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开往杭州的专列
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的复原陈列中,有一个宽敞明亮、窗明几净的房间,这就是毛泽东在起草五四宪法“西湖稿”期间的办公室。室内的办公桌、书柜、方桌都是毛泽东当年使用过的原物,桌子上和柜子里还摆放着很多书籍。
这间办公室的西面墙上,悬挂着一幅醒目的巨幅照片。照片中,毛泽东正目光坚定、面带微笑地坐在南下杭州的专列上。铺着白布的桌面上,除了玻璃杯、青花瓷盘、眼镜、火柴等小物件外,靠窗还摆放着一盆正在盛开的瓜叶菊,宽大的叶片上,成簇的花朵仿佛跳动着的火焰,照亮了这趟揭开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新纪元的特殊旅程。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趟旅程呢?
1
1953年12月24日,阵阵寒风正从北京的上空呼啸而过。那呼呼的风声仿佛在昭告这个世界:一个新中国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即将由此生发。
伴随着一声汽笛的长鸣,下午3时许,一辆墨绿色的专列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缓缓地驶进了北京前门火车站。
所谓“专列”,就是指国家领导人出行时乘坐的专运列车。那么这一次的专列上,将迎来哪位重要的国家领导人?这趟旅程的目的地,又将去向何方?直到火车进站,列车上的服务员们心中还充满了疑问。 不过大家都很肯定,这位首长一定是极其重要的人物。因为早在20多天前,这趟专列上的服务员就全被领导叫去谈过话了。当时,细心的服务员们都发现,公安部的罗瑞卿和铁道部的滕代远,两位部长竟然同时现身,不仅亲自登上专列,十分细致地检查了列车的准备情况,而且还特别郑重地提醒大家:“我们即将执行的,是一次既重要又光荣的任务。这是全国人民的重托,要保证完成好任务!”
就在大家满怀好奇地期待着的时候,只见80多名精神抖擞的警卫人员列队出现在了站台上。在列车服务人员的配合引导下,这些警卫员动作麻利地将一箱箱书籍、文件、衣物和床上用品等搬上了专列。
服务员打开箱子,取出里面的行李物品,开始有条不紊地将它们一一归置到位:一件打着补丁的旧睡衣,两块微微褪色的灰色旧毛毯,还有一把杆子磨得有些发白的牙刷,已经秃得没剩多少毛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从更多的箱子里取出来的那一叠又一叠的书本。这些书在车厢内高高地堆叠起来,竞占据了整整一节车厢的好些地盘。这让列车上的乘务员既吃惊又纳闷:生活如此俭朴,又如此钟爱读书的中央首长,究竟是谁呢?
2
下午4时整,这趟神秘的专列终于驶离前门火车站,带着一份神圣的使命,向祖国的南方奔驶而去。
直到第二天早餐过后,那位专门负责首长车厢服务工作的乘务员,才终于见到了那位神秘的首长。当她看到一个魁梧而熟悉的身影,正斜靠在列车窗边那张铺着雪白罩布的宽大沙发上,一边吸烟、一边沉思的时候,心中禁不住狂喜起来:这,这不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吗?!
没错,这位亲自率队乘坐这趟专列南下的中央首长,正是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同志。他的这趟南行,背负着一项重要使命,就是率领工作班子前往杭州,去做一项为新中国法制建设奠定千秋基业的大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火车沿着望不到尽头的铁轨隆隆地往前行进,窗外不断变幻的景色就像绵延的画卷在眼前飞速掠过。坐在车窗前的毛泽东指问夹着一支快要燃尽的香烟,脸上却透溢着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似乎根本无暇欣赏窗外的大好河山。此时,在他的心中,正思考着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接下来如何在这趟杭州之行的有限时间里,带领大家起草好宪法草案。
制定新中国宪法,是毛泽东心中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具有强烈的人民立宪意识,曾积极投身于湖南的省宪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领导人之后,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他又领导制定过中国第一部具有人民革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审时度势,密切关注并且身体力行地推进着新中国宪法的制定工作。
P4-7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