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来没有一只郁闷的狗
0.00     定价 ¥ 4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9047702
  • 作      者:
    [法]卢梭
  • 译      者:
    张云涛
  • 出 版 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缺乏幸福会令人感到痛苦。而痛苦源于人的愿望与能力不相称。因此,幸福意味着个人的能力与其意志一致和相称。只有当人的一切力量得到恰当的运用时,他的心灵才能得到和平宁静,拥有幸福。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做的事,实现自己的意志。因此,幸福是自由的。幸福首先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幸福感。既然幸福与自由紧密相关,那么,幸福感是一种自由感。不过,幸福并不限于这种主观的感受,而且还有客观的内容,即个体与自然、个体与他人和社会以及个体与超越者的和谐共存的关系。这就是个人幸福、爱情幸福、公民幸福和宗教幸福。与此相应,自由依赖自由感,但并不限于自由感,它还要有客观的实质。这就是个体的发展自由、爱的自由、公民自由和信仰自由。构成卢梭的幸福论的基础的是他的哲学人类学和人性论思想。在卢梭看来,人生来是善良的,他不仅与其他动物一样寻求自我保护和具有怜悯心,而且还具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有能力追求和获得幸福。

展开
作者简介

卢梭(1712-1778),生于日内瓦一个新教徒家庭,祖辈是法国人。在他出世后不几天,母亲便去世,他随其做钟表匠的父亲生活,由其姑母抚养。十岁时,其父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他乡。十六岁起,他便离开了日内瓦,漂泊瑞士和法国各地,当过仆人、学徒、家庭教师。由于天资聪颖,特别是经过长期勤奋的自学和个人奋斗,他获得了广博的知识,成了音乐教师,抄谱作曲,而且在这方面还小有名气,受到欢迎。一七四一年,他来到巴黎,结识了启蒙主义者、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孔迪亚克、达朗贝尔等人,替《百科全书》写稿。一七五〇年,应第戎学院的有奖征文,写出了第一篇著名论文《论科学与艺术》,大获成功,声名鹊起。一七五五年,他又应该学院的征文,写了第二篇著名文章《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在这两篇论文里,他谴责了封建暴政和建立在私有制、暴力和不平等基础上的现代文明,论述了天赋人权和人类生而平等的思想,提出了“回归自然”。回归“自然人”的口号,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力图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和特权阶层,确立小私有制的要求。一七五六年,他离开巴黎,在蒙莫朗西过隐居生活。在此期间,他同狄德罗、伏尔泰、达朗贝尔等人因观点分歧失和。一七六二年,他出版了《社会契约论》,提出了由公民选举领袖的共和制的政治纲领,对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的雅各宾党人的政治观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其观点的激烈,再加上为人孤高,蔑视权贵,所以受到统治者的迫害,亡命各地,几无立足安身之所。终于于一七七八年七月,因贫病交加去世。

展开
精彩书摘
人是拥有理智和自由意志的存在
