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市文化空间中的粤乐发展研究
0.00     定价 ¥ 9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43725
  • 作      者:
    刘瑾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4-01
收藏
精彩书摘
绪论
  粤乐(又称“广东音乐”)是发端于珠江三角洲、流传于国内外的一个地方性乐种。从名称来看,虽然“粤”或“广东”似乎都指向了广东省,但它并不是泛指广东地区的音乐,而是特指20世纪初期产生于广州方言区的小型器乐合奏形式,属于地方性民间音乐的一种。2006年,广东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粤剧、粤曲并称为岭南文化三大民族民间表演艺术瑰宝。
  与很多地方性乐种不同,粤乐生长的土壤并非乡村,其发端、发展与流传都植根于城市/城镇。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被认为是粤乐的发祥地,清末民初,这里茶余饭后的休闲文化催生了粤乐;20世纪20—30年代,粤乐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得到广泛流传,并促成了粤乐的风格转型——从硬弓组合转到软弓组合;如今,除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之外,北京、天津、上海、广西、陕西等地区的大中城市都有专门的粤乐社,港澳地区的粤乐不绝于耳,不仅如此,粤乐的曼妙旋律也时常奏响在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华人圈。可以说,粤乐的发展与城市文化密不可分,或者说,正是因为在城市文化的空间之中,粤乐才得到了如此广泛的发展。
  因此,对粤乐的研究离不开对城市文化空间的深入认识。换言之,只有将粤乐置于城市文化空间的语境之中,才能对其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一、文化研究中的空间转向
  20世纪60—70年代,文化研究领域发生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空间转向”思潮。长久以来,人们往往偏向对时间维度的关注,而忽视了空间在人类文化发展历程中的意义。这场“空间转向”的思潮,使得文化空间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
  关于文化空间的研究,多种学科均有涉及,与本书密切相关的当属人文地理、文化研究、文艺美学理论中的研究。如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H.Torsten)将空间扩散分析法应用到文化传播的研究中(1970年);英国人文地理学家杰克森(P.Jackson)在《意义的地图》(Maps of Meaning)一书中指出空间充满了意识形态意义(1989年)。之后,越来越多的思想家认识到,空间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只是一个凝固不变、空洞的容器,只有客观、绝对的框架。实际上,空间是人们社会生产实践的结果,同时又进一步影响世界。1997年福柯在马拉喀什举行的“国际保护民间文化空间专家磋商会”中明确提出了文化空间一词,指出了空间的重要性:空间不再被当作僵化、刻板、非辩证、静止的东西,而是被看作富有启发性的理论生命力的概念。①在2003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中,文化空间被明确阐述为:“民间或传统文化活动的集中地域,但也可确定为具有周期性或事件性的特定时间;这种具有时间和实体的空间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它是文化表现活动的传统表现场所。”②列斐伏尔在他的著作《空间的生产》中有一系列有关城市、空间研究的论述,他前瞻性地认识到了“空间”的复杂层面,而且还试图通过对“空间”的探究,引起人们对空间概念以及理论建构的思考。总的来看,人们普遍认识到现代城市文化空间是人文与技术、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社会相互交织融合的复杂空间。
  城市文化在我国的城市发展战略中日益受到重视。挖掘和塑造城市特色文化,增强城市软实力被列入各大城市整体规划和建设的重要议题之中。在学术界,关于城市文化的研究也不断增加。单霁翔的《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③、杨章贤与刘继生的《城市文化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④对城市与城市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探索。李翅的《巴塞罗那的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初探》⑤、张怀民与杨丹的《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选择——武汉文化软实力发展研究》⑥、朱逸宁的《南京城市文化的形成过程与精神体系》⑦等则属于对某座城市的文化发展战略所进行的研究。还有一些成果探讨了城市中的文化场所、文化设施以及文化产业等城市文化重要组成元素的保护、整合、利用、发展等问题,如顾乃华、夏杰长的《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⑧等。
