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谁是另一者?
新冠病毒之前的人——关于“我/我们”与“另一者”
一、新冠病毒之突如其来
二、“此一者”“另一者”“第三者”“他者”
三、另一者之为另一者
四、新冠病毒作为另一者
五、新冠病毒作为人类的醒来召唤
六、隔离与孤独
七、另一者与死亡
八、共同体与个人
九、另一者与边界
十、替罪与牺牲
十一、余思
第二部分 文学与文化如何自我认同?
“文学”之前的“比较”
一、存在于文学“之间”
二、比较之前的文学:汉语传统中“文(与)学”之意义
三、比较之中的文学:现代汉语中“文学”观念的成形
四、同时性的“审己-知人”:鲁迅之例的简略分析
五、“原始比较”:传统之“(事)后构(造)”与认同之追认
六、文学(家)(的)比较:“中国现代文学”之例
七、作为伦理学的比较文学
八、不是结论
文化之间:认同,别异,交流
一、“交流”的可能性的条件
二、“内诸夏而外夷狄”
三、中国历史之例:内外之必然混淆与难分
四、外作为内所恐惧和所欲同化的另一者
五、“文德”的相对性:质疑“文化主义”
六、文化“势差”与“被动的文化交流”
七、为另一者负起责任的文化交流
第三部分 语言,范式,概念,解构
作为范式的语言,作为语言的范式
一、“范式”危机,还是文化危机?
二、从方法到范式
三、作为范式的语言,作为语言的范式
度之无度与无度之度——略论李泽厚“人类学本体论第一范畴”
一、难舍难离的“本体论”
二、可疑的生存目的论
三、区别人与动物的“度”何在?
四、“度”如何可以是人的创造?
五、从“适-度”到“制-度”,再到作为“之间”的度
……
第四部分 经典如今还能告诉我们什么?
第五部分 翻译之翻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