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城墙(第三辑)
0.00     定价 ¥ 18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06720
  • 作      者:
    贺云翱,郑孝清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精彩书摘
城墙考古
  寿春城遗址城垣遗迹的考古探索与思考
  蔡波涛 张钟云*
  摘要:楚都寿春城遗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科学的考古工作起,有关其城垣遗迹的相关问题就一直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虽然历代的考古工作者对该问题进行了多次不同层面的以考古钻探、试掘和发掘为主要工作方式的探索工作,但直至今日,我们对于作为楚都的寿春城其城垣问题仍无法做出准确阐释。一些既有认识也是经历了确认、被质疑和被否定的多重论证过程。本文试从对这一问题探索历程的回顾出发,希望得出对下一步工作有益的思考和认识。
  关键词:寿春城遗址;城垣遗迹;考古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楚都寿春城遗址的考古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已经历了近四十年时间。1983年,以丁邦均先生为代表的调查工作组成立,标志着寿春城遗址科学考古工作的开端。在梳理以往文史等相关资料的前提下,工作组针对寿春城遗址所在的寿县城及其附近区域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和成果。长久以来,学术界对寿春城遗址的认识都是建立在这一时期考古工作的基础之上,而这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城垣遗迹的推定和验证。
  根据调查、钻探和试掘情况,并结合1985年柏家台大型建筑基址的发现,基本可以推定作为楚都的寿春城其城址的范围应在寿县城东南方向一带。但是,寿春城遗址所处的地理区位长期受到洪涝和人为的破坏,在地面难以发现城垣和夯土台基的迹象。而由于迟迟未能发现城垣遗迹,导致无法*终确定楚都寿春城的具体城郭范围。为此,1987年5月,寿春城遗址工作组与安徽省地质研究所遥感站合作,采取利用1954—1980年先后成像的6套航空照片或卫星影像资料的方法对寿春城东南地区进行遥感考古的研究。通过对航空照片和卫星图像的判读并结合实地调查,工作组发现原定遗址的南部外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古水道,寿县城外围也有两周古水道,而后据此绘制了1∶10000的遥感解译图,并发表了较为详细的工作报告,初步确定了外郭城、护城河及城外相关水系和城郭内的水道系统等信息。1988年前后,又采用对称四级电阻率法在双更楼一带古水道和古水道内侧可能为南城墙的位置进行了物探,借以验证遥感考古的研判是否正确。此外,工作组通过对遥感解译图的进一步分析,还在比较清晰的“西墙”和“南墙”部分区域开展了小规模的考古勘探与试掘。至1991年,丁邦均先生通过其论文阐述了工作组*终确定的楚都寿春城外郭城的范围,即西墙从寿县城南门向南,经马家圩、小岗上至范河南250米,残长约4.85千米;南墙从范河南向东经葛小圩、小刘家圩至顾家寨一带,残存约3千米;由于东墙和北墙均未发现明显的迹象,但考虑到兴隆集和柏家台两处大型建筑以及29座夯土台基群应包括在寿春城之内,故工作组推测寿春城东西长约6.2千米、南北宽约4.25千米,总面积约26.35平方千米(图1-1)。此外,通过钻探还发现了南垣和西垣的门道、郭城东北部的一段曲尺形城墙以及主要分布在城内北部的29座夯土台基。
  由于主要负责人的工作调动和突然变故,寿春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中断了十年。至2001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新的寿春城遗址考古工作队,重启寿春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这次合作一直持续到2003年,可视为寿春城遗址考古工作的第二阶段。通过几个月的调查、验证,工作队遇到了*突出和严峻的问题,即前期资料中描述的城垣、城门和重要的夯土台基等遗迹,在实地的田野工作中没有发现与之对应的相关迹象,这无疑造成了工作队对前一阶段关于外郭城垣具体位置和范围认识的怀疑。工作队通过先后对小宋家台(验证东北部曲尺形城墙、有一处基本没有被改变过地貌特征的水塘可以作为相对稳定的参照点)、范河南(针对西城墙)、新塘村南和张家圩北(针对南城墙)等地点进行考古钻探和试掘,得出的结论否定了所谓通过遥感解译得出的城垣遗迹。当然,工作队虽然认为原来认定的城墙根本不存在,但是对寿春城位于寿县县城及其东南部一带的观点是没有怀疑的。但是如何解决“城垣”这一古代城址重要因素之一的问题,也仍是工作队需要面对和探索的重要方面。
