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进孟子的世界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4387608
  • 作      者:
    李星莹
  • 出 版 社 :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走进孟子的世界》引领我们从孟子这位前人的脚步中探寻出路,启发我们寻找到人生的幸福与智慧:教我们救人——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教我们做人——养浩然之正气;教我们自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曾益其所不能。我们能从圣人的书籍中找到当代人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从而建立高尚的品德涵养,提升正能量,长养浩然正气,使得人人都能获得幸福与智慧。

展开
作者简介

李星莹,现任星林天下文化传播公司执行总裁。受家庭熏陶,九岁闻道,子承父业。大学期间创办明德国学社并任会长。毕业后受邀在全国各地、各企事业单位、各机关团体、各大中院校等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所授课程受到一致好评。2015年走进武汉十大高等院校如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生物科技学院等。授课8年之久,近上千场讲座。2016年、2017年于北京大学EMBA商学院讲学。希望将中华优秀圣贤文化弘扬到全世界,并励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努力实现美丽的中国梦。

展开
精彩书摘

【章旨】

此章孟子阐明治国之要道,力斥功利主义之危害,劝梁惠王当行仁义,则世可消弭篡杀,

人必敬爱亲上。由此得知“仁义”乃儒家学说的主要宗旨。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

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

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姓魏名罃。本都安邑(今山西省解县,夏禹故都)。因太近于秦国,迭

受侵凌,后迁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县)。

2.叟:长老之称。今说“老先生”,是尊称。

3.大夫:官称。三代官制,分卿、大夫、士三级。

4.家:此非家庭之家,乃卿大夫在其采邑内所设的机构。

5.士庶人:“士”,指读书人。“庶人”,指百姓。“庶”,众人。

6.交征:“征”,取也。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

7.万乘之国: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喻指大国。

8.弑:地位卑贱杀地位尊上者,如子弑父,臣弑君。

9.餍:满足。

【译解】

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长途来到这里,也该有什么富强妙计,能使我梁

国得利吧?”

孟子答道:“王何必说利呢?除了利,还有仁义,我们谈谈好了。万一人人只在‘利’字上争夺计

较,那么国王定计较着:‘怎么使我的国得利?’大夫定计较着:‘怎么使我的家得利?’士和老百姓定

计较着:‘怎么使我本身得利?’像这样举国上上下下交相取利,国家就危险了!所以在可出万辆兵

车的大国里,那杀死国君的,必定是享有采地、分掌千辆兵车的大夫;在可出千辆兵车的小国中,那

杀死国君的,必定是享有采地、分掌百辆兵车的大夫。在秩序井然的社会里,规定着天子拥有兵车

万辆,而其分封为诸侯者,便拥有兵车千辆,身为大夫者拥有兵车百辆。所以,从一万辆兵车里取得

一千辆,从一千辆兵车里取得一百辆,已不能算不多了;假如是臣下不讲义理,只重私利,当然不篡夺

君位便不会满足。可是,从来没有讲仁爱却遗弃父母的人,也从来没有守道义而把君上抛在脑后的

人。请王还是谈谈仁义好了,何必要说利呢?

【心得妙解】

(一)本章大意解析

梁惠王,即魏惠王,简史如下:春秋五霸最强者为晋国,但后来大权操于六位大夫手中(即

韩、赵、魏、智、范、中行),六位大夫又经过一场权力斗争后,仅剩韩、赵、魏三大夫,结果干脆灭

掉并平分晋国,此即史上所谓的“三家分晋”,简称“三晋”,从此即由春秋时代转为战国时代了。

由于魏国所抢到的土地位置在原来晋国的核心区,再加上开国君主魏文侯,尊礼于子夏

(孔子之弟子)、段干木、田子方,又任用李悝为法律兼农业经济学家,订立法典,提倡尽地力。

至其子魏武侯时,并以吴起为军事家兼政治家,大破秦兵。国势日强,武侯之子称王,即魏惠

王。但自从马陵之战,齐国大将孙膑打败魏将庞涓后,魏国的声势一落千丈,接连被齐、秦、楚

等国打败,儿子申亦被掳而死,于是魏惠王一则是因为国都太接近秦国,故先将国都迁于今河

南开封—大梁,从此魏国改称梁国。魏惠王便通称梁惠王(照理说魏为诸侯,不得称王,仅

可称侯,诸如其祖魏文侯,然魏罃好大喜功,故僭越称王)。二则为了报仇雪恨,故学其祖用卑

礼厚币招待四方贤士,力图富国强兵。孟子遂于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三二〇年)到了大梁去

