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
一、本书的缘起
二、本书编撰框架
三、本书研究的核心概念
四、本书研习新范式建构
第二章 范式之一——人物社会思想研习方法
第一节 要素
第二节 案例举隅一——荀子社会思想研习
一、关于荀子的基本情况
二、荀子所面对的时代挑战
三、荀子社会思想的具体内容
四、荀子怎样建构或表达他的社会思想
五、苟子社会思想评价及现代价值
第三节 案例举隅二——墨子的社会思想研习
一、关于墨子的基本情况
二、墨子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其思想渊源
三、墨子社会思想的具体内容
四、墨子怎样建构和表达他的社会思想
五、墨家学说的评价及后世发展
第三章 范式之二——学派(群体)社会思想研习方法
第一节 要素
第二节 案例举隅——陆王心学学派社会思想研习
一、陆王心学学派体系的构成、主要人物及著作
二、陆王学派的主要社会思想
三、陆王心学社会思想的成因
四、陆王学派社会思想的同异与流变
五、陆王学派社会思想的影响
六、陆王学派社会思想的评价
第四章 范式之三——著作社会思想研习方法
第一节 要素
第二节 案例举隅——《礼记》的社会思想研习
一、《礼记》一书的时代背景
二、《礼记》的成书过程
三、《礼记》一书中表达的社会思想
四、《礼记》所表达的社会思想源流及价值
第五章 范式之四——地域社会思想研习方法
第一节 要素
第二节 案例举隅——湖湘地域性学派社会思想研习
一、地域社会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学术风格和主要特征
二、地域的地理特征及其影响
三、地域社会思想家、流派、著作及主要社会思想
四、地域内社会思想的异同之处及其原因
五、地域社会思想的特色
六、地域社会思想的现代评价
第六章 范式之五——时域社会思想研习方法
第一节 要素
第二节 案例举隅——战国社会思想研习
一、战国时域的起止
二、战国时期历史背景及社会状况
三、战国时期社会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四、战国时期思想产生者的情况
五、战国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想家及其学说
六、同一时域社会思想异同之处
七、战国时期社会思想产生的原因
八、战国时期社会思想的特色
九、战国时期社会思想的现代评价
第七章 范式之六——专题社会思想研习方法
第一节 要素
第二节 案例举隅一——从对历代“群己观”的梳理看中国共产党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社会思想渊源
一、专题“群己观”研究的缘由
二、“群己观”界说
三、不同历史时期“群己观”的主要特征、内容和源流考辨
四、毛泽东“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群己观的提出
五、“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群己观的流变
六、“群己观”社会思想研究的启示与发现
第三节 案例举隅二——古代中国乡约制度与村治思想
一、传统乡村组织的历史变迁
二、不同历史时期乡约制度的主要特征、内容和源流等考辨
三、乡约制度与礼俗互动的社会结构
四、乡约制度与乡治思想的现代启示
第八章 范式之七——综合比较社会思想研习方法
第一节 要素
第二节 案例举隅——孔子与柏拉图之道德、社会规范思想的比较
一、关于孔子与柏拉图道德、社会规范的社会思想比较研习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孔子与柏拉图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三、孔子与柏拉图关于道德规范、社会规范的同异
四、孔子与柏拉图道德规范、社会规范思想的渊源与流变
附:支撑材料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