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判例日本刑法
0.00     定价 ¥ 6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9778712
  • 作      者:
    周振杰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周振杰,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暨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挂职),曾任早稻田大学助理教授,牛津大学等高校客座研究员,兼任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等学术职务。在中外法学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学术著作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

展开
目录

目 录

总论案例

一、罪刑法定原则

 1.授权立法的合宪性判断

 ——1974年“违反《国家公务员法》案”

 2.地方条例的合宪性判断

 ——1962年“违反《禁止路边劝诱嫖娼等行为条例》案”

 3.刑罚法规的明确性判断

 ——2007年“违反《广岛市飞车党驱逐条例》案”

 4.地方条例的合宪性判断

 ——1985年“违反《福冈县青少年保护育成条例》案”

 5.可否处罚符合判例的行为?

 ——1996年“违反《地方公务员法》案”

 6.法律条文的目的与法律解释

 ——2000年“违反《鸟兽保护及狩猎法》案”

 7.如何判断刑罚法规的合宪性?

 ——1970年“宇都宫杀害尊亲属案”

 8.如何判断刑罚法规的合宪性?

 ——1960年“违反《按摩师、针灸师与柔道整复师法》案”

 9.公诉时效的废止

 ——2015年“抢劫杀人案”

二、法人处罚

 1.两罚规定是否违宪?

 ——1957年“违反《入场税法》案”

 2.过失推定原则是否违宪?

 ——1965年“违反《外汇与对外贸易管理法》案”

 3.如何认定“在从事业务过程中”?

 ——1987年“违反《公害犯罪处罚法》案”

三、因果关系

 1.条件说

 ——1950年“常习赌博、伤害致死案”

 2.相当因果关系说

 ——1967年“违反《道路交通法》、业务上过失致死案”

 3.相当因果关系说

 ——1978年“猎熊案”

 4.危险的现实化

 ——1990年“大阪南港案”

 5.危险的现实化

 ——1992年“夜间潜水案”

 6.被害人的特殊因素

 ——1971年“抢劫致死案”

 7.被告人的二次行为

 ——1991年“再次碾压案”

 8.被害人的介入行为

 ——1971年“仙台强奸致伤案”

 9.被害人的介入行为

 ——2003年“长野伤害致死被告案”

 10.被害人的介入行为

 ——2004年的“伤害致死案”

 11.第三人的介入行为

 ——2006年的“逮捕监禁致死案”

 12.疫学的因果关系

 ——1982年“千叶大学伤寒菌案”

四、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1.强制猥亵的犯罪意图

 ——2017年“强制猥亵案”

五、不作为犯

 1.因果关系支配说

 ——2005年“超能力治疗杀人案”

 2.作为的可能性

 ——1989年“违反《兴奋剂取缔法》、保护人遗弃致死案”

 3.作为的可能性

 ——1958年“加班放火案”

六、违法性

 1.可罚的违法性

 ——1956年“三友煤矿案”

 2.可罚的违法性

 ——1973年“东京全农林案”

 3.可罚的违法性

 ——1930年“违反《烟草专卖法》案”

七、正当行为

 1.职务行为

 ——1985年“伤害案”

 2.执行上级命令的行为

 ——1952年“违反《药事法》与业务上过失致死案”

 3.权利行为

 ——1981年“惩戒学生致死案”

 4.劳动争议行为

 ——1966年“教唆违反《邮政法》案”

 5.辩护行为的界限

 ——1976年“损坏名誉案”

 6.报道行为的界限

 ——1978年“泄露外务省秘密案”

 7.宗教行为的界限

 ——1975年“牧师隐匿案”

 8.医疗行为的界限

 ——1970年“忧郁男孩案”

八、正当防卫

 1.侵害预期与伤害故意

 ——2017年“大阪杀人、毁坏财物案”

 2.防卫过当与伤害故意

 ——1997年“伤害案”

 3.不得已与紧迫性的界限

 ——1971年“静冈杀人案”

 4.防卫过当的判断标准

 ——2009年“暴行案”

 5.自招侵害与防卫过当

 ——2008年“伤害案”

 6.防卫行为的终了

 ——2008年“伤害被告案”

 7.防卫意图的判断

 ——1985年“杀人案”

 8.侵害预期与防卫行为

 ——2015年“故意杀人案”

 9.假想防卫过当

 ——1987年“伤害致死案”

 10.防卫行为的相当性

 ——1994年“移送中等少年院上诉案”

九、紧急避险

 1.避险的故意

 ——1970年“业务上过失伤害被告案”

 2.正在发生的危险

 ——1960年的“违反《爆炸物取缔罚则》与妨害往来案”

 3.避险过当的认定标准

 ——1998年“现住建筑物放火被告案”

 4.自招危难

 ——1937年“业务上过失致死罪”

 5.胁迫紧急避险

 ——1949年“抢劫、盗窃案”

十、被害人同意

 1.同意的真实性与同意的动机

 ——1970年“伪造交通事故骗保案”

