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针灸临床特色技术总论
针灸临床特色技术是运用独*的针灸技术、针灸理论指导或针灸处方以治疗各种病症的针灸技术。针灸临床特色技术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如《灵枢 官针》有“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即在胸前和背后同时进针,一针前,一针后,针尖对应,同时出针,治心痹痛。历代医家不断地传承与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针灸工作者不断融合,各种特色技术和针灸新思维、新理论层出不穷,在临床中大放异彩,充实了针灸临床特色技术的内涵。为传承经典、守正创新,本教材主要阐述适用于针灸临床的各种特色针灸技术的概述、基础理论、穴位(穴区)定位及主治、取穴原则、操作规范、技术要点、适应证、临床应用、注意事项、禁忌证和推荐阅读等内容,以便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一、源流
(一)《黄帝内经》《难经》为针灸临床特色技术奠定基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就载有许多针灸特色技术。《灵枢 九针十二原》载:“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圆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
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圆利针者,大如氂,且圆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圆,以泻机关之水也。”《灵枢》不仅记载了九种不同针具的长短、形状和主治,还说明了九针的重要性和临床应用特点,为针灸临床特色技术奠定了基础(图1-1)。正如《灵枢 官针》所言“凡刺之要,官针*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大为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针于井荥分输。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输,取以四时”。
另外,《黄帝内经》特色刺法也很丰富,如《灵枢 官针》有应合五脏的五刺法、适应九变的九刺法、适应十二经病症的十二刺法等特色技术。《灵枢 官针》云:“凡刺有五,以应五脏。”这是从五脏应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将刺法分成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等五种,故又名五脏刺。《灵枢 官针》云:“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指九类不同性质的病变,运用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淬刺九种不同的刺法。《灵枢 官针》云:“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由于刺法中有十二节,包括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十二刺以应合于十二经的病症。《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善用针者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法则,《素问 调经论》和《素问 缪刺论》明确指出“巨刺”和“缪刺”(左痛刺右、右痛刺左、刺经、刺络)治疗痛证的特色技术。再如《灵枢 刺节真邪》有振埃法治过敏性哮喘,《灵枢 经脉》用鸠尾治疗皮肤瘙痒、刺络治疗痹证等均是针灸临床特色。《黄帝内经》所记载的针灸技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难经 十四难》根据《灵枢 本输》及五行相生相克规律,以五输穴配属五行。