见梁惠王,而有如上的一段对话。

盖孟子立身战国时代,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正是篡夺兼并,战火兵乱的苦难时代。当

时,三家分晋,田氏篡齐,齐晋霸业尊王的传统价值观,卒告崩落。周文礼乐的共同解体,王天

下的常轨定制遽失,诸侯国不再维护大一统,而走向分崩离析。

周王朝之天下是由周文礼制架构而成,礼坏乐崩,天下崩颓倒塌,上下混同不分,历史文化

传统断层,精神层面的理想完全失落,道德与文化的价值不被肯定。一切的生命活动,都落在

现实功利的衡量上,都发自原始物欲争夺的直接表现,没有规范,也没有曲折,但见物欲狂扬,

奢靡流行。

于是整个时代是属于兵家、纵横家与游士侠客的舞台。而独独孟子立身斯世,对抗时代狂

潮,首在重建价值观念,肯定道德生命与文化的真理,试图扭转整个时代的风气,故开宗明义

即标举利义之别的价值论,把自然生命引向道德生命,把功利实效引向仁义价值,把列国霸道

引向仁政王道。

这一以功利衡量价值的时代风气,在孟子见梁惠王时,就被梁惠王一语道破。他说:“老

先生啊!你不辞辛劳地跋涉千里长途而来,请问对我的国家会带来什么有利的发展呢?”

梁惠王的想法代表了整个时代的价值观,孟子不远千里而来,是蕴含着多少生命的真诚

理想与道义啊!奈何梁惠王迎头抛了一句“将何以利吾国”的问话,岂不是让圣人心灰意冷吗?

所以孟子不假辞色,立即还了一句:“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因为一说利,在人我之间立即形

成一种利害关系的冲突与对抗,诸侯国说怎么样对我的国有利,卿大夫说怎么样对我的家有

利,士及庶人说怎么样对我的身有利。人人若都以利为先,就是一场无可避免、上下交征利的

混乱局面。这对诸侯国说来,岂不是落入了危机之中吗?

孟子认为君王主政不要说利,而当讲仁义:“仁”是父子之亲扩展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义”是君臣之义扩展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心一发就不会有人遗弃他的亲人,担当道义就

不会有人不敬重他的君王。由此举国上下一片祥和,世界大同指日可待。

孟子此章对梁惠王的进言,是专就诸侯国如何安内而言,其立言的角度又专就道义上说

的义利之别,以求根本上扭转时代的风气。在整个时代讲功利的风潮狂澜中,孟子独排众议,

挺身而出,大声宣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一发自圣人生命的呼唤,正代表其觉悟的良

知,与历史的定盘针。孔子之后,杨墨中分天下,至孟子出,儒学重振再兴,乃为我国思想之主

流,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里、骨髓中。

(二)进德修业之妙义

本章提及一段“义利之辩”,成为孟子一书的开宗明义,孟子平生精研《诗》《书》《春

秋》,他的思想乃为圣门心法中孔子、曾子、子思的一脉相承,故孟子又是孔子学说的阐扬者,

有诗为证:“孔仁孟义周礼乐,尧天舜日汉文章。”孟子首先阐明人类的一大过失——为私利

而忘公义。关于此点,就连史学大师司马迁读《孟子》一书,当翻此开宗明义章时,亦有一番

感触:“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欢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

也。夫子罕言利,常防其源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

以异哉!’”程子亦曰:“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唯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

也。当是之时,天下之人,唯利是图,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

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盖梁惠王即位的时候是最紧张的时局,打了三次败仗,儿子被齐所掳,国库非常空虚,实

