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 2023
0.00     定价 ¥ 19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3754
  • 作      者:
    李廉水,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适合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企业领导、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等关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人士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部分 学术动态篇
  第1章 制造业智能化政府及研究报告评析
  世界银行2021年的年度报告主题为“从危机走向绿色、韧性和包容性复苏”。新冠疫情危机还没有完全化解,2022年又爆发了俄乌冲突,危机正进一步影响世界经济。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撰写的报告对危机的影响进行了阐述。整体而言,主要国家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趋势受到了危机的影响,但趋势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世界银行和OECD 的报告建议采取制造业智能化减少危机的影响,各主要制造业国家也正在加大制造业智能化的投入。下面对国际组织报告和各主要国家的政策进行梳理。
  1.1 主要危机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影响世界经济的事件主要有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
  1.1.1 新冠疫情对世界不同区域的影响
  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世界各国。疫情造成全球健康和经济危机,其规模和影响均前所未有:各国卫生系统不堪重负,屡屡采取防控措施,学校停课,粮食供应中断,收入减少。低收入群体、妇女、老人、非正规工人和其他脆弱群体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疫情逆转了过去数十年的减贫进展,2020年全球又有约1亿人陷入极端贫困。许多国家在努力应对疫情危机的同时,也面临债务困境风险。
  2020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在经历严重冲击后开始反弹,但复苏并不均衡。只有中国和越南呈现“V”形增长路径,全年产出超过疫情前的水平;其他主要经济体产出平均比疫情前下降约5%,其中印度尼西亚的降幅最小(2.2%),菲律宾最大(8.4%)。一些小岛国的经济衰退尤为严重和持久,斐济、帕劳和瓦努阿图三国2020年产出比疫情前下降10%以上。2021年中国和越南将分别增长8.5%和6.6%,而本地区其余国家总体仅增长4.0%。太平洋岛国尽管基本上没有受到疫情的直接影响,但由于经济高度依赖旅游业,复苏尤为缓慢,其中约一半国家为负增长。由于疫情和相关防控措施的影响,再加上获取社会支持和数字技术的机会不均,该地区不平等有所上升。在有些国家,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二家庭的子女参与学习活动的可能性比最富有的五分之一家庭的孩子低20个百分点。
  新冠疫情使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陷入25年来的*次衰退并加剧了公共债务脆弱性,多达4000万人陷入极端贫困,数年来的减贫进展消失殆尽。不过,由于病毒传播速度低于预期、农业生产增长强劲和大宗商品价格迅速回升,2020年该地区经济活动仅收缩2.4%。非洲国家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数字技术来提高生产力和增加就业机会,尤其是扩大妇女和青年就业。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非洲地区2021年和2022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__为4.7%和3.6%。但其前提是疫苗接种迅速实现、政府采取可信政策刺激私人投资,并且各国在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框架下更好地融入区域和全球价值链。
  2021年,欧洲和中亚地区经济增长短暂强劲复苏,经济增长率为5.9%,至2022年回落至1.9%。据世界银行日前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显示,受外部需求疲软、通胀上升和全球供应链中断拖累,该地区2023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维持在3.9%的水平。在本地区部分国家,新冠疫情可能使人均收入水平倒退至少五年,并使贫困人口增加多达 600万(主要是由于失业)。其他冲击也给本地区带来挑战,如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希腊、塔吉克斯坦和土耳其的大地震以及俄乌冲突等。世界上碳密度最高的20个经济体中有10个位于东欧和中亚,而且本地区的空气、水和森林等自然资源正在不断耗竭,不可持续。经统计,欧洲八分之一的死亡可归因于污染;而在西巴尔干地区,这个比例更是高达四分之一。
  在新冠疫情的**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是受打击最为严重的地区。此前几年,该地区经济增长缓慢,社会指标的进展也十分有限。疫情暴发后经济活动急剧下滑,对当地居民的健康和人力资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2021年,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9%,2022年增长3.7%。根据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显示,该地区2023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降至1.5%。尽管已经采取的紧急措施缓解了疫情对本地区的影响,但许多国家的贫困率仍急剧上升。2020年贫困家庭所占比例较前一年略有下降,降至21.9%,但脆弱人口占比从 2019年的36.9%上升到2020年的38.5%。新冠疫情将给该地区造成诸多长期影响:低水平的学习和就业可能会减少未来收入,而高水平债务则可能给金融部门带来压力并延缓复苏步伐。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南亚经济出现了4.1%的历史性下滑。2021和2022年有所回升,分别增长8.3%和6.0%。根据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显示,2023年南亚地区经济增长率预计为5.9%。全球的新极端贫困人口——因为新冠疫情大流行陷入贫困或无法摆脱贫困的人口中,有近三分之二生活在南亚。而早在疫情暴发之前,该地区就有1.2亿~1.61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约占地区总人口的7%~9%。此外,南亚也极易受到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贫困、脆弱和边缘化群体受灾害影响更大,用于灾后恢复的资源则更少。
