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古代文化·薪传篇
0.00     定价 ¥ 4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202631
  • 作      者:
    来新夏
  • 出 版 社 :
    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来新夏(1923-2014年),浙江萧山人,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学、目录学、方志学等研究。1946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历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主任,《博览群书》《社会科学论坛》及《寻根》杂志编委,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名誉会长等职。著作有《北洋军阀史》《古典目录学》《方志学概论》《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和《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要想表达自己的思想,交流经验,只有依靠语言。但是,语言只是人嘴里发出的声音,既不能传到很远的地方,也不能永久地保存下来,所以一些比较聪明的人,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用概括、凝练、便于记忆的语言编成歌谣、口诀和故事等等,教人逐字逐句地记住,需要时便背诵出来。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彼此相告,就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上代传给下代,下代再传给下一代,代代相传,又可以传得很久,这就是“传说”。通过传说,此地方的人可以了解彼地方人的情况,后人能够知道前人的思想和生活情况。我们现在关于远古的一些知识,多半是靠着传说流传下来的,例如伏羲氏创制八卦,女娲氏炼石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教民筑屋,神农氏尝药医病以及大禹治水等等。世界著名的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也是靠这种方法流传下来的。
  传说是靠口耳相传的,它根基于人们的记忆力,可是人的记忆力毕竟不是录音机,能将别人讲的话原封不动地录制下来。在相互传述的过程中,人们又往往会遗忘一点,或是增加一点。因此,一件事情,经过若干人的口传之后,就会变得离原样很远,它的真实性自然会受到很大的损害。这就是我们不能完全相信古代传说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结绳、契刻和图画
  古人为了弥补记忆力靠不住这个缺陷,想出了许多帮助记忆的办法。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在文字产生以前,曾采用过实物和形象的记事方式,来传递文化,这就是结绳、契刻和图画。
  所谓“结绳”,就是把绳子打成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结子,人们看到结子的大小、多少和位置,就可以想起每个结所代表的事情。用它传递信息,其他部落的人也能明白打结人的意思。我国远古时代的确流行过这种方法,如汉朝学者郑玄曾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这种记事方法在我国历史上早已不使用,所以很难知道当时怎样结法,也不知道它们都代表什么意义。可是,在我国一些兄弟民族中,也都有过结绳或类似结绳的风俗,例如台湾的高山族,曾结草为约;云南的哈尼族,曾结绳进行贸易。在外国,如波斯人、秘鲁人,也都使用过结绳记事。
  结绳的作用,在于它和人们的思想联系起来了。它既可以保存,又可以传递,所以,结绳能够成为交流思想的工具。
  除了结绳,我国古代还采用过“契刻”的方式来传递文化。“刻”是雕刻,“契”是什么?有人说是木版,有人说是骨版。无论木版或骨版,大概是一种能够在上面刻画符号、帮助记忆的材料。这种记事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也早已不使用了,自然,我们不知道在那上面刻画了些什么和怎样刻画。我国云南省佤族人曾采用过这种记事方法。云南省博物馆曾收集到佤族的一根传代木刻,木刻两侧刻着许多刻口,每一刻口代表着一桩事情。据介绍,他们每年在第一次吃新米的时候,把全村人召集在一起,然后拿出这根木刻,由一位年老的人讲述每一刻口所代表的事件,从而,本村的历史就这样传递下去,这是古代传播知识的一个典型方式的遗留。
展开
目录
序说
上篇
口传与纪事
简牍与帛书
纸和纸书
雕版、活字、套印
官藏与私藏
从六分到四分
流通与传播

下篇
三、百、千
十三经
二十四史
诸子百家
说“集”
类书
丛书
地方志
兄弟民族文献
佛藏与道藏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