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延安文学批评研究(1937-1977)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4952211
  • 作      者:
    卢美丹
  • 出 版 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卢美丹,1989年10月生,文学博士,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执教于河南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延安文艺传播与“人民文学”建构研究》,主持省部级、校级项目多项,并在《中国文学研究》《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山东社会科学》《文艺报》等核心期刊与报纸上发表文章多篇。入选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展开
目录
绪言
一、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对象、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学批评的理论导向:1937-1949年的延安文学研究
第一节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前的文学研究
一、对文艺工作的回顾和反思
二、对“另类作品”的批评
第二节 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与文艺批评理论导向
一、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文艺方向的确认
二、《讲话》确立的文艺创作观和批评观
三、《讲话》的刊印、传播与理论共识
第三节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的文学研究
一、赵树理小说研究和经典的确立
二、另类作品批评与思想、形式问题
三、《讲话》及文艺路线的理论研究
四、戏剧研究与文艺大众化讨论
五、文化下乡与文艺改造的理论认同
六、诗歌研究与民族语言形式讨论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前夜的文艺之声:第一次文代会的继往开来
一、国家意志与文艺路线的确定
二、群体认同与文艺发展共识的达成
三、延安文学学术范式的确立:以研究文集和作品选本为例
第二章 文艺发展与评论中的破和立:1949-1957年的延安文学研究
第一节 毛泽东著作的学习与文艺家思想改造
一、文艺家思想改造与《讲话》研究
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再阐释
第二节 文学史著作的学术体认
一、“延安文艺”的文学史命名
二、对象甄选逻辑与历史叙述变迁
三、文学史阐释的个性差异
第三节 主要时评的新经典阐述
一、丁玲与周立波及其作品研究
二、袁静、孔厥与《新儿女英雄传》
三、《王贵与李香香》和《白毛女》
四、赵树理与人民的文学
第四节 另类批评与旧象革除
一、另类作品批评与工农兵文学批评标准
二、新歌剧与旧文艺改造问题
第三章 无产阶级文艺特征的强化:1957-1966年的延安文学研究
第一节 围绕《讲话》研究看理论争鸣
一、现实主义、文学与政治关系之争议
二、新文艺的群众路线问题
三、重温《讲话》与思想体认
第二节 集体写作与成果简编
一、“文学史”的形状与作者
二、集体声音中的“延安文艺”诸题
三、文学史的学术考量
第三节 “再批判”活动:质疑作家与取证作品
一、丁玲:“爱羽毛的人”及其“名作”的浮沉
二、萧军:“才子加流氓”及其思想的批判
三、艾青:1958年再批判中的反转
四、《再批判》专辑
第四节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经典阐释
一、赵树理研究的推进
二、围绕农村题材和群众路线的小说、诗歌研究
三、革命浪漫主义与《白毛女》的修订与研究
第四章 文学研究的停滞与反思:1966-1977年的延安文学研究
第一节 《讲话》文艺观的政治曲解与推演
一、文艺标准的片面化与创作的样板化
二、“普及与提高”的曲解及文艺的业余化导向
三、群众路线的推演与集体创作模式
四、对赵树理及其作品的“质疑”
第二节 旧题新论:延安文学研究的历史与当代取向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源流观与评判标准观的传承与再释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与升华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著
二、文章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