我只是将每个动物视作一部精巧的机器,自然给予每部机器诸种感官,以便使它自己恢复活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它自己,防止一切可能毁灭或妨碍它的东西。我确实在人这部机器身上看到了相同的东西,不过有一点区分:在动物的运作中,只有自然主宰一切,而人因为是自由的行动者,所以为他的运作做出了贡献。前者依据本能选择或拒绝,而后者则依据自由的行动。因此,动物不能背离自然给它规定的法则,哪怕背离这种法则对它是有利的;而人经常背离自然的法则,哪怕这样做对他不利。所以,一只鸽子会饿死在盛满美味肉食的大盆旁,一只猫会饿死在水果或谷堆上,尽管它们本来都可以靠它们鄙视的食物来养活自己,倘若它们下定决心尝试一下。所以,放荡之人沉溺于导致他们狂热和死亡的纵欲之中。因为精神败坏了诸感官,因为当大自然缄默不语时,意志仍然会发号施令。
因为所有动物都有多种感官,所以它们都有观念。它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的想法结合起来。就此而言,人与动物只在程度上有区别。有些哲学家甚至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大于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与其说是人的理智,不如说是人作为自由行动者的特征,构成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大自然命令所有动物,动物只能服从。而人虽然感受到同样的刺激,但是他意识到他可以自由地决定是服从还是反抗,并且,正是在这种自由的意识中,他的灵魂的精神性才显现出来。这是因为,物理学以某种方式解释诸感官和观念形成的机械原理,但是在意志力中,或者更确切地说,在选择力中,以及在对这种力量的感受中,我们才发现纯精神的行动,而机械法则根本没有解释这种行动。
冷冰冰的论证可以规定我们的意见,但不能规定我们的行动。它们使我们相信,但是并不使我们行动。它们证明了必须被思考的东西,而不是必须被做的事。
我不只是一个感觉敏锐的、消极被动的存在,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聪慧机智的存在。
如果人的行动或世界上发生的事都没有任何自发性,那么,我们更加不知如何设想所有运动的第一因。就我而言,我觉得我信服这种观点:物质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它本身没有任何实施活动的力,当我看见一个物体在运动时,我直接判断,它要么是有生命物,要么这种运动是被传导给它的。我内心完全拒绝接受那种有关无机物自己推动自己或导致某种行动的观点。
不是被另一个运动导致的任伺一个运动只能来自一个自发的、自愿的行动。无生命物仅遵循运动而行事,没有任何真正的行动是没有意志的。这是我的第一原理。于是,我相信一个意志推动宇宙,并且使自然具有活力。这是我的第一教义,或我的第一信条。
一个意志如何导致物理的、有形的行动?我不知道,不过我自己的经验倒确实如此。我想行动,我就行动。我想移动我的身体,我的身体就移动。但是一个静止的无生命物能推动自己或导致运动,那是不可理解的,并且没有例子。我通过意志的行动,而不是通过意志的本质,认知意志。我把这种意志视作运动的原因。但是设想物体是运动的导致者显然如同设想一个没有原因的结果,如同设想绝对的虚无。
我发现我由于我所属的类而无可争辩地处在第一等级,因为,由于我拥有意志以及有能力使用工具执行我的意志,所以我有力量去影响我周围的所有物体,随我的意志屈服于或逃避它们的活动,而它们当中没有哪一个可以仅凭身体的冲动,违背我的意愿、对我发挥影响。同时,因为我拥有理智,我是唯一拥有对整体的洞察的人。在这个世界上,除人之外,还有何种存在能够观察所有其他存在,测量、权衡和预测它们的运动及其结果,并且可以说把对共同存在的意识和对它的个体存在的意识结合起来?如果我是唯一能将一切同自身联系起来的存在,那么,设想一切是为我而做的又有何可笑的呢?于是,人确实是他所居住的地球的王者,因为,他不仅驯服所有动物,而且他的勤劳使得他可以依据其性情安置一切,并且在地球上只有他知道如何这样做,他也通过思考占有他不能到达的星球。请向我展示,地球上还有哪一种动物知道如何使用火,知道如何对太阳感到惊叹。怎么!我能够观察和知晓诸存在及其关系。我能够意识到存在伺种秩序、美和道德。我能够沉思宇宙,将自己提升到掌管宇宙之手,我能够爱善和行善,我会将自己比作畜生吗?