  1.1.2 俄乌冲突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022年2月,俄罗斯和乌克兰爆发冲突。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大宗商品出口国,冲突导致能源和食品价格飙升,让全世界许多人的生活更加艰难。直至2023年6月,俄乌冲突还没有结束。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胀程度将取决于国际形势的演变,但很明显,*贫穷的人将受到最严重的打击。这场冲突的代价很高,需要全球分担。
  OECD 预测全球经济将急剧减弱。OECD 2023年6月预计全球经济已经开始改善,但复苏态势很弱。预计全球经济增长水平将从2022年的3.3%降至2023年的2.7%,然后在2024年回升至2.9%。全球通胀上升正在侵蚀家庭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进而降低消费。不确定性正在阻碍企业投资,并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抑制供应。
  由于风险偏向下行,冲突的代价可能会更高。冲突正在扰乱基本食品和能源的分配,助长各地通胀上升,尤其威胁到低收入国家。欧洲各经济体正在努力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但由于替代能源可能不容易迅速增加产量,因此存在价格上涨风险。如果冲突升级或变得更加旷日持久,前景将会恶化,尤其是对低收入国家和欧洲而言。为限制俄罗斯,欧洲对俄罗斯石油出口实行禁运。
  *先,冲突可能诱发粮食危机。世界正在生产足够的谷物来养活所有人,但价格非常高,需要进行全球合作,以确保食品以可承受的价格送达消费者手中,尤其是在低收入和新兴市场经济体。这可能需要更多的国际援助以及运输物流,并分发给有需要的国家。全球疫苗分发的缺陷可以类推粮食危机的可能性。
  其次,通货膨胀具有很强的分配效应。通货膨胀有助于降低债务,包括公共债务,但它也会侵蚀实际收入、储蓄和购买力。同时,它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利润,以及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通货膨胀是一种负担,必须在个人和企业之间、利润和工资之间公平分担。对于容易受到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影响的群体,政府应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全球范围内,当前的通胀和就业水平较高,表明不再需要货币宽松政策。然而,在许多地区,通货膨胀是由食品和能源驱动的。在供应驱动型通胀占主导地位的欧洲尤其要谨慎实行合理的货币政策。相反,只要通胀是由过度活跃的需求驱动的,比如在美国,货币政策就可以更快地收紧以减少这种过剩。俄乌冲突提高了各国对国防的公共投资以及向绿色能源过渡的紧迫性的需求。这些需求是在健康、数字化、老龄化和教育等其他投资需求以及公共债务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出现的。只有更加关注政府的优先事项,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在欧洲,一体化和冲突的高度暴露要求各方在国防和能源支出方面更加团结。
  这场冲突暴露了能源安全和减缓气候变化是如何相互交织的。各国政府需要加速能源转型。能源危机的紧急反应已证明需要快速增加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和消费。但清洁能源需要来自全球各地的矿物和中间材料的投入。简而言之,能源越清洁,价值链就必须越长、地域越多样化。没有开放的贸易和有弹性的全球价值链,就不会有气候变暖减缓。俄乌冲突引发了一场影响数百万人的重大人道主义危机。相关的经济冲击及其对全球商品、贸易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也将对经济成果和生计产生重大影响。在冲突爆发之前,2022~2023年的前景似乎普遍看好,随着疫情大流行和供应方面的限制减弱,增长和通胀恢复正常。冲突爆发后,OECD 预测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经济将严重衰退,大多数经济体的增长将大大弱于预期,尤其是在欧洲。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反映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供应在许多市场的重要性,上涨增加了通胀压力并打击了实际收入和支出,尤其是对*脆弱的家庭而言。在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中,由于依赖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农产品出口,粮食短缺的风险很高。预计消费者价格通胀将保持高位,2022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平均约为5.5%,经合组织整体为8.5%;然后随着供应链和大宗商品价格压力的减弱以及开始感受到紧缩货币条件的影响,通胀将在2023年回落。到2023年底,许多主要经济体的核心通胀虽然放缓,但预计仍将保持或高于中期目标。
  俄乌冲突的影响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大。例如,由于整个欧洲范围内的俄罗斯天然气供应突然中断,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或全球供应链受到更大破坏。通胀压力也可能强于预期,较高的通胀预期可能偏离各国央行目标,并反映在劳动力市场紧张的情况下工资增长加快。政策利率的急剧上升也可能使增长放缓的幅度超过预期。迄今为止,金融市场已顺利适应更趋紧张的全球金融环境,但高债务水平和资产价格上涨存在显著的潜在脆弱性。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也面临挑战,包括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从新冠疫情大流行中复苏缓慢、债务高企,以及发达国家利率上升导致资本外流的可能性。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演变也存在风险,如可能会出现新的更具侵略性或传染性的变体。
  1.1.3 危机对大宗商品产生的影响
  长期以来,粮食、能源、住房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一切好处,诸如原材料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尽管全球人口在过去100年里翻了两番,但全球商品市场使世界储备充足,并支持减贫和提高生活水平。俄乌冲突带来的巨大经济成本、不确定性的增加以及能源危机,使得各国面临通胀压力和疫情复苏失衡的挑战:面对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持续时间和幅度不确定的冲击,货币政策应继续专注于控制通胀。这就要求主要发达经济体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在美国、加拿大和许多较小的欧洲国家,相对快速正常化的诉求尤其强烈,这些国家的需求从新冠疫情大流行中恢复得很好,而在*近的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之前,广泛的通胀压力已经很明显。
