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软土电渗加固与电动修复
0.00     定价 ¥ 10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58552
  • 作      者:
    谢新宇,郑凌逶,葛尚奇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1-01
收藏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1.1 软土电渗加固原理
  我国软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除此之外,河湖淤泥主要集中在河流中下游平原河网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杭嘉湖平原等。滨海地区软土的黏土矿物组成以伊利石和蒙脱石为主,淡水地区软土则是以伊利石和高岭石为主。软土基本物理力学特性包括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可压缩性大、强度低等,天然软土作为地基无法满足或低于地上构筑物的承载要求时,需进行地基处理。
  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有向着相反符号电极运动的趋势。俄国科学家Reuss于1807年发现电渗现象:电场作用下,多孔介质会吸附溶液中的正负离子,溶液相对带电并朝一定方向运动。软土电渗原理如图1-1-1所示。
  图1-1-1 软土电渗原理示意图
  20世纪30年代,Casagrande[1,2]将电渗应用于实际加固工程后,电渗法的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和工程实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电渗法是利用埋置在土中的电极通以直流电来加速排水固结,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吸附阳离子的极性水分子形成水流并从阴极排出,完成从阳极到阴极的运移过程。
  电渗法对软土的加固作用主要包括:
  (1)加速土体孔隙水的排出;
  (2)阳极附近土颗粒的聚集加密;
  (3)胶体产物对孔隙的填充密实。
  电渗排水对软土加固起到大部分作用,土体含水率的减少使抗剪强度和黏聚力提高,这是电渗处理后软土强度提升的主要原因。Wan等[3]、申春妮等[4]认为土体含水率的减少使其抗剪强度和黏聚力提高,这是电渗处理后地基强度提升的主要原因,Micic等[5]、Glendinning等[6]、Fourie等[7]的研究均表明土体的不排水剪切强度与含水率常呈负指数关系。
  除电渗引起的水流运动以外,带负电荷的土颗粒在电泳作用下向阳极方向运动,使阳极附近土体的密实度和强度提高。同时,电渗过程中阳极附近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以铁电极为例,阳极生成的Fe3+向阴极移动并与阴极生成的OH-作用形成Fe(OH)3胶体。液体中形成的氢氧化铁水溶胶体积远超过其干物质形态,对阳极附近的土体孔隙有较好的填充加固作用,同时向阴极方向扩散[8]。此外水的电解、产热、产气等因素对软土的电渗加固效果也有一定影响。
  因此,电渗是水力渗流、热力渗流、化学渗流、电力流(包括电流和电渗流)的多场耦合行为。对于长度为L、横截面面积为A、孔隙率为n的土体,水流速率与不同的驱动力呈线性关系:
  (1.1.1)
  (a)即水力渗流,服从达西(Darcy)定律;
  (b)即热力渗流,服从傅里叶(Fourier)定律;
  (c)即化学渗流,服从菲克(Fick)定律;
  (d)即电流,服从欧姆(Ohm)定律;
  (e)即电渗流,与达西定律的形式相似。
  式中,qh为水力渗流流量;qt为热力流流量;JD为化学流流量;I为通电电流;qe为电渗流流量;kh为水力渗透系数;kt为热力渗透系数;D为扩散系数;σe为电导率;ke为电渗透系数;ΔH为水头差;ΔT为温度差;ΔC为浓度差;ΔE为电势差;ih为水力梯度;it为热力梯度;ic为化学梯度;ie为电势梯度。
  Mitchell[9]指出,大部分土体的电渗透系数范围处于1×10-9~1×10-8m2/(s?V),同时提供了水力渗透系数的典型试验值或参考值,如表1-1-1所示。
  表1-1-1 不同土的电渗透系数和水力渗透系数