卑鄙的灵魂啊,是你的糟糕的哲学令你与畜生相似;否则,你想败坏自己也是徒劳的。你的天才将会做出对你的原理不利的证言,你的慈悲之心会证实你的理论不实,并且,你滥用你的能力恰恰证明它们的卓越,尽管你很烂。
P25-28
展开
目录

导言  自由之子
Ⅰ 谈人论性
 一、人是拥有理智和自由意志的存在
 在所有财富中,处在第一位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
 二、人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
 正是通过激情的活动,我们的理性才能完善。
 三、人是自爱的
 人生来具有并且终生不离的唯一激情,是自爱这种原始的、天赋的激情。
 四、自爱与自负或虚荣的区分
 为了被别人偏爱,我们必须使自己比其他任何人更可爱。
 五、人富有怜悯心
 怜悯是一种自然情感,它调节每个个体自爱的活动,因而促进整个人类的相互保存。
 六、人性本善,人人具有良心
 良心的行动不是判断,而是感受。
Ⅱ 说苦论罪
 一、痛苦之源在于人自身
 我们的烦恼、我们的焦虑和我们的苦难都来自我们自己。
 二、痛苦在于欲望与能力的不平衡
 人的智慧或真正的幸福之路的关键是减少那些超出我们能力的欲望,使能力和意志处于完美的平衡。
Ⅲ 自筑罗网
 一、自然状态下的人是自由的、平等的、幸福的
 人的第一感受是有关他的存在的感受,他的第一关怀是对他的保存的关怀。
 二、自然状态向文明社会状态过渡的原因
 一个人性情的强弱,往往更多的取决于培育他的方式是严酷的还是柔弱的。
 三、不平等、不自由和不幸福的谱系
 无论以任何代价放弃生命和自由,都是违反自然和理性的。
Ⅳ 回归真我
 一、深陷困厄和不幸
 逆境迫使我们向自己求助,自我反省,这也许是令大多数人最难以忍受它的原因。
 二、摆脱不幸和痛苦
 抱怨产生于自负,自负怨恨人,然后也反抗理性。
 三、幸福的原因:克服自负或虚荣
 无论我们自己身处何种境遇,只要有自负,我们总是不幸福。
 四、摆脱外界的影响
 我的感官影响我心灵的方式构成了我的生命的唯一痛苦。
 五、对比理想的世界与我们的世界
 最幸福的状态不是最受人尊敬的状态,而是最心满意足的状态。
 六、真正的幸福在于只感到自己的存在的境界
 我内心渴望的幸福绝对不是由一些转瞬即逝的片刻组成,而是一种单纯的、持久的状态。
Ⅴ 自然教育
 一、三种教育
 教育确实只是与自然天性一致的习惯。
 二、人的第一次出生之后所进行的自然的、消极的教育
 不应该争取时间,而应该将时间白白浪费掉……
 三、自然的、消极的教育的结果
 我们的大多数错误都不是出自我们,而是来自他人。
 四、为了人的第二次出生而进行的道德教育
 可以说,我们诞生过两次:一次是去存在,另一次是去生活。
Ⅵ 理想社会
 一、自由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不可转让
 夺走人意志的所有自由就等于夺走他行动的一切道德性。
 二、合法的权利只能基于协议
 认为自己是其他人主人的人总是比其他人更像是奴隶。
 三、家庭是政治社会的第一个模型
 人的第一法则是要致力于他自己的保存,而他的第一关怀是照料他自己。
 四、社会契约的本质
 我们取得了我们所失去一切东西的等价物,却有更大的力量保护我们所拥有的东西。
 五、主权中的团体与个体的关系
 每个个体作为人的确可以拥有与他作为公民所具有的公意相反或不同的私人意志。
 六、自然状态与公民状态的区别
 仅顺服强烈欲望的是奴隶状态,而顺服自己为自己制定的法则是自由。
 七、主权与社会契约、公意的关系
 正如私人意志不能代表公意,当公意有具体目标时,它的本质就变了。
 八、主权不可转让和分割
 私人意志天然倾向于偏颇,而公意倾向于平等。
 九、公意
 人总是想要对他们有益的东西,但他们并不总是能看到它。
 十、法律是公意的体现和宣告
 不必问谁应该来制定法律,因为法律是公意的行为。
 十一、立法体系的最终目的是自由和平等
 就权力而言,它不应该成为任何暴力,并且只有凭借职位与法律才能使用它。
 十二、政府的本质
 立法权力属于人民,并且只能属于人民。
 十三、爱国主义教育
 祖国没有自由就不能继续存在,自由没有德性就不能继续存在,德性没有公民就不能继续存在。
编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