  鉴于许多国家依赖俄罗斯或乌克兰的出口,这场冲突凸显了能源和粮食安全的脆弱性。正如国际能源署制定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计划所强调的那样,一些国家可以相对较快地实现大量但不完全的能源多样化。提供监管和财政激励措施以转向替代能源并投资于创新和基础设施都是帮助发展清洁能源供应和提高能源效率的重要步骤。*近的公共投资计划在这个方向上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过去两年的重叠危机和向低碳生产的持续过渡中,大宗商品市场正在重塑。新冠疫情增加了这些市场的波动性:全球冲击可能会突然大幅推高或降低大宗商品的价格,给发展中经济体带来不稳定的未来。俄乌冲突使保障能源和供应链的安全成为一个更加突出的目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正在转化为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增加对建造太阳能和风能基础设施,以及电池储存所需的金属和材料的需求。天然气市场通常在用电高峰需求期间提供电力基本负荷。受俄乌冲突影响,天然气市场的突然中断给电网稳定性、增加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电网容量,以及全球恢复煤炭和柴油发电带来了新的困扰。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部分 学术动态篇
第1章 制造业智能化政府及研究报告评析 3
1.1 主要危机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3
1.1.1 新冠疫情对世界不同区域的影响 3
1.1.2 俄乌冲突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4
1.1.3 危机对大宗商品产生的影响 6
1.2 美国的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政策 7
1.2.1 清洁能源制造业 7
1.2.2 政府支持3D打印技术应用 9
1.2.3 强化美国供应链的行动 11
1.2.4 将半导体制造业带回美国 12
1.3 日本的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政策 13
1.3.1 发展清洁能源技术 14
1.3.2 支持量子计算技术发展 15
1.3.3 拓展人工智能应用 15
1.3.4 创造创新生态系统 16
1.4 德国的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政策 17
1.4.1 加大研究投入 17
1.4.2 创新成果商业化 18
1.4.3 协调大学与科学研究机构 18
1.4.4 提高科学传播与社会参与 19
1.5 本章小结 19
参考文献 19
第2章 制造业智能化政策国际比较研究 21
2.1 中国的制造业政策 21
2.1.1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总体考虑 22
2.1.2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22
2.1.3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 23
2.1.4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部署的专项行动 24
2.1.5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 24
2.2 美国 25
2.2.1 《芯片和科学法案2022》的举措 26
2.2.2 《芯片和科学法案2022》的目的 26
2.2.3 《芯片和科学法案2022》的影响 26
2.3 中美比较分析 27
2.3.1 相同点 27
2.3.2 不同点 28
参考文献 28
第2部分 发展评价篇
第3章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区域研究 31
3.1 省域制造业智能化评价 31
3.1.1 制造业智能化及其指标体系 31
3.1.2 熵权法确定权重 32
3.1.3 省域制造业智能化评价结果 33
3.2 城市制造业智能化评价 36
3.2.1 城市制造业智能化基础层比较 37
3.2.2 城市制造业智能化应用层比较 38
3.2.3 城市制造业智能化市场层比较 39
3.2.4 城市制造业智能化综合评价 40
3.3 本章小结 41
参考文献 42
第4章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产业研究 43
4.1 制造业细分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43
4.2 家具制造业 45
4.2.1 家具制造业智能化评价 45
4.2.2 家具制造业智能化能力综合化评价 52
4.3 造纸和纸制品业 55
4.3.1 造纸和纸制品业智能化评价 55
4.3.2 造纸和纸制品业智能化能力综合化评价 60
4.4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63
4.4.1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智能化评价 63
4.4.2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智能化能力综合化评价 69
4.5 本章小结 72
参考文献 73
第5章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企业研究 74
5.1引言 74
5.2 制造型企业智能化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 74
5.2.1 制造型企业智能化发展水平评价的内涵分析 74
5.2.2 制造型企业智能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5
5.2.3 制造型企业智能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76
5.3 制造型企业智能化发展水平评价 77
5.3.1 家电企业智能化发展水平评价 78
5.3.2 家具企业智能化发展水平评价 87
5.4 本章小结 95
参考文献 96
第3部分 专题研究篇
第6章 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研究 99
6.1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研究背景 99
6.2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研究进展 100
6.3 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机理分析 100
6.3.1 人工智能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 100
6.3.2 人工智能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 101
6.3.3 人工智能通过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 102