  二、城垣遗迹的考古探索
  (一)牛尾岗和西岗的试掘
  为了继续寻找可能存在的城垣遗迹,工作队选择分别在县城南面的牛尾岗、西岗进行试掘。之所以选择在这两个地点开展工作,主要是因为遥感所示“郭城西北角唐宋城壕”与县城东、南护城河之间有一道土岗,长约2100米,极似一道城垣迹象。解放初开凿寿丰干渠时将其分隔成东、西两段,东段俗称牛尾岗,西段俗称西岗。牛尾岗自东门外至南门外,长约1300米,经边家岗、陈家岗二村庄;西岗自张家岗至县蚕种场,长约800米。为了解土岗的形成年代,2002年9月在牛尾岗上布探沟2条,编号分别为02SNT1、02SNT2;在西岗中段布探沟1条,编号为02SST1。
  02SNT1位于牛尾岗中段*宽*高处的北部,该处土岗南北宽约100米,高程25.8米,探沟正南北向,南北长20米,东西宽3米,后北扩2米。该探沟内的地层堆积可分为12层(由于地下水位过高,未清理至生土),所发现的夯土墙遗迹位于探沟北部,直接叠压于第⑥层上,方向北偏东100°(图1-2)。北侧为未经夯打的填土,南侧被沟G1内堆积所压。夯土墙现存11层夯土,第①层为黑花黏土,与下面各层不同,夯打也不清。第②层厚0.2米,其余各层厚0.1—0.12米,夯面上可见直径0.08—0.09、深0.02—0.03米的圆形夯窝,形状清晰,密度较大,每平方米110—130个夯窝,夯土内出土有白瓷片。第①—⑨层夯土南侧为斜坡状,约50°—60°,北侧为陡坡状,约10°—20°;第⑩、11层为夯土墙基部,宽度增大,断面呈梯形,北侧呈厚0.3、宽1.2米的平台,其上覆盖0.01—0.02米的路土。夯土墙顶部宽0.7米、基部宽2.9—3.9米、现存高度1.7米(图1-3)。夯土墙北侧未经夯打的填土可分两层,第Ⅰ层的黄色粉沙土夹大颗粒的黄褐色、黑色黏土,较疏松,厚1—2.3米,可见一块块倾斜的黏土、粉沙土层,有白瓷片出土;第Ⅱ层的黄色粉沙土夹少量黑色黏土颗粒,较疏松,厚0.1—0.5米,有白瓷片出土。为了确定该段夯土墙的延续性及结构,又在探沟T1西面约22米处和正北面各揭露1条小探沟。发现西22米处有形制相同的夯土墙和内外侧堆积,夯土墙顶宽约1.2米,北壁直立,壁面光滑规整,高0.6米,南侧呈40°斜坡,北侧填黄褐色较疏松的花土,相当于第Ⅰ层;探沟T1正北面小探沟表土下直接露出第Ⅰ层黄褐色花土,下压第Ⅱ层灰黄色致密粉沙土,与T1北部堆积相连续。该段夯土墙走向为99°,基部现存宽度11.8米。由此推测,第Ⅰ、Ⅱ层填土应是城垣的组成部分,北面可能被今护城河破坏。通过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的情况分析,发掘者认为02SNT1内发现的夯土墙遗迹的年代不早于唐代中晚期。
  02SNT2位于牛尾岗东南转角处,该处土岗南北宽70米,高程23米,方向为北偏西46°,南北长6米,东西宽2米。该探沟第③—⑥层结构疏松,土质、土色接近当地生土;第⑦—11层结构致密坚硬,包含大量汉代前后的文化遗物,没有瓷片;第12—17层却出现了晚期瓷片,而且上部只见青瓷、下部青瓷和白瓷同出。由此推测,堆筑该处土岗时可能先挖取了晚期文化堆积层,然后挖取早期文化堆积层,*后才挖取到生土,从而形成这种倒置的堆积。堆积中虽没有发现夯层、夯窝,但其致密的结构及堆积方式表明这是人为修筑的城垣,时代应当为北宋时期。
  02SXT1位于西岗中段西岗村西部,该处土岗南北宽70米,高程23米,因民居占压,探沟布于土岗北坡,方向正北,南北长5米,东西宽2米。其地
展开
目录
目录
城墙考古
寿春城遗址城垣遗迹的考古探索与思考 蔡波涛 张钟云(001)
江苏常州唐五代子城西城墙考古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 常州博物馆(014)
济南宋明古城墙的发掘 郭俊峰 房 振(025)
北京延庆岔道城翼城及护城墩遗址考古发掘简报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041)
城墙历史
莒国故城 刘云涛 柏发金(055)
郢城城市格局特色研究 熊伟恒 周中梁(066)
盱眙古城墙遗址修筑史事考略 黄添威(084)
明清以来宿迁城垣的历史演变 晁剑虹(095)
明清昌平州城城池形态研究 程 呈 王 申(112)
简论东北地区的边墙与界壕 孟庆旭 魏佳明(135)
城墙防御
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防御研究 史浩成(144)
城墙文化
发生学视野下的南京城墙诗词研究 考薇(171)
城墙民俗
城隍庙与城墙关系浅探——以明初南京为例 宋莎丽(183)
城墙保护
关于加强城墙类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倡议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192)
城市建设中古城墙保护工作的探索实践——以安徽省天长市为例 乔国荣(194)
城墙利用
夯土城墙保护展示的探索与实践——汉魏洛阳城内城城墙遗址(局部)保护展示工程纪实 陈建军(20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