 2.同意的真实性与被害人的理解能力

 ——1952年“杀害精神病患者案”

 3.同意的自愿性与同意的成立

 ——1951年“不同意堕胎案”

十一、安乐死与尊严死

 1.安乐死成立的六要件

 ——1962年“尊亲属杀人案”

 2.安乐死成立的四要件

 ——1995年“杀人案”(东海大学案)

 3.尊严死的构成要件

 ——2009年“拔管杀人案”

十二、自救行为

 1.占有权与自救行为

 ——1970年“长崎破损器物、侵夺不动产案”

十三、义务冲突

 1.报道保密义务与作证义务

 ——1952年“违反《刑事诉讼法》第161条案”

十四、宪法权利

 1.大学自治与排除危害

 ——1963年“东大‘大众剧团’案”

 2.言论自由与正当防卫

 ——1964年“舞鹤案”

十五、责任能力

 1.责任能力的判断主体

 ——1983年“盗窃案”

 2.责任能力的判断主体

 ——1984年“杀人、杀人未遂案”

 3.责任能力的判断方法

 ——2015年“杀人案”

 4.责任能力的判断方法

 ——2017年“杀人、违反《枪支刀具管理法》案”

十六、故意

 1.原因上自由行为与未必故意

 ——1956年“杀人案”

 2.附条件故意

 ——1984年“杀人、违反《持有枪支刀具等取缔法》、违反《火药类取缔法》案”

 3.构成要件事实认识的内容

 ——1951年“虚伪记载公正证书原本案”

十七、认识错误

 1.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1937年“杀人案”

 2.预期结果提前发生

 ——2004年“杀人、诈骗案”

 3.法益重合的实质标准

 ——1979年“违反《麻药取缔法》与《关税法》案”

十八、违法性认识

 1.违法性认识不要说

 ——1986年“违反《困扰公众的暴力等不良行为预防条例》案”

 2.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

 ——1969年“公然陈列淫秽图画案”

 3.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

 ——1980年“违反《禁止私有垄断与公平交易保护法》案”

 4.限制故意说

 ——1987年“违反《货币与证券仿造取缔法》案”

 5.违法性错误与事实错误的界限

 ——1995年“违反《公共浴场法》案”

十九、过失

 1.信赖原则与交通事故

 ——1967年“业务上过失致死案”

 2.信赖原则与小组医疗

 ——1976年“业务上过失伤害案”

 3.危惧感说

 ——1973年“业务上过失致死伤案”

 4.预见可能性的对象

 ——1989年“业务上过失致死伤案”

 5.过失注意义务与作为义务

 ——2016年“业务上过失致死伤案”

二十、期待可能性

 1.期待可能性与过失犯罪

 ——1948年“福冈粮食配给诈骗案”

 2.期待可能性与故意犯罪

 ——1958年“违反《失业保险法》案”

二十一、未遂犯

 1.实质客观说

 ——2014年“违反《海关法》案”

 2.实质客观说

 ——2018年“诈骗未遂案”

 3.强制性交罪的着手

 ——1963年“强奸未遂案”

 4.强制性交罪的着手

 ——1970年“强奸致伤案”

 5.隔离犯的着手

 ——1965年“毒果汁杀人案”

 6.隔离犯的着手

 ——2004年“强迫他人自杀案”

二十二、不能犯

 1.客体不能

 ——1961年“杀人等被告案”

 2.方法不能

 ——1962年“杀人未遂案”

 3.方法不能

 ——1960年“违反《兴奋剂取缔法》案”

二十三、中止犯

 1.障碍未遂与犯罪中止

 ——1986年“杀人未遂案”

 2.犯罪中止的自愿性

 ——1949年“强奸致死案”

 3.意志压迫与犯罪中止

 ——1957年“杀害尊亲属未遂案”

二十四、共同犯罪

 1.对向犯

 ——1968年“违反《律师法》,同教唆、恐吓与盗窃罪案”

 2.伤害罪同时犯特例

 ——2016年“伤害、伤害致死案”

 3.利用不知情者的间接正犯

 ——1957年“制作、使用虚伪公文书诈骗、受贿案”

 4.利用他人故意行为的间接正犯

 ——1950年“违反《粮食管理法》案”

 5.完全犯罪共同说

 ——1960年“抢劫伤害案”

 6.部分犯罪共同说

 ——1978年“伤害致死、妨害执行公务等案”

 7.行为共同说

 ——1994年“伤害案”

 8.共谋共同正犯

 ——1958年“伤害致死、暴行等案”

 9.共谋共同正犯

 ——2003年“违反《持有枪炮刀剑类物品管理法》案”

 10.共谋共同正犯

 ——2017年“违反《废物处理与清扫法》案”

 11.承继的共同正犯

 ——1959年“强奸致伤、盗窃案”

 12.承继的共同正犯

 ——1987年“业务上过失伤害、违反《道路交通法》等案”

 13.承继的共同正犯

 ——2017年“获奖诈骗未遂案”