在羞对祖宗和国人,故一见孟子开口便说:“如何来利益我的国家?”想不到孟子却给他当头

棒喝,希望扭转“私利”为“公利”仁义之道,方是真正大利,此正是圣人之用心所在。

其实义利之辩,最简单的分别在于,利的后面跟着害,故称“利害”。凡为私害公为“利”,

凡义理公正则为“义”,而为私而不害公,利己利人,甚至舍己为人均不属于私的范畴,因为要

求人人大公无私,而仁义之公心皆出自于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良知本性,人人都有,各个不

缺。故儒家以“仁义”“中庸”为处事原则,如此便可称为“宜”了。因为“义”即“宜”,处处合

宜,便近乎道了。

然而,今天的我们因为过分地看重生命里的物质欲望、财富地位、名利恩爱……失去其中

任何的一项,我们便难过地埋怨上天如何不公,得不到就痛苦万分,完全忘却了我们本来的人

生真谛和意义,只是一味地贪取,无奈终究是一场空。

难道说得到金钱就是获得了幸福吗?得到名利就是获得了幸福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

现在幸福的人应该很多吧?毕竟有钱的人、有名的人很多。但是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家都还一

味地寻找幸福呢?有些人尽管伤痕累累,却依然本末倒置地生活。

一般人看来,进德修业的君子就是个傻子,只懂得修道养德,清心寡欲,行仁携义,大爱

众生,完全没有“潇潇洒洒过一生”。可是正所谓:“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孟子说:“君

子所做的事,一般人本来就不会了解。”一般人不会了解君子在道义中的无比幸福,无上幸福。

虽然君子寡欲,但君子内心保有了最珍贵的部分。孟子还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

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修养内心的方法,没

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那么内心即使有迷失的部分,也是很少的;一个

人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内心即使有保存良善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圣人君子正因为舍生取义,所以有大成就,能够流芳千古,活出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人

生,能获得天下的名,得万世的利。自古凡事有因必有果,因为这种大舍才能有大得。而凡夫只

为自己这个私我,拼搏一生最后仍是一场空,还带有一身过错。身体欲望的背后却要灵魂来买

单,况且人爵哪有天爵高。世间的名利恩爱如流沙,握不住也守不久。

明代真可禅师曾感叹道:“能将欲海轻掀倒,自古人间几丈夫?”是啊,放下我们长久以来

一直执着的东西,确实很难。但是难又能怎么办?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失意的人非常愁苦不堪,于是就去询问老禅师。老禅师这时没

有讲一句话,而是把一个杯子给他,让他抓紧了。老禅师说:“这就是你放不下的,你要牢牢抓

住。”这个人应允了。之后老禅师往杯子里倒滚烫的热水,终于这个人抓不住了,手被烫得松开

来,杯子摔碎了。这时,老禅师淡淡地说:“放不下是因为不痛,痛了自然就放下了。”

这个故事不禁使我感叹:难道我们非要等到伤痕累累、痛苦万分的时候,又或是经历各种

世事沧桑的时候,才能真正看开,真正看破放下,获得幸福吗?所谓有执着便有捆绑,执着什么

便被什么所束缚。因为所在乎的一颦一笑都揪着自己的心,快乐的钥匙不在自己的手里,而是

在自己所在乎的“那个”的手里。所以当我们学会舍弃执着,不再紧抓不放,或全力抗拒时,我

们的生命就会开始流畅。举个例子来说:只有当杯子空置时,人们才能看到杯子。杯子中盛放牛

奶时,人们看到的是牛奶;盛放果汁时,人们看到的是果汁……同样地,当我们心中装满财富

权势、名利地位、酒色财气等欲望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内心最宝贵的东西,而是因此蒙蔽了双

眼,看不清真实的自己。

因此,人生的真谛与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只此一生,大爱苍生,这才

是真正的“义”。圣人无私故能成其私,圣人不追逐利益反而得到天下最大的利益,故真正的

大义——用一首圣哲北宋大家张载的偈语来作总结,同时也是我人生的座右铭: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展开
目录

