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建筑创新与传统文化的协同发展研究
0.00     定价 ¥ 4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1755340
  • 作      者:
    曹艺凡,于淼祺
  • 出 版 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6-01
收藏
精彩书摘
  《建筑创新与传统文化的协同发展研究》:
  三、后现代派及后现代派建筑
  顾名思义,后现代派就是继现代派之后的一种思潮、一种派别。后现代派的诞生,是由于对现代派建筑的不满。正是在对现代派建筑的不满中,后现代派形成了自己建筑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讲不仅是对现代派建筑既有风格的超越,也是对现代派建筑缺憾的自觉弥补。
  现代派建筑十分强调建筑的功能,主张形式服从功能,而这里的功能主要是指建筑的物质功能。正是为了弥补,或更确切地说是为了纠正现代派建筑的这种偏颇,后现代派强调建筑的精神功能,特别是其审美功能。正如美国后现代派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所说,他“喜欢复杂而不喜欢单一,喜欢矛盾而不喜欢同一”。现代派建筑很显然也是非单一的,其形象是个性鲜明而丰富多彩的,这一点在上面的介绍中已经谈到了。但现代派过于强调建筑物质功能的价值追求及由此形成的创作倾向,使现代派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建筑的精神功能对建筑作为艺术品的意义。现代派“形式服从功能”主张的提出及展开的实践就是这种偏颇的直接表现。后现代派着重从强调建筑的精神功能的角度来拨正现代派的偏颇,可以说是中肯的。
  现代派是以猛烈而彻底地反传统著称的。反传统的结果,一方面带来了积极成果,创造出了众多崭新的建筑形象,丰富了建筑艺术的画廊;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切断了建筑艺术的历史文化传统,使人感到现代派建筑艺术仿佛不是从历史文化中发展过来的,而是工业革命的机器轧出来的,满身渗透着现代文明的工业味,而不见历史文化的气息。因此,后现代派建筑与其针锋相对,着力强调建筑的继承关系,强调建筑的文化传统。后现代派的许多建筑都表现了这种强烈的历史文化意识和对历史遗产的继承意识,如美国新奥尔良市的意大利广场。这座广场建筑可以说是强调历史文化性的后现代派建筑的代表作。这个广场的建筑丰富多彩,但基本风格是传统的罗马式和巴洛克式。广场上有一个大水池,池中有一个半岛,其形状是意大利亚平宁半岛的形状。正中一个空框,三个长方形的门洞,使人联想到古罗马的君士坦丁凯旋门。广场的后壁,在高高的台阶上是一个巨大的圆拱形门廊,对称,庄重,使人们立即理解这是意大利巴洛克建筑文化的映射,这个大圆拱门能使人联想到罗马的特列维喷泉广场上的建筑模式。还有许多柱廊、台阶、倚柱等,形成一种历史的环境,用鲜明的造型、手法,表现出现代建筑与欧洲传统建筑的文脉关系。与此同时,它又用后现代派建筑特有的语言表明了自己的现代性,如柱廊上的柱头形状让人想起爱奥尼克柱式或科林斯柱式,但在质地上,它们又不是石头的,而是不锈钢的,并且还装着现代意味的霓虹灯。此类造型,可谓将后现代派的良苦用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一方面,后现代派要恪守文脉,显现建筑文化的继承性;另一方面,其又不愿步复古派的后尘,一味复兴传统,于是只好半古代半现代。此种特点究竟是否合理值得商榷,因为许多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但后现代派建筑重视艺术的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注重在继承中革新、创造的思路与做法还是有意义的,也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现代派建筑是最讲个性的,正因为讲个性,所以在建筑语言的使用上就自然将那些凝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人性内涵的造型方式、结构方式,甚至部件、形体统统革除,用全新的现代建筑语言表情达意。而现代派建筑语言因历史短,或没有历史,其象征与隐喻的意味就不明显、不深厚。后现代派兴起以后,着力提倡建筑语言的隐喻性及隐喻意味的丰富性,这也就成了后现代派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后现代派的建筑家常常从语言文化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倡导和研究建筑语言的“所指”与“能指”。例如,他们认为古希腊柱式的语义中,多立克柱式隐喻男性、单纯、直率,而爱奥尼克柱式则隐喻女性、复杂、修饰。笔者认为,现代建筑也应如此确切地运用各种隐喻意味强烈的语言,不应随意而为,更不应不管建筑语言隐喻、象征的功能,只用方匣子的形体语言,让人不明白它想表达什么。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现代建筑的发展与演进
第一节 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简述
第二节 现代建筑的演进趋势与主要流派
第三节 现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四节 现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第二章 建筑与文化的互动
第一节 传统建筑中的文脉体现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中的建筑设计思想与理论
第三节 建筑设计思想的时代演变
第四节 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三章 现代建筑的材料语言模式
第一节 传统材料在建筑中的表达
第二节 现代材料在建筑中的表达
第三节 现代建筑中的材料表达策略

第四章 现代建筑的建构语言模式
第一节 传统结构在建筑中的演变与传承
第二节 现代结构在建筑中的表达
第三节 现代建筑中的结构建构策略

第五章 现代建筑人文内涵的营造与实践
第一节 营造建筑人文内涵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绿色建筑人文内涵的营造理念
第三节 现代建筑实践中的人文内涵分析

第六章 现代建筑创新设计实践
第一节 传承林盘空间特征的田园综合体设计实践
第二节 轻型装配式建筑设计
第三节 乡村建筑设计与传统村落保护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