  Jones等[15]绘出了细砂、淤泥、钠基膨润土等不同类型土的水力渗流与电渗流速率的对比*线,更直观地展示了不同类型土水力渗流与电渗流在速率上的区别,如图1-1-2所示。
  图1-1-2 水力渗流与电渗流速率对比
  在土样横截面积和长度确定的情况下,电渗透系数可通过测量给定电势梯度下的流速来确定。均匀电场作用下,电渗排水速率可表述为
  (1.1.2)
  式中,ke为土体电渗透系数;ΔE为施加在阴阳极之间的电势差;L为电极间距;A为土体横截面面积。
  用简易算例来说明水力渗流与电渗流的区别:假设细砂和黏土的水力渗透系数kh分别为1×10-5m/s和1×10-10m/s,而电渗透系数ke均为5×10-9m2/(s?V),为获得相同的水流速度,有
  (1.1.3)
  如果以采用电势梯度为20V/m的电渗流速作为参照,为了获得相同的水流速度,细砂所需水力梯度为0.01,而黏土则需要水力梯度达到1000。由于电源要求、能耗损失的影响,以上分析仅为理想化的分析,但也能够说明:相对于水力渗透系数较高的细砂,对水力渗透系数较低的黏土采用电渗法进行处理更具优势。
  为了定量描述电渗流速,有以下几种被广泛接受的基础理论:
  1) Helmholtz-Smoluchowski(H-S)理论
  该理论由Helmholtz[16]提出,并由Smoluchowski[17]改进,是*早提出且当前应用*广泛的一种。H-S理论*初应用在描述充满液体的毛细管中,液体受电动力驱动的运动现象,如图1-1-3所示。电渗是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液相流动而固相不动的现象。流动电位是在外力作用下,液相和固相产生相对位移,由此而产生的电位。
  图1-1-3 毛细管电渗模型示意图
  由图1-1-3可见,机构由两个相互平行的玻璃毛细管组成,上面的毛细管中有一气泡,用来观察液体的流动。测定的毛细管两端装上两个可逆电极,整个体系是密封的,通电时电极表面不能有气泡产生。在毛细管两端加上电场后,电场力与黏滞力达到平衡时,扩散层的离子迁移速率就达到稳定[16]。毛细管圆柱体的半径为a,它比κ-1值大得多,在κa值大于100时符合H-S模型的要求。
  充满液体的毛细管可简化为平行板电容器,电荷位于板表面或附近,反向电荷集中在离板较短距离的液体中,从而通过形成的栓塞流(plug flow)拖曳水分通过毛细管,如图1-1-4所示。
  图1-1-4 H-S模型示意图
  在电场力和液壁间摩阻力的平衡下,电渗流速达到稳定。假设v为电渗流速,δ为移动电荷与壁面的距离,ΔL为阴阳极之间的距离,它们之间的电场强度为ΔE,单位面积的拖曳力为ηdv/dx=ηv/δ,其中η为黏度系数;单位面积的电场力为σΔE/ΔL,其中σ为表面电荷密度。
  (1.1.4)
  根据静电学概念,电容器两端的电位势可表达为
  (1.1.5)
  式中,ε为孔隙流体的介电常数。
  从而
  (1.1.6)
  式中,ζ为Zeta电势,土体的典型值在0~50mV范围,孔隙水含盐量越高则Zeta电势值越低。
  因此,对于过水断面面积为a的毛细管柱,流量(与排水速率量纲相同)
  (1.1.7)
  对于N个毛细管柱,总过水断面面积A=Na,流量
  (1.1.8)
  孔隙率以n表示,实际过水断面面积为nA=Na,因此土体电渗排水速率可写为
  (1.1.9)
  可写成类似Darcy定律的形式
  (1.1.10)
  式中,ie=ΔE/ΔL,即电势梯度;ke=ζDηn,即电渗透系数。
  根据H-S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描述,可认为电渗透系数、电渗排水速率与土体孔隙大小无关。一般来说,大部分黏土在微结构上是簇结构或团聚体结构,大孔隙比簇内孔隙更多,H-S理论(大孔隙模型)适用于解释土体的电渗现象,是应用*广泛的一种理论模型。
  2)Schmid理论
  由于H-S理论假定平衡离子层的延伸,可忽略且不考虑平衡表面电荷所用的附加离子,本质上是一种大孔隙模型。因此Schmid[18,19]提出了考虑以上因素的小孔隙模型。
  假定平衡离子均匀分布在土体的孔隙水中,电场力在整个孔隙通道中提供相同的速度剖面。根据泊肃叶(Poiseuille)定律,对于半径为r的毛细管,流量
  (1.1.11)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软土电渗加固原理1
1.2软土电动修复机制8
1.2.1电渗流10
1.2.2电迁移11
1.2.3对流11
1.2.4扩散11
1.2.5吸附与解吸附12
1.3软土电渗加固特性与控制因素13
1.4软土电渗联合其他工法的应用20
1.5软土电渗理论与数值方法21
参考文献23
第2章软土电渗若干概念的讨论31