梁惠王篇

第一章 / 2

第二章 / 6

第三章 / 8

第四章 / 11

第五章 / 13

第六章 / 15

第七章 / 16

第八章(下篇第一章) / 23

第九章(下篇第二章) / 25

第十章(下篇第三章) / 27

第十一章(下篇第四章) / 29

第十二章(下篇第五篇) / 32

第十三章(下篇第六章) / 35

第十四章(下篇第七章) / 36

第十五章(下篇第八章) / 38

第十六章(下篇第九章) / 40

第十七章(下篇第十章) / 41

第十八章(下篇第十一章) / 43

第十九章(下篇第十二章) / 45

第二十章(下篇第十三章) / 47

第二十一章(下篇第十四章) / 48

第二十二章(下篇第十五章) / 50

第二十三章(下篇第十六章) / 51


公孙丑篇

第二章 / 58

第三章 / 64

第四章 / 65

第五章 / 66

第六章 / 68

第七章 / 74

第八章 / 75

第九章 / 76

第十章(下篇第一章) / 78

第十一章(下篇第二章) / 79

第十二章(下篇第三章) / 82

第十三章(下篇第四章) / 83

第十四章(下篇第五章) / 85

第十五章(下篇第六章) / 86

第十六章(下篇第七章) / 87

第十七章(下篇第八章) / 89

第十八章(下篇第九章) / 90

第十九章(下篇第十章) / 92

第二十章(下篇第十一章) / 94

第二十一章(下篇第十二章) / 95

第二十二章(下篇第十三章) / 97

第二十三章(下篇第十四章) / 98


滕文公篇

第一章 / 102

第二章 / 103

第三章 / 105

第四章 / 108

第五章 / 114

第六章(下篇第一章) / 117

第七章(下篇第二章) / 119

第八章(下篇第三章) / 120

第九章(下篇第四章) / 122

第十章(下篇第五章) / 124

第十一章(下篇第六章) / 126

第十二章(下篇第七章) / 127

第十三章(下篇第八章) / 129

第十四章(下篇第九章) / 130

第十五章(下篇第十章) / 133


离娄篇

第一章 / 138

第二章 / 140

第三章 / 141

第四章 / 142

第五章 / 143

第六章 / 144

第七章 / 145

第八章 / 146

第九章 / 147

第十章 / 148

第十一章 / 150

第十二章 / 151

第十三章 / 152

第十四章 / 153

第十五章 / 154

第十六章 / 155

第十七章 / 156

第十八章 / 159

第十九章 / 160

第二十章 / 161

第二十一章 / 162

第二十二章 / 163

第二十三章 / 164

第二十四章 / 165

第二十五章 / 166

第二十六章 / 167

第二十七章 / 169

第二十八章 / 170

第二十九章(下篇第一章) / 171

第三十章(下篇第二章) / 172

第三十一章(下篇第三章) / 173

第三十二章(下篇第四章) / 175

第三十三章(下篇第五章) / 176

第三十四章(下篇第六章) / 177

第三十五章(下篇第七章) / 178

第三十六章(下篇第八章) / 179

第三十七章(下篇第九章) / 179

第三十八章(下篇第十章) / 180

第三十九章(下篇第十一章) / 181

第四十章(下篇第十二章) / 182

第四十一章(下篇第十三章) / 183

第四十二章(下篇第十四章) / 184

第四十三章(下篇第十五章) / 185

第四十四章(下篇第十六章) / 186

第四十五章(下篇第十七章) / 187

第四十六章(下篇第十八章) / 188

第四十七章(下篇第十九章) / 189

第四十八章(下篇第二十章) / 190

第四十九章(下篇第二十一章) / 191

第五十章(下篇第二十二章) / 192

第五十一章(下篇第二十三章) / 193

第五十二章(下篇第二十四章) / 194

第五十三章(下篇第二十五章) / 196

第五十四章(下篇第二十六章) / 197

第五十五章(下篇第二十七章) / 199

第五十六章(下篇第二十八章) / 200

第五十七章(下篇第二十九章) / 202

第五十八章(下篇第三十章) / 203

第五十九章(下篇第三十一章) / 205

第六十章(下篇第三十二章) / 206

第六十一章(下篇第三十三章) / 207


万章篇

第一章 / 212

第二章 / 214

第三章 / 216

第四章 / 218

第五章 / 220

第六章 / 222

第七章 / 224

第八章 / 226

第九章 / 228

第十章(下篇第一章) / 229

第十一章(下篇第二章) / 232