  国内学界对文化空间的关注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包亚明主编的“城市与文化”专辑中的第一辑《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于2001年出版,其中转载了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以及有关空间、权力的访谈录等。后来陆续出版了“都市与文化译丛”等,使国内学界对海外空间研究、都市研究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周宪、许钧主编的“现代性研究译丛”虽然不是直接针对空间研究,但“现代性”与空间概念关系密切。大家开始认识到:“空间,特别是城市空间是一个‘容纳体’,是多种空间价值与价值空间的组合。”⑨张一兵主编的“现代学术棱镜译丛”同样收罗了不少与空间有关的重要著作。迈克?克朗的著作《文化地理学》研究了大量实例,深入思考了国家、民族、商业、公司、商店、商品、文学、音乐、电影等在文化中所起的作用,研究了文化的消费和生产,也研究了居住地区是怎样对其居民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哈维的著作《希望的空间》指出丰富的空间思想能够有效地解释当代世界的历史地理变化。近几年,聚焦于城市文化空间的研究著作也在不断出现,刘合林的著作《城市文化空间解读与利用:构建文化城市的新路径》对文化城市的内涵、目标、构成框架、类型、评价指标作了理论探索,并指出了城市文化的教化与趋利性并存的特征。
  总之,空间作为具有生命力的复杂概念在学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文化空间问题也开始受到一些关注,有待更多学者投身到该领域的研究中。
  二、关于城市化与文化发展及其关系的研究
  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城市化的定义为“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转化和工作方式的转换”⑩。可见,城市化不仅涉及物理空间的层面,还包括了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等层面的变化与转换。有学者明确指出这一事实:城市化不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二、三产业向城市集聚,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提高的过程,而且也是城市文化、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向农村渗透融合的过程。
  2020年,我国城市化比例已经达到63.89%,城镇数量的增多、非农人口的增长直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使城市的经济与文化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人们普遍认识到:目前我国城市化不断加快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快速增加。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空间中的文化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建设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就是为了纠正过去城市以创造物质财富为核心的导向,文化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13近年来,建设人文城市、文化城市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城市的文化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硬件上看,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设施与文化空间,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平台。从软件上看,在城市的空间中,文化发展势必得益于人才、经济、政策等要素的支撑。
  在关注城市化进程对于文化发展所形成影响的同时,也有学者指出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 斯图尔德虽未直接指向“城市”,但他强调,环境与文化是不可分离的,二者之间包含着“或为反馈或为因果的辩证的相互作用”。他之所以认为环境与文化之间可能具有因果的关系,理由如下:一是环境与文化皆非“既定的”,而是互相界定的;二是环境在人类事物中的作用是积极的,而不仅仅是限制或选择。14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15从人文科学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并对远景进行了展望。在他的笔下,城市发展史是一部鲜活的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确,城市既是文化发展所处的环境(对应斯图尔德所言),其发展几乎等同于文化的发展(对应芒福德的观点)。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仅得益于城市化的进程,同时又反向作用于城市空间的构建与城市文化内涵的彰显。
