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之前,之间,之后,之外——哲学、文学、文化的异序之思
0.00     定价 ¥ 9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9057270
  • 作      者:
    伍晓明
  • 出 版 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伍晓明,复旦大学学士,北京大学硕士,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及任教于天津社科院、北京大学、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2018年从坎特伯雷大学退休。2019-2022年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座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比较哲学、比较文学及西方文学理论。著有《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形而上”者》《“天命:之谓性!”——片读<中庸>》《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等,译有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马丁·华莱士《当代叙事学》及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另外于是,或在超过是其所是之处》等。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谁是另一者?
新冠病毒之前的人——关于“我/我们”与“另一者”
一、新冠病毒之突如其来
二、“此一者”“另一者”“第三者”“他者”
三、另一者之为另一者
四、新冠病毒作为另一者
五、新冠病毒作为人类的醒来召唤
六、隔离与孤独
七、另一者与死亡
八、共同体与个人
九、另一者与边界
十、替罪与牺牲
十一、余思

第二部分 文学与文化如何自我认同?
“文学”之前的“比较”
一、存在于文学“之间”
二、比较之前的文学:汉语传统中“文(与)学”之意义
三、比较之中的文学:现代汉语中“文学”观念的成形
四、同时性的“审己-知人”:鲁迅之例的简略分析
五、“原始比较”:传统之“(事)后构(造)”与认同之追认
六、文学(家)(的)比较:“中国现代文学”之例
七、作为伦理学的比较文学
八、不是结论
文化之间:认同,别异,交流
一、“交流”的可能性的条件
二、“内诸夏而外夷狄”
三、中国历史之例:内外之必然混淆与难分
四、外作为内所恐惧和所欲同化的另一者
五、“文德”的相对性:质疑“文化主义”
六、文化“势差”与“被动的文化交流”
七、为另一者负起责任的文化交流

第三部分 语言,范式,概念,解构
作为范式的语言,作为语言的范式
一、“范式”危机,还是文化危机?
二、从方法到范式
三、作为范式的语言,作为语言的范式
度之无度与无度之度——略论李泽厚“人类学本体论第一范畴”
一、难舍难离的“本体论”
二、可疑的生存目的论
三、区别人与动物的“度”何在?
四、“度”如何可以是人的创造?
五、从“适-度”到“制-度”,再到作为“之间”的度
……
第四部分 经典如今还能告诉我们什么?
第五部分 翻译之翻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