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爱上历史系列丛书——残阳夕照:清代历史掠影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8147024
  • 作      者:
    徐洪兴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u 观点独到、视野宏阔、条分缕析,为您展现一部与众不同的中华文明发展史

u 史料丰富、推理严谨、纵贯古今,于思想的碰撞和交锋中发现智慧的火花

u 列强环伺、恶邻觊觎,饱经沧桑的华夏大地孕育着复兴的萌芽

u 作者基于大量的古代史实,运用独特的分析方法,抽丝剥茧,探寻真相,为广大读者展现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史诗

u 思维缜密、逻辑清晰,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追寻文明演进的脚步

u 探寻康乾盛世的成败得失,体味帝国暮色的辉煌苍凉,回望救亡图存的百年征程


展开
作者简介

徐洪兴,生于1954年,历史学学士,思想史硕士,中国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经学史、宋明理学等。曾出版《朋党与中国政治》《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等专著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展开
精彩书摘

戊戌维新与思想启蒙(节选)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作为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改良运动,可以说只是一场肤浅的、短命的政治变革活动。但作为一次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蒙运动,它却具有非常深刻和深远的意义。在戊戌时期,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使古老的中国从社会风尚到思想观念,也就是整个思想文化结构,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以它为标志,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出现了一个划时代的转折,以后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乃至“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与这次思想的转折有这样或那样的关联。戊戌维新变法所带来的中国思想领域的巨大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自强保种乃是全中国人民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更重要的是,戊戌维新志士的鲜血,唤醒了更多的人起来斗争,爱国主义热潮因此而大大高涨起来。

2.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救国只有变法维新,不仅顽固派的“不变论”是亡国之言,就是洋务派的枝节皮毛之变同样也无济于事,中国只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变革才有独立富强的希望。同时,更有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从戊戌维新志士的鲜血中得出中国非革命不可的结论,他们开始超越改良主义,投身到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洪流中去。

3.封建主义的文化堡垒被新起的社会思潮冲破了一个大大的缺口,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谭嗣同的《仁学》、严复的《天演论》等著作的问世,使许多以前被视为神圣而不容置疑的观念开始遭到怀疑、否定乃至抛弃,中国封建文化从此开始真正动摇了。

4.西学开始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出现了“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局面。1895年以后,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一大批学堂、学会、报馆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尽管绝对数量还不能算多,但比起以往的几十年来,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当时传播的西学,不仅是西方的自然科学,更多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从此,“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在中国大地上出现,民权思想、进化论等新的学说理论开始在中国思想界广泛传播开来。

5.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领域也随之出现深刻变化。一些维新派思想家们开始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伦理学、文学等所谓的“国学”进行再探讨,试图建立起新的思想体系。这种体系按梁启超的话说是“不中不西,即中即西”,尽管有新旧拼凑之嫌,显得杂乱、粗糙,但却是一种新的尝试。此外,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初步提出了“道德革命”“史界革命”“文界革命”“诗界革命”等口号。

从19 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开始,伴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对中华民族军事、经济、政治侵略的逐步升级,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向前推进,中国人开始有目的、有选择地接受西方文化。毛泽东说过:“自从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中国近代的历史,看成是一部中华民族“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思想启蒙史。而这场启蒙运动的真正开始,也就是说从潜流变为洪流,恰恰是在戊戌维新运动前后的90年代。何以如此说呢?不妨让我们简略地回顾一下: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是当时中国睁眼看世界的最先进入物。但是,林则徐和魏源的行动,仅仅表现为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他们并没有从思想上真正接受西方文化的实质内容。这其中的原因,既是由于他们急功近利的“制夷”目的和“经世致用”的实用取向,也是由于他们基本上恪守着中国封建文化的本位立场。以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从西方学来了基督教,但洪秀全的“上帝”是经过彻底改造过了的、为自己服务的“上帝”。透过经济上的平均主义、政治上的集权主义和意识形态上的道德主义,我们看到太平天国“中国化”的“上帝”是一种完全封建化了的“上帝”。至于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其中确实具有不少西方资本主义的气息,但它却没有也不可能与太平天国的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倒是太平天国的死对头洋务派充当了洪仁玕《资政新篇》的“遗嘱执行人”。但洋务派的先天弱点使他们无法具有洪秀全的那种反传统的精神,所以他们的所作所为只能局限在“洋务”上面,当然,由“洋务”所引出的中国人思想上的变动,是他们所难以预料、也不愿意看到的。早期改良派的认识虽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们开始比较实质性地接触到了西方文化,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如冯桂芬、王韬、薛福成等,对西方文化的内核和关键是持保留态度的;另外一部分人如郑观应、何启、胡礼垣等,虽然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更为积极一点,但他们的影响基本上局限在港、澳、沪一隅,那是已经相当资本主义化了的地区。更主要的是,这两部分人都是孤立地在起作用,而没能引起可使社会真正发生变动的社会思潮。所以,总的说来,在19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的思想启蒙还仅仅是一股潜流,它在慢慢地运行着,在积聚力量、在等待时机,但却还没有找到喷发之口。

然而,到19世纪90年代,这一喷发的突破口终于出现了。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给30年来曲曲折折的洋务运动做出了否定性的总结;接踵而来的更为严峻的政治危机,逼使清醒的中国人不能不得出“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的结论;此外,长期以来“西学东渐”的结果,造就了一批新的知识分子,他们成为维新变法社会舆论的积极制造者和宣传者。所以,近代思想启蒙由潜流变为洪流所需要的诸种条件,在这一时期已经成熟了,于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便在19世纪90年代蓬勃地开展了起来。当然,任何一场思想启蒙运动,都需要有自己的旗手与健将。


展开
目录

001引 子
003清朝的兴起——从“七大恨”誓师到入主紫禁城
023驱逐外寇——郑成功收复台湾
030雄才大略——有为的康熙帝
039经略与管理——清朝前期对边疆的政策和措施
049思想的钳制——“文字狱”和《四库全书》

059乾嘉学派——考据之学的得与失
069乾隆朝——由盛而衰的转折
079“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清朝中期的官员贪污
091八旗兵——从常胜军到寄生虫
101愚民的工具——八股文与科举制
112夜郎自大——“闭关”政策的恶果

126洪亮吉的忧虑——人口问题与社会矛盾
136穷则思变——嘉道间的经世派
147睁眼看世界——魏源的《海国图志》
160洋务运动——“求强”“求富”的尝试
176“商战”“议院”“中体西用”——早期改良派
194“新学”——明清“西学东渐”记

220救亡图存——戊戌变法与启蒙运动
248他山之石——严复与《天演论》
268新世纪——艰难的历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