6.4 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 103
6.4.1 计量模型构建 103
6.4.2 变量说明 103
6.4.3 数据来源 104
6.4.4 实证分析结果 105
6.4.5 讨论 111
6.5 结论与政策建议 112
参考文献 113
第7章 数字化转型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116
7.1 数字化转型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背景 116
7.2 数字化转型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进展 116
7.3 数字化转型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分析 118
7.4 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数字化转型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119
7.4.1 模型设计 119
7.4.2 变量选择 119
7.4.3 数据和样本选择 122
7.5 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123
7.5.1 基准回归 123
7.5.2 稳健性分析 124
7.5.3 传导机制检验 127
7.5.4 异质性分析 128
7.6 结论与启示 132
参考文献 132
第8章 互联网平台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135
8.1 互联网平台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背景 135
8.2 互联网平台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36
8.3 基于私营企业调查数据的互联网平台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138
8.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138
8.3.2 模型建立与变量定义 138
8.3.3 描述性统计 140
8.4 互联网平台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141
8.4.1 基准回归 141
8.4.2 内生性分析 143
8.4.3 稳健性检验 146
8.4.4 异质性分析 149
8.5 结论与启示 152
参考文献 154
第9章 数字经济视域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机理及路径研究 156
9.1 数字经济视域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背景 156
9.2 数字经济视域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进展 156
9.2.1 数字经济的影响效应 156
9.2.2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 157
9.2.3 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发展 157
9.3 数字经济视域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理分析 157
9.4 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设计 159
9.4.1 指标设计 159
9.4.2 经验模型设定 161
9.4.3 数据说明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61
9.5 数字经济视域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理分析 162
9.5.1 基准回归结果 162
9.5.2 稳健性测试I:对内生性问题的控制 164
9.5.3 稳健性测试Ⅱ:替换被解释变量的度量方法 166
9.5.4 区位异质性分析 167
9.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68
参考文献 168
第10章 智能化与城市绿色发展 171
10.1 智能化与城市绿色发展的研究背景及进展 171
10.2 智能化与城市绿色发展的政策背景及研究假设 172
10.2.1 “宽带中国”的政策背景 172
10.2.2 影响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设 172
10.3 智能化与城市绿色发展的研究设计 173
10.3.1 模型设定 173
10.3.2 变量设定 173
10.3.3 数据来源 174
10.4 智能化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 174
10.4.1 平行趋势检验 174
10.4.2 基准回归结果 175
10.4.3 稳健性检验 176
10.5 机制检验与异质性分析 178
10.5.1 机制检验 178
10.5.2 异质性分析 178
10.6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180
参考文献 181
第11章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创新模式选择 183
11.1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创新模式的研究背景 183
11.2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创新模式的理论分析 184
11.2.1 人工智能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184
11.2.2 人工智能对技术创新模式的影响 185
11.2.3 人工智能对创新活动影响的差异分析 186
11.3 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创新模式 187
11.3.1 模型设定 187
11.3.2 主要指标与数据说明 187
11.4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创新模式的影响研究 189
11.4.1 基准回归 189
11.4.2 稳健性检验 190
11.4.3 异质性分析 192
11.4.4 进一步研究 194
11.5 结论与启示 196
参考文献 197
第12章 智能化与制造业绿色发展 200
12.1 智能化与制造业绿色发展的研究背景 200
12.2 智能化与制造业绿色发展的理论分析 201
12.3 智能化与制造业绿色发展的研究设计 203
12.3.1 计量模型设定 203
12.3.2 变量说明 204
12.3.3 数据来源 206
12.4 智能化与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 207
12.4.1 基准结果分析 207
12.4.2 异质性检验 210
12.4.3 内生性问题处理 212
12.4.4 稳健性检验 213
12.5 结论与启示 214
参考文献 21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