2.1水力渗流和电渗流31
2.2电渗透系数的定义和评价32
2.3电渗运移量和能耗系数35
2.4不均匀处理和均匀处理的区别36
2.5模型试验量纲分析38
参考文献40
第3章电极布置与电极劣化对软土电渗加固的影响42
3.1电极面积变化对软土电渗的影响42
3.1.1试验设计与方案43
3.1.2试验结果44
3.1.3电极面积与收缩电阻分析46
3.1.4结论49
3.2考虑土体过水断面变化的电渗能耗分析50
3.3考虑起始电势梯度的电渗能耗分析51
3.3.1试验设计与方案51
3.3.2试验结果53
3.3.3电渗能耗试验结果55
3.3.4考虑起始电势梯度的能耗分析59
3.4滨海滩涂淤泥特性及对电极的影响60
3.5电极表面腐蚀对软土电渗的影响62
3.5.1电极材料表面预处理62
3.5.2试验设计与方案65
3.5.3试验结果与分析66
3.5.4结论73
参考文献74
第4章软土电渗加固的土体微观结构演变规律75
4.1微观测试技术原理与方法75
4.1.1软土微观结构基本特征75
4.1.2真空冷冻干燥原理与仪器76
4.1.3扫描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和仪器77
4.1.4压汞测试原理和仪器78
4.2不同电极电渗加固前后的土体微观结构78
4.2.1试验设计与方案78
4.2.2试验结果及分析79
4.3土体微观结构演变规律90
4.3.1试验设计与方案91
4.3.2试验结果与讨论93
参考文献101
第5章软土饱和度变化对电渗透系数的影响103
5.1引言103
5.2土体饱和度变化对电渗透系数影响的试验研究105
5.2.1试验装置和试验用土105
5.2.2试验步骤和方案106
5.2.3试验结果108
5.2.4电渗过程中电渗系数降低的原因114
5.2.5结论115
5.3关于电渗透系数测定方法的探讨116
参考文献120
第6章污染土电动加固修复试验研究123
6.1污染土基本参数与试验方案设计123
6.1.1试验用土样制备123
6.1.2生活源污染土基本性质124
6.1.3生活源污染土电渗加固修复试验设计125
6.2生活源污染土电动加固修复正交试验128
6.2.1电渗加固正交试验结果与极差分析128
6.2.2含水率降低百分比影响因素极差分析129
6.2.3单位排水量能耗影响因素极差分析130
6.2.4电渗加固影响参数综合极差分析130
6.3生活源污染土电动加固效率与成分分析132
6.3.1电渗加固效果及效率研究132
6.3.2生活源污染土电渗离子成分分析136
参考文献139
第7章电动土工合成材料加固修复重金属污染土试验研究141
7.1电学参数测量装置设计141
7.1.1试样与螯合剂准备141
7.1.2电极材料和试验装置准备142
7.1.3试验方案和评价参数选取142
7.2土体电导率、孔隙水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146
7.2.1接触电阻与单位排水量能耗146
7.2.2电导率148
7.3铁电极与电动土工合成材料电极对污染土的微观加固机理158
7.3.1离子运移研究159
7.3.2土体微观结构变化研究163
7.3.3电动土工合成材料微观结构变化研究165
7.4碳纤维电动土工织物电极对污染土的修复加固试验及耐久性研究167
7.4.1碳纤维再生涤纶纤维电动土工织物构造167
7.4.2再生纤维电动土工织物修复加固铜、锌污染土的试验研究168
7.4.3再生纤维电动土工织物劣化拉伸试验研究176
参考文献185
第8章软土电渗固结理论研究188
8.1引言188
8.2电渗固结理论推导189
8.2.1模型提出189
8.2.2基本假定190
8.2.3电渗固结模型建立190
8.2.4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191
8.2.5电渗固结控制方程通解191
8.3常见加荷形式下固结解析解的表达式193
8.3.1瞬时加荷形式193
8.3.2线性加荷形式193
8.3.3多级线性加荷形式194
8.3.4以沉降定义的固结度194
8.4解析解的验证195
8.4.1与已有电渗固结解析解的比较195
8.4.2与已有一维堆载固结解析解的比较196
8.4.3与有限差分解的比较197
8.5固结性状分析198
8.5.1起始电势梯度对电渗固结特性的影响198
8.5.2电渗透系数和水力渗透系数比值对电渗固结特性的影响200
8.5.3残余电压对电渗固结特性的影响202
8.5.4外荷载对电渗固结特性的影响202
参考文献20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