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云飞扬——本纪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召公曰:“防1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2而溃3,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4之使导5,为民者宣6之使言。”
——周本纪
1防:在这里是治理而非提防的意思。2壅:堵塞不通。3溃:指大水冲破堤岸,四处奔流。4决:指疏通水道。5导:疏导。6宣:宣泄,表达。昭公说:“防堵民众的言论,比防堵水更为严重。渠道若是堵塞不通,让大水冲破了堤岸,必定会给众人带来灾害。民意也是如此。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水道,引导水流,治理人民的人要疏通管道,让人民能够发言表达意见。
周厉王暴虐且奢侈,国人有很多怨言,厉王不高兴,就派一位卫国的巫者负责监视诋毁他的人,凡被检举者就杀掉。于是批评的人少了,但四方不服,诸侯不再入朝,厉王却更加紧控制言论,造成国人不敢互相谈话,走在路上只敢以目示意。厉王为此沾沾自喜,对辅政大臣召公说:“我已经消弭杂音了,现在没有人敢再批评我的施政。”
召公说:“那只是堵住批评者的嘴巴而已啊!防堵民众的言论,比防堵水更为严重,水如果壅塞而溃决,一定会造成很大的伤亡,民意也一样。所以,治水要疏导让它流畅,治民要让言论有宣泄的空间。……人民心中有意见而发出声音,其中有好的就采纳施行,如果塞住人民的嘴巴,还有多少人会心向着天子呢?”
厉王听不进这番话,于是国内没人敢出声批评。三年后,叛乱四起,厉王出国逃亡,由召公与周公执政,号称“共和”,十四年后,厉王死在国外,召公与周公还政于太子周宣王。
自大禹治水以后,疏导重于筑堤防已成为至理,自周召公以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也成为至理名言。春秋时,郑国的知识分子经常聚集在乡校评论时政,有人建议执政大夫子产废掉乡校,子产说:“干吗废乡校?那些意见当中,人们喜欢的我就施行,人们不喜欢的我就改正,他们好似我的老师啊!何必废掉它呢?我只听说尽忠为善可以减少怨谤,没听说过威权镇压可以防绝怨言,好比治理河川,若堤防溃决,必定造成重大伤害,想救都来不及,不如开个小口使它流通,更不如我听到批评后对症下药。”
后世能体会这句名言的明君贤相固然不乏,但是闻过则怒、箝制言论的昏君权臣更不在少,国之兴衰就在这个“防”字的体认上了。
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暴雨造成了水患,而主管机关或主事首长却不接受舆论的批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问他:“防治水患固然是当务之急,但是利用天灾来要求舆论停止批评,难道不懂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吗?”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会稽守通1谓梁2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项羽本纪
1会稽守通:这里指兼摄会稽郡郡守的殷通。2梁:项梁,生卒年不详,楚将项燕的儿子,项羽的叔父。会稽郡代理郡守殷通对项梁说:“江西一带地方全反了,这正是上天要亡秦国的时刻。我听说:‘先发动就能让别人受我控制,动作慢了就受人控制。’我准备起义,并且任命先生您与桓楚为将领。”
这句名言大家都懂,其实早在《史记》之前,《荀子》就说:“制人之与为人制也,其相去远矣。”意思就是主动与被动有着天壤之别,而率先行动者往往能抢得主动地位。
秦二世时,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南方风起云涌,会稽郡代理郡守殷通对项梁说了上述一番话。
当时,桓楚藏匿在沼泽地带,项梁说:“桓楚逃匿,只有项羽知道他藏在哪里。”于是项梁出去吩咐项羽“如此如此”,再回室内对殷通说:“请你召见项羽,命令他去召回桓楚。”等到项羽进入,接受命令,才过一会儿,项梁示意项羽:“可以动手了。”
于是项羽拔剑斩下殷通的脑袋,项梁手中拎着郡守脑袋,腰佩着郡守的印绶走出去,郡政府人员见状惊慌纷乱,项羽击杀数十百人,镇住了局面。
项梁召集他熟识的豪杰和吏士,告知他们要起义,募集兵马八千人,任命自己为会稽郡守,项羽为裨将,攻略附近县城。
殷通说的是至理名言,项梁当然也懂,但是殷通先开了口,项梁当场成为“后发制于人”,为了抢回主动先机,只好叫项羽动手斩了郡守的脑袋,才能控制全局,可怜殷通空有大志,却未防到这一招,白丢了性命。
项羽从小跟着叔叔项梁,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项梁责骂他,项羽说:“读书只不过记名姓而已,剑术也不过一人敌,不值得学,要学就学万人敌。”于是项梁教他兵法。
秦始皇南巡到了会稽山,项梁和项羽都去看热闹,项羽见了皇帝阵仗,说:“彼可取而代之也。”项梁急忙掩住他的嘴,说:“别乱说,这可是灭族大罪。”却从此看重这个志气不凡的侄儿。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学万人敌”、“彼可取而代之也”,都是好用且不大会误用的名句。但得注意一点,先发制人和“先下手为强”在使用上有层次的差异,前者是关照全局形势的高层次,后者多半只用在动手的低层次。
目录代序藏之名山,传之其人001
大风起兮云飞扬
——本纪001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003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006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009
其志不在小012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015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018
分我一杯羹021
养虎自遗患024
力拔山兮气盖世027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030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033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036
大风起兮云飞扬039
天命不可违042
人死不能复生045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世家049
有田一成,有众一旅051
知臣莫如君054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057
析骨而炊,易子而食060
内举不避亲063
唇亡则齿寒066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069
在德不在鼎072
同声相应,同恶相求075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078
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安乐081
狡兔死,走狗烹084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087
见毫毛而不见其睫090
不到黄泉不相见093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096
国乱思良相099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102
子以母贵,母以子贵105
生男无喜,生女无怒108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111
孺子可教也114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117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120
事兄如父,事嫂如母123
风萧萧兮易水寒
——列传127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129
衣食足而知荣辱132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135
以下驷对上驷138
遂成竖子之名141
在德不在险144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147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150
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153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156
举袂成幕,挥汗成雨159
卧不安席,食不甘味162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165
鸡鸣狗盗之辈168
物有必至,事有固然171
怯于私斗,勇于公战174
睚眦之怨必报177
生而辱不如死而荣180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183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86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189
忠臣不事二君192
鲁仲连排难解纷195
众人皆醉我独醒198
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201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204
风萧萧兮易水寒207
天雨粟,马生角210
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213
制人而不制于人216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
——列传219
萧何追韩信221
置之死地而后生224
败军之将不可言勇227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230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233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236
期期以为不可239
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之242
卑之无甚高论245
鄙人不知忌讳248
将门之下必有将类251
信巫不信医254
杀一人以谢天下257
郁郁不得志260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63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266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269
一尺布,尚可缝272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275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278
为治者不在多言281
非此母不能生此子284
侠以武犯禁287
一斗亦醉,一石亦醉290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293
老死不相往来296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299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302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305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