阴经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为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按照五行相生规律,经脉有子经、母经,每条经脉的五输穴中各有一个母穴和一个子穴,所以《难经 六十九难》所载:“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母泻子取穴法有两种:①本经五输穴补母泻子法:凡本经病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原则,取本经的子穴或母穴来治疗者,称为本经五输穴补母泻子法。如脾经实证,土生金取本经子穴商丘(属金)泻之;若脾经虚证,火生土取本经母穴大都(属火)补之。②他经五输穴补母泻子法:凡本经病取母经母穴或子经子穴来治疗者,称为他经五输穴补母泻子法。如肺经实证选子经的肾经子穴阴谷(属水);肺经虚证选母经的脾经母穴太白(属土)。
《难经 七十五难》又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提出:“泻南(心火)补北(肾水)法”“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即是肝实肺虚之证,“木实侮金”的反克表现,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治法以益水制火。心火为肝木之子,泻火能抑木,可夺肝(母)之实,又能减轻其克肺金之力;肾水为肺金之子,补肾水可以制心火,使火不能刑金,又能济金以资肺(母)之虚,使金实得以制木。本法是补母泻子法的补充,临床上可用泻心经少府(火经火穴)和补肾经阴谷穴(水经水穴)来治疗木火刑金引起的干咳、胸胁疼痛、心烦、口苦、目赤,甚则咯血等病症。其他诸脏病症治疗,可以触类旁通。
(二)晋唐时期针灸特色重在灸法技术
晋唐时期重视灸法,社会盛行灸疗,风气一直延至宋代。《南史 齐本纪》记载,灸法自北方传入,由于治有效验,一时间都城中大为盛行,“咸云圣火”,甚至“诏禁之不止”。晋唐时期已有隔蒜灸、隔豆豉饼灸、黄土灸、隔盐灸、隔附子灸、隔面饼灸等特色技术。葛洪与其妻鲍姑精通医法及针灸术,鲍姑尤善灸法,二人创制以药物贴敷穴位使之发疱以治病的验方10多种,首创隔盐灸、隔蒜灸、隔椒灸等间接灸。《肘后备急方》中记录针灸治疗等病症共30多类,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神经、精神等多个学科;收载109个针灸处方,其中单用灸法90个。《肘后备急方》是含有丰富针灸内容的古代急救手册,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葛洪、鲍姑是岭南针灸流派先驱代表人物。其论“灸十宣穴治卒心痛”“灸中魁,左之右,右之左,治口僻”“卒魇不觉,灸足下大趾聚毛中,二十一壮”“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方,灸足内踝下白肉三壮”“治卒癫疾方,灸阴茎上宛宛中三壮”等都是灸法特色处方。
丹波康赖的《医心方》中载有治中风口僻噤方“两手叉于头上,随左右,灸肘头三四壮”;治五癫方“灸尺泽穴,在肘中动脉”;治中风舌强不语方“灸廉泉”“大横二穴,灸五壮,主大风,逆气,多寒,善悲也”;治张口不合方“灸通谷穴,在上管旁半寸”;治重舌方“灸两足外踝各三壮”;均是针灸临床特色处方。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是继《针灸甲乙经》之后的又一个针灸医籍的里程碑,开创了“热证可灸”的先河。孙思邈遵从《灵枢 背腧》中“灸有补泻”的观点,临证不论虚寒、虚热或实热均用灸治。如《备急千金要方》有“肠痈 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瘥”;卷十四提出“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卷二十一载“治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卷十九载“腰背不便,筋挛痹缩,虚热闭塞,灸第二十一椎两边相去各一寸五分,随年壮”。现临床上已有灸法治疗早期乳腺炎、肠炎、输液反应、流行性出血热、热病久治不退、痛风性关节炎等热证的经验报道。另外,孙氏十三鬼穴治精神病也是典型的特色技术的应用。
《黄帝明堂灸经》载有不少灸疗验方,如“疗病卒心痛不可忍 灸足大趾次趾内横纹中,各灸一壮,炷如小麦大,下火立愈”;又“救妇人横产,先手出 灸右脚小趾尖头三壮,炷如小麦大,下火立产”;用绳缚两手大拇指灸指间治癫狂获奇效。这些均反映了晋唐时期注重用灸法治病。
(三)宋金元时期针灸特色技术形成各种流派