  三、本书的价值
  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音乐学的角度来说,本书具有独*的学术价值,将粤乐置于城市文化空间的语境中进行研究有助于厘清当代粤乐传播的整体格局与发展的主要趋向。粤乐与很多其他的民间音乐有所不同,因为它属于市民阶层,其流传主要是在城市的空间之中,因此,仅仅对粤乐的发展历史、作曲家及作品进行“历时性”的研究是不够的,对粤乐的“共时性”研究,对粤乐在城市文化空间中的发展现状做横切剖析,是对其进行“历时性”研究的重要补充。同时,城市文化空间研究是在城市文化研究与空间问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视角,从此视角观察粤乐,不仅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粤乐传播的各个不同空间维度,同时还可以从微观上更好地理解粤乐发展的特征,这无疑有助于将粤乐的研究推向深入,也为音乐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其次,从城市文化的角度来说,本书有着积极的应用价值。城市研究学者哈维认为,在城市语境中,文化已经被理解成“流动的城市奇观”16,可见城市空间研究对于城市文化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与许多其他的传统音乐不同,粤乐的产生与发展均依托城市文化空间,地域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一带,并辐射上海、天津等城市,在城市文化空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城市经济变迁与城市文化的发展,粤乐的传播与发展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除了传统的物理空间(私伙局、学校、剧场等)之外,网络空间(微信公众号平台、网站等)等虚拟空间的迅猛发展使粤乐的传播与发展拥有了多维度的路径,比如“广东音乐联谊会公众平台”(广州)、“粤乐知音”(北京)等都对粤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从城市的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等视角观察粤乐,不仅可以深化对粤乐的全面把握,使其内涵与外延得以更为丰满地勾勒与呈现,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城市文化空间形成以及音乐对于城市文化空间建构的意义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目前的音乐学研究方法呈现出日渐丰富的发展趋势,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与互鉴不仅从方法论的层面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研究路径,也为我们观察与分析所研究的对象提供了更多的视角,使我们更为深入地进行探索性研究成为可能。此时,从城市文化空间的视角对粤乐的发展进行研究,正是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本体研究与文化地理研究进行结合的一种研究方法尝试,对于音乐学的学科而言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展开
目录
目录
绪论 1
一、文化研究中的空间转向 1
二、关于城市化与文化发展及其关系的研究 4
三、本书的价值 5
第一章 粤乐音乐材料在城市文化空间中的特征呈现 7
第一节 粤乐之音乐语言的多元吸纳 8
一、植根于本土音乐的土壤 9
二、广泛吸纳外省的音乐元素 10
三、对西方音乐元素的吸纳 13
第二节 乐器载体:文化差异形成的张力 15
一、传统的乐器配置 15
二、西方及流行乐器在粤乐中的使用 21
三、流行音乐影响下特殊类型的粤乐——精神音乐 24
四、电声乐器的加入 29
第三节 灵活多变的粤乐旋法 32
一、调式与音程:和谐、动听的平民取向 33
二、即兴性的凸显:粤乐中的“加花” 37
三、动机与乐汇:主题形象的集中刻画 44
四、对粤乐音乐材料的特征与城市文化空间关系的思考 48
第二章 粤乐之题材的城市化与休闲化特征 51
第一节 粤乐之题材的历史回顾 52
一、清末至辛亥革命:社会矛盾与生活向往 52
二、20世纪20—30年代末:革命精神与借景抒怀 53
三、20世纪30—40年代末:苦闷与祈求 56
四、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热情与发展 57
五、改革开放之后:走向多元题材取向的粤乐 59
第二节 作为城市休闲文化之产物的粤乐 60
一、世俗:粤乐的城市休闲文化特征 61
