隔穿孔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防治 248
第七节·典型病例 250
第十五章·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单中心经验 256
第一节·三种特殊类型室间隔缺损并膜部瘤形成介入治疗的单中心经验 256
第二节·封堵器置入时保留导丝封堵室间隔缺损技术 260
第三节·封堵器回收困难的解决办法 261
第四节·流出道肌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的单中心经验 261
第五节·室间隔缺损并发主动脉瓣脱垂的介入治疗的单中心经验 262
第六节·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常见严重并发症处理的单中心经验 263
第七节·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自愈性闭合情况观察 270
第十六章·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防治 274
第四篇·创新与展望279
第十七章·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280
第一节·漂导丝过间隔技术的临床应用 280
第二节·穿刺膜部瘤壁建立室间隔缺损封堵的轨道 283
第三节·经桡动脉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288
第四节·应用导引导管双导丝交替并进解除缠绕腱索的技术与方法 290
第五节·导丝逆向通过室间隔穿孔和单轨道封堵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 295
第六节·保留导丝技术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 296
第十八章·完全超声引导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 302
第十九章·食管超声引导下的经胸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 313
第二十章·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问题与应用前景 324
第一节·我国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概况 324
第二节·我国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面临的问题 326
第三节·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应用前景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