宋代是我国针灸快速发展传播时期,针灸临床、腧穴的研究及针灸教育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成就,极大促进了针灸特色技术的发展。宋代除直接灸外,隔物灸较为普遍,还创立睡圣散麻醉施灸技术。王惟一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记载针刺肩井穴治疗妇人堕胎后手足厥逆立愈;用角孙治龋齿;玉堂、通谷治呃逆;清冷渊治肩不举;窍阴治骨痛等。窦材《扁鹊心书》记载针关元治衄血诸药不效者。《圣济总录》记载取阴陵泉治肾腰病不可俯仰,灸脚跟上横纹中白肉际治腰痛。
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记载用火针劫喘,喘证从十四经论治等临床经验,而且用其他经穴治疗喘证,如用大肠经商阳治喘咳支肿,膀胱经昆仑主喘暴满,肝经期门治大喘不得卧,胆经浮白治疗不得喘息、足临泣治喘,心包经曲泽治出血咳喘、大陵主喘,任脉廉泉治喘息,小肠经天容治气逆喘鸣。《针灸资生经》还记载了牙痛治疗的新思路,一般认为,牙为骨之标,上下牙分属足阳明、手阳明,临床治疗牙痛多从胃经、大肠经及肾经论治,但王执中却提出从三焦经、胆经、督脉等论治。另外,《难经 四十五难》提出“髓会绝骨”,凡骨髓之病变可用针灸临床特色技术绝骨穴治之,然《针灸资生经 咳逆上气》载“逆气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心中咳逆,泄注腹满,喉痹,颈项强,肠痔逆气,痔血阴急,鼻衄,骨痛,大小便涩,鼻中干,烦满狂走易气,凡二十二病,皆灸绝骨五十壮”,体现了绝骨奇治。王执中还在《针灸资生经 鼻干》中载有灸绝骨治愈其母久病鼻干的验案。
闻人耆年是葛洪之后的宋代一位有影响的急救灸学家,其著作《备急灸法》中有“灸两肘尖治肠痈”“灸足外踝尖治牙痛”“灸手大指第1节骨端处治鼻衄”“治狂犬所咬, 。便于所咬处灸百炷,自后日灸一炷,不可一日阙。灸满百日,方得免祸”“妇人难生,急灸右脚小指尖三炷,炷如绿豆大。如妇人扎脚,先用盐汤洗脚,令温,气脉通疏,然后灸,立便顺产”“夜魇不寤, ,灸两足大指上各七炷,炷如绿豆大, 。妇人扎脚者,此穴难求,宜灸掌后三寸两筋间各十四壮”等特色灸处方。
另外,宋代也流行灸法治疗外科痈疽等疮病,《外科精要》载邹应龙经验:“大抵痈疽发背者,至危之疾,多至不救 初觉便从头上作艾炷,宜泄蕴毒,使毒气亟夺,无内蚀之患。”
金元时期由于群星辉耀,百家争鸣,在针灸学派上也存在诸多学派,并在针灸特色技术上有所创新突破。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记载了“泄者 ,假令渴引饮者,是热在膈上, ,此证当灸大椎三五壮立已。乃泻督也。”并提出疮疡“已有脓水者不可灸;浅者亦不灸;外微觉木硬而不痛者,当急灸之”。张洁古在《难经》基础上创五输穴接经法治疗中风偏枯,为五输穴的临床运用增添了新的内容。攻下派医家张子和在《黄帝内经》刺络泻血基础上,发展了刺络技术。如治湿癣,当痒时刺百会出血;治疟疾,当发作时刺十指尖出血;刺内迎香出血治目赤肿痛。
金元时期子午流注技术理论逐渐完善。何若愚《子午流注针经》开创“子午流注”先河,直言“十经血气,皆出于井,入于合。各注井、荥、俞、经、合无根据矣”,并提出“三焦是阳气之父,心包络是阴血之母也。此二经尊重,不系五行所摄,主受纳十经血气养育,故只言十经阴阳二脉,逐日各注井、荥、俞、经、合各五时辰毕,则归其本。此二经亦各注井、荥、俞、经、合五穴,方知十二经遍行也”。何若愚基于五输穴构建子午流注理论,“三焦经:关冲(阳井),液门(荥),中渚(俞),阳池(原),支沟(经),天井(合)。每日遇阳干合处,注此六穴。如甲日甲戌时,至甲申时,为阳干合也。”“心包经:中冲(阴井),劳宫(荥),大陵(俞),间使(经),曲泽(合)。每日遇阴干合处,注此五穴。假令甲日甲戌时,胆气初出为井,己巳时脾出血为井,阴阳并行。阳日,气先血后;阴日,气后血先。己巳时至己卯时为阴干合也。余干日辰皆根据此。连前共六十穴,合成六十首,每一穴分得一刻六十分六厘六毫六丝六忽六秒,此是一穴之数。六十穴合成百刻,每一时辰相生养子五度,各注井、荥、俞、经、合五穴,昼夜十二时辰,气血行过六十俞穴也。欲知人气所在,用五子元建日时,现前图可见六十首,是活法。根据此井荥刺病甚妙”。何氏以《黄帝内经》《难经》理论为指导,在继承秦汉、隋唐等历代经脉流注及宋代子午流注的基础上完善了子午流注纳甲的理论而首创子午流注纳甲法、养子时刻流注法。除外,何氏对《灵枢》九针的运用有翔实描述,《流注指微针赋》载“扶救者针,救疾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