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阿昌族的宗教信仰
阿昌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与诸多民族自然融合。明清时期,由于长期与白族、汉族、傣族交错杂处,交往密切,不断融合于其中。明正统年间,朝廷发兵三征麓川,30万大军进入云南,屯守军伍在战争结束之后,流散兵丁脱离军籍,长期与各族人民相处,后代多转化为土著。沐英镇滇时,户腊撒变为沐氏勋庄,设赖氏和况氏土司掌管,汉族屯丁大量进入该地区与阿昌族人民共同对沐氏庄园经营垦殖。在与阿昌族长期密切的交往中,这些汉族屯丁的后代大部分逐渐融合为阿昌族。
在阿昌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因受汉族、傣族、傈僳族等民族文化的影响,其宗教文化比较复杂。首先,各家各户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宗教信仰,例如,祭山神、祭水神等自然崇拜,祭高堂、祭祖坟等祖先崇拜,祭寨神、家鬼等鬼魂崇拜等等。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事件都离不开传统信仰,现今,我们还能从各个村寨百姓的祭祀习俗和禁忌中看到传统信仰崇拜的痕迹。自明清以来,南传佛教、道教和北传佛教传人后,与阿昌族的原始宗教经历了碰撞、融合、发展的阶段,形成了南传佛教、道教、北传佛教和传统信仰并存的现象,例如户撒境内,不但有奘房、佛寺、皇阁寺、观音寺,家家户户还供奉着灶神、祖宗、财神等。长期以来,南传佛教、北传佛教、道教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
从地域上看,户撒、腊撒地区的阿昌族普遍信仰南传佛教,同时还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宗教信仰的残余,多元宗教交融互渗是户撒、腊撒地区宗教信仰最突出的特点。梁河、芒市、腾冲、龙陵、云龙地区的阿昌族主要信仰传统宗教和汉传佛教,其中传统信仰占主导地位。
七、民间文学
阿昌族民间文学是阿昌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作并在民间世代相传的口述文学作品。阿昌族的民间文学与阿昌族人民的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形象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阿昌族从古至今的社会生活画卷,集中反映了阿昌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等。特别是神话、传说、民歌等,为我们认识阿昌族早期社会生活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材料。阿昌族民间文学大多以轻松的讲故事的方式,讲授传统哲理故事,旨在传承本民族文化,把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理性思考寓于故事情节中,深入浅出地发挥教育作用。通过故事,把阿昌族祖先创业的艰辛以及他们所取得的经验和丰功伟绩,形象地展示在子孙后代面前;用阿昌族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观念及价值取向等,年复一年地对后人进行教育,潜移默化地培育子孙后代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以及对家乡山川风物的热爱之情,培养出阿昌族诚实正直、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从这个意义上讲,阿昌族民间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烙印,是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对阿昌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阿昌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要有神话史诗、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喜剧等。这些形式大都为阿昌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经历了千锤百炼,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脍炙人口,虽然历尽沧桑却经久不衰。
其中,创世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是在阿昌族中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古老神话。它是阿昌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是阿昌族民间文学的瑰宝。2006年5月20日,《遮帕麻和遮米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族目前保存最完整、篇幅最长的创世史诗,在阿昌族民间影响十分深远。从内容上看,它既是一部创世史诗,也是一部原始宗教诵词。史诗全长1400余行,约1万字。由创世、补天治水、妖魔乱世和降妖除魔4部分组成,每部分又分成数折,每折讲述一个神话。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