第十二章(下篇第三章) / 234

第十三章(下篇第四章) / 236

第十四章(下篇第五章) / 238

第十五章(下篇第六章) / 239

第十六章(下篇第七章) / 242

第十七章(下篇第八章) / 245

第十八章(下篇第九章) / 246


告子篇

第一章 / 250

第二章 / 251

第三章 / 253

第四章 / 254

第五章 / 257

第六章 / 259

第七章 / 262

第八章 / 264

第九章 / 267

第十章 / 268

第十一章 / 270

第十二章 / 271

第十三章 / 272

第十四章 / 273

第十五章 / 275

第十六章 / 277

第十七章 / 278

第十八章 / 279

第十九章 / 280

第二十章 / 281

第二十一章(下篇第一章) / 282

第二十二章(下篇第二章) / 284

第二十三章(下篇第三章) / 286

第二十四章(下篇第四章) / 287

第二十五章(下篇第五章) / 290

第二十六章(下篇第六章) / 291

第二十七章(下篇第七章) / 293

第二十八章(下篇第八章) / 295

第二十九章(下篇第九章) / 296

第三十章(下篇第十章) / 297

第三十一章(下篇第十一章) / 298

第三十二章(下篇第十二章) / 299

 第三十三章(下篇第十三章) / 300

第三十四章(下篇第十四章) / 302

第三十五章(下篇第十五章) / 303

第三十六章(下篇第十六章) / 305


尽心篇

第一章 / 308

第二章 / 310

第三章 / 311

第四章 / 312

第五章 / 314

第六章 / 315

第七章 / 316

第八章 / 316

第九章 / 317

第十章 / 318

第十一章 / 319

第十二章 / 320

第十三章 / 321

第十四章 / 322

第十五章 / 323

第十六章 / 325

第十七章 / 326

第十八章 / 327

第十九章 / 328

第二十章 / 329

第二十一章 / 330

第二十二章 / 332

第二十三章 / 333

第二十四章 / 334

第二十五章 / 335

第二十六章 / 336

第二十七章 / 337

第二十八章 / 339

第二十九章 / 339

第三十章 / 340

第三十一章 / 341

第三十二章 / 342

第三十三章 / 343

第三十四章 / 344

第三十五章 / 345

第三十六章 / 347

第三十七章 / 348

第三十八章 / 349

第三十九章 / 350

第四十章 / 351

第四十一章 / 352

第四十二章 / 353

第四十三章 / 354

第四十四章 / 355

第四十五章 / 356

第四十六章 / 357

第四十七章(下篇第一章) / 358

第四十八章(下篇第二章) / 359

第四十九章(下篇第三章) / 360

第五十章(下篇第四章) / 361

第五十一章(下篇第五章) / 362

第五十二章(下篇第六章) / 363

第五十三章(下篇第七章) / 364

第五十四章(下篇第八章) / 365

第五十五章(下篇第九章) / 366

第五十六章(下篇第十章) / 366

第五十七章(下篇第十一章) / 367

第五十八章(下篇第十二章) / 368

第五十九章(下篇第十三章) / 369

第六十章(下篇第十四章) / 370

第六十一章(下篇第十五章) / 371

第六十二章(下篇第十六章) / 372

第六十三章(下篇第十七章) / 372

第六十四章(下篇第十八章) / 373

第六十五章(下篇第十九章) / 374

第六十六章(下篇第二十章) / 375

第六十七章(下篇第二十一章) / 376

第六十八章(下篇第二十二章) / 377

第六十九章(下篇第二十三章) / 378

第七十章(下篇第二十四章) / 379

第七十一章(下篇第二十五章) / 380

第七十二章(下篇第二十六章) / 381

第七十三章(下篇第二十七章) / 382

第七十四章(下篇第二十八章) / 383

第七十五章(下篇第二十九章) / 384

第七十六章(下篇第三十章) / 385

第七十七章(下篇第三十一章) / 386

第七十八章(下篇第三十二章) / 387

第七十九章(下篇第三十三章) / 388

第八十章(下篇第三十四章) / 389

第八十一章(下篇第三十五章) / 390

第八十二章(下篇第三十六章) / 391

第八十三章(下篇第三十七章) / 392

第八十四章(下篇第三十八章) / 39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