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读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向来与“五经”并重,是儒家思想智慧的核心,是古人的必读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典,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先生称其“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我们既做这社会的一分子,总要彻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今天人们熟知的很多政商精英的思想,其实都源自“四书”。
◆全新解读。作者谷园多年来致力于传统经典的现代化解读,首倡“中国式励志”理念,“用励志书的新瓶子,装国学经典的老酒”,让经典接地气,变成人人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人生指南。谷园出身农村,学的工科,创办过互联网公司,现为公务员、学者,士农工商都占全,他把自身丰富的人生经历都融入“四书”解读中,现身说法,读来亲切有味。
◆标准三观。扪心自问,你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到底是什么?你可能有答案,但未必确定,需要一个“标准”参照。这本书对“三观”等基本的人生问题,都从“四书”梳理出了“标准答案”,并形成了一整套参照框架,读完必能对人生大局更有把握。
◆畅销海外。本书自2014年初上市以来,畅销近八万册,韩文版被世界著名出版公司兰登书屋引进韩国发行。
◆增补修订。本次修订,在保留初版内容的基础上,增补一万五千字干货内容,智慧满满。
人为什么活着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一门哲学至少要回答两个问题:
一是,人为什么活着?
二是,人应当怎样活着?
否则就称不上哲学。
有一次,孔子的大徒弟子路问他应该怎样跟鬼神打交道。在那个时代,巫是很普遍的,鬼神的概念应当很明确。我的童年是在农村里度过,晚上没有电,关于鬼的话题就很多。儒家在这个问题上,一贯是相对理性的,但还达不到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高度。
于是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思是:人应当关注当下,关注日常生活,跟人打交道都做不完美,就想去跟鬼神打交道,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可没想到子路的话是有埋伏的,他说,如果不考虑鬼神的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面对死亡呢?以现代人头脑里的那些鬼神思想,很容易理解子路的困惑: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呢?如果没有,一个人活了几十年就死了,那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如果没有意义,那人为什么还要活着呢?
但孔子依然用刚才的句式,淡然地回答:“未知生,焉知死?”似乎是回避了这个问题:你先自己好好活着,活明白了再说吧;活都活不好,还想什么死?
对于这个人生的根本问题,我是在17岁时为之困惑并认真思考过的。我曾经请教了一个很聪明的女同学,她的回答跟孔子的回答很像,她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应当就是过好眼下的生活。当时,我并不满意这个答案,恰好在《读者》杂志上看到一篇生物学家写的关于蚂蚁的世界的文章,这篇文章启发我从一只蚂蚁的角度去反思生命的意义。
一只蚂蚁为什么活着?答案是:不为什么,只因为蚂蚁这个物种存在。如果所有的蚂蚁都灭绝,那么这个物种就完了;如果所有的物种都灭绝,那宇宙间的生命就完结了;如果所有的生命都没有了,那冷冰冰的宇宙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周易》讲:“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存与发展是宇宙的大德、大道,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也是宇宙存在的意义所在。每一个渺小的生命,之所以活着,就是为了贯彻和实现这种生命意志、价值、意义。
《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只有好好活着,活出这种“天行健”的精神,才是对“人为什么活着”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