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60 年代,时任北京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的林庚 和山东大学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的冯沅君接到了教育部下达的一 个重点项目,共同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作为高等学校中文 系中国诗歌选课程的教科书。该书分上下两编,依据二人学术侧 重的不同,林庚负责上编自先秦至唐五代部分,冯沅君负责下编 自宋代至“五四”前部分。两位主编在确定选注原则、选目、体 例后,分别带领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的同事,共 同编写完成。编写团队中,不乏吴小如、袁行霈等著名学者,而 其中,两位主编的功劳自然是主要的。
上编分一、二两册,于 1964 年 1 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 版,正文繁体横排,扉页有括号注明“本书供高等学校文科有关 专业使用”。学者彭庆生评论其“既是一部独具特色的诗歌选本, 又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优秀教材”,“既富有诗人的灵性,又富有学 者的卓识,同时也深具教师的匠心”。因为林庚的诗人本色,慧 眼独具,发掘出许多被历代选家遗漏的佳作;因为是具有“独立 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者,所选诗歌洋溢着林庚一生提倡的 “少年精神”和“盛唐气象”;因为长期在大学开设历代诗歌选课 程,丰富的教学经验保证了该书作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 整性。在选目上,既体现了中国诗歌历史发展的全貌,也突出了个别诗体、诗人、流派、风格在某一特定时期的高峰性呈现。此 外,该书的作家小传和注解都力求简明扼要,但常有独到之见, 给读者更多启迪。
下编出版较晚。陆侃如在《忆沅君》一文中说:“沅君最后 几年的精力全滋注在这部教材里,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可惜刚 打好清样,因‘文化大革命’勃发了,未能及时出版。沅君弥留 之际,还在挂念这件事。”袁世硕先生在《缅怀冯沅君师》一文 中,回忆自己当年参与《中国历代诗歌选》编写过程中,对吴伟 业两首诗的作期,依据常见的资料,做了个大约的推定,并未深 究,“但是,冯先生在定稿时却重新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定,把 有关史实和诗的内容这两个方面联系一起加以考察,推翻了我初 稿中的意见,作出了符合实际的推断。当冯先生对我说明这两首 诗的作期改动的情况时,特别语重心长地说:做学问是不能粗 枝大叶、敷衍了事的,应当严肃认真,一直把问题搞透彻”。从 这一事例,可以看到冯沅君一贯的认真严谨和做主编的尽职尽 责。1979 年 11 月,下编一、二两册才得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 版(正文繁体横排,此次连同上编,统一由古干设计封面,扉页 书名上方有“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字样),遗憾的是,冯沅君已 于 1974 年因病逝世。
该书自出版后,广受各大高校师生及诗歌爱好者的好评, 多次重印,并于 1988 年荣获国家教委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5 年 2 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九卷本《林庚诗文集》,收 入《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为第五卷。后于 2006 年 7 月,以单行本形式将《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分为《中国历代诗歌 选·先秦至隋代》和《中国历代诗歌选·唐五代》两种出版,正 文改为简体。
这部名家领衔、历久弥新的经典选本在今天仍弥足珍贵, 三联书店此次以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年版和 1979 年版为底本, 修订再版,以飨读者。我们基本保留了原版内容全貌,只对少许 内容按实际情况做了修订。比如,初版内容注解中记录的行政区 划,现有一些由县改为市或者区,甚至有一些改了名字。此次出 版都做了相应更新。还对书中的注音进行了整理,尤其是多音 字,根据工具书,对不同义项的不同读音进行了核查。此外,对 个别难字、生僻字补充了注音。
唐
魏 徵
述怀
王 绩
野望
卢照邻
长安古意
骆宾王
在狱咏蝉 于易水送别
王 勃
滕王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杨 炯
从军行
苏味道
正月十五夜
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沈佺期
杂诗 (三首选一)古意
宋之问
寒食还陆浑别业
陈子昂
感遇(三十八首选六)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 (七首选一) 登幽州台歌 春夜别友人(二首选一)、
张 说
邺都引
王 翰
凉州词
王 湾
次北固山下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贺知章
咏柳 回乡偶书 (二首选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