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地戏班头詹学彦
和贵州大山间的许多聚落一样,詹学彦的詹家屯所在的屯堡,是一座文化的孤岛。
600年前,朱元璋为平云南梁王巴扎刺瓦尔密之乱,命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30万中原大军从南京出发,一路跋山涉水,远征云贵。战争持续了3个月,平息了梁王的反叛,这在历史上被称作“调北征南”。一众将士的归程中,一道圣旨下来,令他们就地屯军为民,垦田为生。约有10万之众的将士,在贵州腹地的安顺开始了他们新的历史命运。此后的600年,他们筑屯自守,开荒耕耘,保持着入黔时的乡音、服饰和风俗,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化样本。
这一带的地名叫作“屯堡”,附近的各村落还曾以“屯”“堡”“哨”“所”“旗”为名。生活在这里的人,就是学者们纷纷研究的“屯堡人”。
屯堡这地方,溪流潺潺,宽广的油菜花田浓香氤氲,经过十几代人的经营,这里早已是农耕发达的家园。但是,屯堡人依然有一种固执的乡愁,乡愁就是他们的文化。
詹学彦的始祖,名叫詹士忠,曾是朱元璋大军的一名征南将军。他带领的部队,以詹、曾、叶3个大姓为主。詹姓属于“指挥司”,曾姓始祖属于副职“操练司”,叶姓始祖属于文官。这3个大姓,带领24个姓的兵,屯扎在詹家屯。詹氏在詹家屯有几百人,附近的龙滩寨、大地坡、弯田、邵家田,都住着詹氏。在詹氏家族的族谱里,安徽河问是他们的老家。几年前,詹姓有人去河间认祖,他们还真的找到了几百年的亲属,消息传回来,詹家屯的人议论兴奋了良久。
詹家屯有两堂地戏班,一堂姓詹和姓曾,专演三国戏,另一堂姓叶,以岳传为戏本。地戏曾是当年军中的军傩,延绵千百年,可见中华文明里有傩风不绝,相较儒释道文化,更有民间的浪漫、亲切、执守和包容。
詹姓的始祖都是真刀真枪上过战场的马上将军,以后战事少了,仍然需防藩乱,所以地戏一代代地传下来,用忠义仁勇的故事激励后人。每逢春节和7月稻谷扬花时节,地戏在巷头陌上跳起来,鼓镲铮铮,面具俯仰,厮杀声长啸声响在宁静安详的山间,也如泣如诉,也柔肠寸断,从明清至今,观者一代代不息。
第二次出征云南的时候,詹姓的始祖詹士忠由于年岁大了,身体不力,由曾姓的始祖代职去出征,同生死共患难。詹姓始祖生了詹达、詹义,曾姓始祖生了曾明、曾言,那时候孩子都小,而上战场就会有死亡,两家始祖定下协议,如果征战不回,就以两姓的后代互相照管老人。曾姓始祖在云南花江身亡了,由詹家的次子照管曾家老人。所以在詹家屯,詹、曾二姓被视为一家,至今也不能开亲通婚。
詹姓从第2代开始跳地戏,到詹学彦这里已是第16代,詹家的家谱里有各代传人的记载。詹学彦的父亲詹绍先是个大个子,他演的关羽很出名,还演张飞、刘备,有胡须的主将都由他演。詹绍先有一位哥哥,但那兄长不唱戏,因为家里穷,做一套戏服需要20块钱,家里也拿不出来。旧社会日子很苦,詹绍先每天都去给人家打油(土法榨菜油)、收割庄稼,农闲时便下场跳地戏,他们跳地戏没有收入。正月跳“闹元宵”,七月就跳“米花神”,亲戚和外寨都来邀请,一去就跳上七八天到十余日。他们去过扎龙、高榜、大寨,还到过紫云县的白石岩。
詹绍先是1963年去世的,死的时候只有50多岁。他以做雇工为生,新中国成立前地方上有叛乱,政府误以为詹绍先参加了,其实是他的一位堂弟犯法。“保山团”来抓人,堂弟不在家,他们就把詹绍先抓去,刑打,拷问,用辣子面灌他,詹绍先因此落下了病根,肺部有老毛病,一直咳咳喘喘。
詹学彦的搭档叫曾彦华,其父名曾显章,跟詹绍先也是搭档,他们是詹曾戏班第15代地戏的两个主要角色。曾显章原来是区级干部,还当了特派员,1960年生活很困难,他有三四个姊妹,工资养不活全家,就离职务农了。曾显章和詹绍先一样痴迷地戏,还当了戏头。因为演的是古代的人物故事,过去屯堡把跳地戏叫作“跳神”,“文化大革命”以后才改称“地戏”。
直到20世纪80年代,地戏的名声才传播出去。经专家统计,截至1989年,屯堡共有300多堂地戏,也就是有300多个戏班,这个数字实在庞大。每堂地戏班都有自己的戏,三国的、岳传的、征西的、征东的、四马投唐、大反山东、封神的,都有自己的大书。正月和七月间开唱,也是各人唱各人的,没有闲工夫去看别人的戏。
詹家的三国戏,仅是跳前三国,一个月也跳不完。前三国从桃园结义开始,到刘备登基结束,后三国便是后面的故事了。地戏可以演一辈子,一直演到力不从心,如果是战将,青壮年演来体壮声亮,很是适合,到了老年,也就只能唱坐将了。
詹学彦记得他3岁那年,看父亲跳关羽,他还不懂得,戏里有他的祖先,有他的命运。9岁,他开始跟着父亲学,学打小童,当戏班小跑堂。詹、曾两家大人带孩子去外乡跳戏,用一匹马,驮两个箩筐,两家小儿一边坐一个。詹学彦喜欢得不得了,就是闲下来了,也在一边又唱又跳。他们跟着大人出过一次远门,去双铺、新场、长坡、后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