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理健康“处方”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2782793
  • 出 版 社 :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精彩书摘
  《心理健康“处方”》:
  主持人:很多网友看了这部剧说不应叫《小欢喜》,应该叫《小窒息》。同时我也听到一段说父母离异后,妈妈亲自抚养孩子,对孩子严格管教,最后孩子说我不是一个坏孩子,我只是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学习会给孩子带来那么大的困扰吗?
  张喜燕:是的,现在的孩子跟我们以前包括我们父辈那一代是不一样的,我们那一代父母在学习上给我们的压力是没有这么大的。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物质层面是比较富足的,现在很多家长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他们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就会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现在孩子的学习强度和难度比我们那个时候大了很多,日学习时长也远远大于从前。很多家长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给孩子报了很多学习班、兴趣班,甚至现在还出现一种叫“超前学习”的现象。沉重的学习负担会让孩子过早地失去童年,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学习的机器,从而产生一些不良的消极情绪,如果这些情绪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就很容易往抑郁方向发展。
  主持人:在《小欢喜》中,除了说到学习,我们还听到了家庭内部的矛盾,夫妻之间的矛盾会不会给孩子带来一定心理上的压力?
  张喜燕:会的,孩子是生活在家庭这个系统中的,父母之间经常发生冲突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安全感的建立是孩子自幼年期起便需要的,儿童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独自面对世界,他们的安全感来自父母和自己的关系。如果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离异,或者分居,会使儿童形成不安全的感觉,甚至有孩子会认为父母关系不合是因为自己的行为,他会经常想是不是“我哪里做的不好”“爸爸妈妈吵架是不是我造成的”,孩子会产生自责、自卑情绪,甚至更可能产生恐惧、抑郁、戒备、敌对等适应性问题。
  主持人:前面我们有说到家庭关系、学习压力可能是儿童抑郁的诱因,还有我在想人际交往这方面是不是也是孩子抑郁的一个诱因呢?
  张喜燕:,有可能。建立初步人际关系是儿童接触社会后首先要面对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除了家人之外,儿童需要建立和同龄小伙伴、老师之间的关系,能够结交到朋友,和老师熟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让儿童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逐渐肯定自我,获得与别人相处的快乐,而不好的、非儿童自身造成的人际关系比如说在学校有其他孩子横行霸道,无缘无故疏远孩子,或者老师由于种种原因把精力放在其他孩子身上等,这些不良的人际关系都会对孩子的情绪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现在很多家长都对孩子比较溺爱,不管孩子遇到什么困难,都不需要他们自己去解决,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形成一种依赖型人格,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就会退化。一旦他们进入学校或者与同龄人交往时,碰到问题都需要自己去面对、解决,然而他们缺乏排解困难的技能和独立思考、应对的能力,孩子就会感到手足无措,又因问题无法处理而变得急躁、矛盾,引发焦虑、抑郁和身体不适等。
  主持人:在刚才的音频中有句话说“少儿抑郁可能是因为缺爱”,您怎么看?
  张喜燕:关于少儿抑郁是因为缺爱这个观点我是这样看的,你看我们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对孩子可以说是比较溺爱的,很多家庭通常是4个大人或者6个大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对孩子的关心无微不至,事无巨细,可以说是我们儿时获得关爱的好几倍,所以说少儿抑郁它不一定是因为缺爱。当然也有一部分孩子的抑郁是因为缺乏父母的关心、陪伴或者共情,有学者将此类抑郁称为缺爱性抑郁。这类孩子通常是因为父母忙于工作或者是其他的事情被忽视,或者说是从小父母不在身边,或者是缺乏父母的共情,导致儿童形成了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他内心会感到孤独空虚、焦虑不安、能量匮乏,从而出现了抑郁。
  主持人:会不会有些父母管孩子太多了,就让孩子缺少了很多自主权,这样的一些孩子,会不会也在情绪方面会出现一些问题?
  张喜燕:您刚才提到的这种情况,正好上文提到的“缺爱性抑郁”中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孩子看似不缺爱,家里人都很关心他,给他生活上提供很多的帮助,看似家人很爱她,但是他们的这种爱是没有共情的一种爱,孩子内心常会觉得他得不到理解,得不到真正的一个关心,所以他就会出现这种缺爱的一种感觉,从而出现情绪上的问题。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物质上的富足,精神上的忽视。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心理意义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多动症”
如何“事半功倍”地养娃
少年不知愁滋味——被忽视的儿童青少年抑郁
二孩家庭中大孩的心理健康探讨
真诚做自己,好好做父母
中考、高考如何将心理状态调整到很好状态

第二部分 情绪类
抑郁症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我们对抑郁症的误解有多少
探索身体和情绪的秘密
抑郁症与生育那些事儿
应对焦虑
情绪像坐“过山车”,让我们一起了解双相情感障碍

第三部分 生活服务类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