二、粤乐的城市休闲文化特征及价值 65
第三章 粤乐的多城市空间传播与发展现象探析 69
第一节 穗沪双城记:粤乐的发轫与成熟 70
一、粤乐:发轫于珠江三角洲的艺术之花 71
二、广州与上海的城市空间连结 72
三、成熟于异乡:粤乐在上海发生的重大变化 78
四、粤乐在上海的现状 81
第二节 穗京双城记:粤乐在北京的发展及穗京互动 83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北京的粤乐活动 83
二、北京的代表性粤乐社 85
三、北京广东音乐研究社及其活动 88
四、北京粤乐传承的代表人物——曹和先生 89
五、北京广东音乐联谊会 91
第三节 粤乐在“第二故乡”天津的发展 92
一、从广东人的“旅津广东音乐会”到天津人的“广东音乐联谊会” 93
二、20世纪40年代:西方文化影响下天津丰富多彩的粤乐活动 101
三、粤乐在当下天津城市文化空间中的回响 104
第四章 粤乐在物理空间中的发展状况 109
第一节 城市空间中的亮丽风景:“私伙局” 110
一、民间“私伙局”及其空间特征 110
二、私伙局功能的扩展:广东省广东音乐联谊会 112
第二节 比赛与舞台空间中的粤乐:兼及粤乐管弦化问题 118
一、广东音乐创作大赛 119
二、管弦化:粤乐在舞台表演空间中的发展新趋向 129
三、粤乐管弦化倾向的时代意义 131
第三节 粤乐的非遗传承人及其城市性特征 134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人的相关政策 135
二、粤乐的非遗传承人 138
三、粤乐非遗传承人:基于城市空间之特殊性的思考 143
第四节 民间乐社与专业团体粤乐发展之比较 145
一、稳定与变化的悖论 145
二、剧场与民间:不同空间的审美取向差异分析 158
三、空间的视角:民间乐社与专业团体粤乐演奏差异之原因 164
第五章 粤乐在城市文化虚拟空间中的传播与发展 169
第一节 微信:城市文化空间中重要的虚拟空间 171
第二节 粤乐虚拟空间及其主要作用 172
一、传播推广作用 172
二、交流互动作用 178
三、对演奏风格之规范的引导作用 180
第三节 虚拟空间之于粤乐发展的意义 183
一、微信时代的必然选择 183
二、民间乐社身份的拓展 185
三、以开放姿态促进粤乐发展 185
结语 187
参考文献 190
表目录
表1-1 粤乐硬弓组合使用的乐器 16
表1-2 粤乐软弓组合使用的主要乐器 17
表1-3 粤乐主奏乐器高胡的调名、定弦与调高的关系 18
表1-4 广东音乐联谊会乐器使用情况表 31
表3-1 北京其他粤乐社简况表 88
表3-2 天津市旅津广东音乐会职员履历表 97
表3-3 《旅津广东音乐会会员名册》中的非广东籍会员情况 99
表4-1 广东省部分广东音乐活动中心 114
表4-2 广西广东音乐活动中心 115
表4-3 两广广东音乐大赛情况表 115
表4-4 历届广东音乐创作大赛获奖者情况表 125
表4-5 国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选情况表 139
表4-6 伟儒乐苑常奏曲目表 145
表4-7 联谊会演奏粤乐使用乐器情况一览表 154
表4-8 广东省广东音乐联谊会乐社成员信息表 155
表4-9 广东音乐曲艺团粤乐演奏所用乐器情况表 157
表4-10 广东音乐曲艺团部分曲目名录 159
表4-11 广东音乐曲艺团部分成员信息表 160
表4-12 广东音乐曲艺团演出的观众情况表 167
表5-1 广东音乐联谊会微信公众号关注群体分析数据 173
表5-2 广东音乐联谊会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作品情况表 174
表5-3 粤乐《小桃红》关注度的情况对比表 176
表5-4 微信公众号平台留言摘录 180
谱例目录
谱例1-1 《三汲浪》与《旱天雷》的比较 13
谱例1-2 粤乐《陌头柳色》中正线与反线的转换 34
谱例1-3 粤乐《陌头柳色》反线部分的首调记谱 34
谱例1-4 粤乐《连环扣》中的乙凡线片段 36
谱例1-5 吕文成:《平湖秋月》 37
谱例1-6 《旱天雷》中的加花(与《三汲浪》对比) 41
谱例1-7 粤乐《到春雷》 41
谱例1-8 粤乐《雨打芭蕉》的简写乐谱与两种加花谱的对比 42
谱例1-9 易剑泉:《鸟投林》:第12—15小节 45
谱例1-10 谭沛鋆:《柳浪闻莺》:第1—4小节 45
谱例1-11 陈德钜:《宝鸭穿莲》 46
谱例1-12 何博众:《雨打芭蕉》:第48—52小节 47
谱例1-13 何柳堂:《赛龙夺锦》 47
谱例2-1 吕文成:《齐破阵》:1—9小节 54
谱例2-2 吕文成:《下山虎》:18—21小节 55
谱例4-1 《雨打芭蕉》原谱、稍加花、较密加花对比 149
谱例4-2 曲艺团与联谊会《柳浪闻莺》的演奏对比谱 150
谱例4-3 丘鹤俦:粤乐《雨打芭蕉》片段 151
谱例4-4 曲艺团与联谊会《柳浪闻莺》的速度、力度比较 152
谱例4-5 曲艺团与联谊会《柳浪闻莺》的装饰音比较 153
图目录
图1-1 2015年2月香港油麻地戏院剧院粤乐系列之“精神音乐”音乐会海报 27
图4-1 广东省广东音乐联谊会结构设置图 113
图4-2 广东音乐曲艺团与广东音乐联谊会成员构成分析图 158
图4-3 民间乐社与专业团体的粤乐演奏差异 163
图4-4 广东音乐联谊会成员构成图 165
图5-1 微信的功能使用率排名图 184
图5-2 2020公众号总成绩单 18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