 14.共同注意义务与过失共同正犯

 ——1953年“违反《有毒饮品管理法》案”

 15.共同注意义务与过失共同正犯

 ——2016年“业务上过失致死伤案”

 16.共同教唆行为

 ——1948年“伪造公文书,教唆、帮助使用伪造的公文书,受贿案”

 17.独立教唆犯与煽动罪

 ——1954年“违反《地方公务员法》案”

 18.沉默行为与帮助犯

 ——2013年“危险驾驶致死伤案”

 19.不作为帮助犯

 ——1969年“帮助公然陈列猥亵图画案”

 20.未实施实行行为者构成共同正犯

 ——1982年“违反《大麻取缔法》《海关法》案”

 21.着手前的共犯脱离

 ——2009年“侵入住宅、抢劫致伤案”

 22.着手后的脱离

 ——1994年“伤害致死、遗弃尸体案”

 23.中立帮助行为

 ——2011年“侵犯著作权案”

二十五、罪数

 1.同一构成要件内的包括一罪

 ——1956年“违反《麻药取缔法》案”

 2.同一构成要件内的包括一罪

 ——2010年“违反《职业稳定法》、诈骗、《有组织犯罪处罚与犯罪收益规制法》案”

 3.想象竞合犯

 ——2009年“违反《儿童福祉法》《儿童卖淫、儿童色情物品处罚与儿童保护法》案”

 4.牵连犯的客观标准

 ——1988年“杀人、藏匿犯人、逮捕监禁案”

 5.牵连犯的客观标准

 ——2005年“监禁致伤、恐吓案”

 6.数罪并罚的加重

 ——2003年“诱拐、逮捕监禁致伤,盗窃案”

二十六、刑罚及其适用

 1.死刑的合宪性

 ——1948年“尊亲属杀人、遗弃尸体案”

 2.死刑的裁量标准

 ——2015年“侵入住宅、抢劫杀人案”

 3.无期惩役的合宪性

 ——1949年“抢劫杀人未遂、违反持有枪支等禁令案”

 4.禁锢的合宪性

 ——1958年“违反《道路交通取缔法》、违反《道路交通取缔法实施令》、业务上过失致死伤案”

 5.易科制度的合宪性

 ——1950年“盗窃、违反《物资需求临时调整法》案”

 6.供犯罪使用物品的没收

 ——2018年“强奸未遂、强奸、强制猥亵案”

 7.同等价额追缴

 ——1952年“盗窃与出售赃物案”

 8.共同受贿案件的追缴

 ——2004年“受贿案”

 9.对帮助犯进行追缴

 ——2008年“帮助违反《麻药与精神药物取缔法》案”

 10.“侦查机关发觉以前”的含义

 ——1948年“伤害案”

 11.虚伪供述与自首

 ——2001年“违反《持有枪支刀剑类物品取缔法》案”

 12.虚伪供述与自首

 ——1985年“业务上过失致伤害案、违反《道路交通法》案”

 13.量刑应考虑预防目的

 ——2012年“侵入住宅、抢劫杀人案”

 14.刑罚裁量与判例导向

 ——2014年“伤害致死案”

 15.新设部分缓刑是否属于刑罚变更

 ——2016年“违反《兴奋剂取缔法》案”

分论案例

一、妨碍公务罪

 1.执行职务的含义

 ——1989年“妨碍公务、伤害案”

 2.强制执行的免除

 ——2009年“妨碍强制执行罪”

 3.妨害拍卖投标罪

 ——1998年“妨害拍卖投标案”

 4.妨害拍卖投标罪

 ——2006年“诈骗、妨害拍卖投标等案”

二、包庇犯人与毁灭证据罪

 1.替身犯人与包庇犯人罪

 ——1989年“教唆包庇犯人等案”

 2.知情人虚伪供述与隐匿犯人罪

 ——2017年“包庇犯人、隐灭证据案”

 3.犯人教唆隐灭证据罪

 ——2006年“违反法人税、教唆隐灭证据案”

 4.威胁证人罪中“威胁”的含义

 ——2007年“威胁证人、暴行案”

 5.制作知情人调查笔录与伪造证据罪

 ——2016年“伪造证据案”

三、放火罪与失火罪

 1.烧毁的含义

 ——1980年“现住建筑物放火未遂案”

 2.现住建筑物的含义

 ——1997年“现住建筑物等放火、诈骗未遂案”

 3.复合建筑物的现住性

 ——1989年“违反爆炸物取缔罚则、伤害、现住建筑物等放火案”

 4.公共危险的含义

 ——2003年“建筑物等以外放火、暴行案”

 5.对公共危险的认识

 ——1985年“建筑物等以外放火案”

四、妨害交通罪

 1.“往来危险”的含义

 ——2003年“电车汽车往来危险等案”

五、侵入住宅罪

 1.建筑物侵入罪的保护法益

 ——1983年“建筑物侵入案”

 2.言论自由与侵入建筑物罪

 ——2008年“侵入住宅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