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在全球化语境下,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的文化也需要进一步走向世界。尤其是在新时代,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承载中国文化精髓的中国文学经典的翻译成为迫切需要。然而,对于中国文学经典外译的译者而言,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双语造诣,还需要对中西文化有较为深刻的了解,除此之外,还需要具有立志传播中国文化的高度责任心与使命感。
目前,对于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外译的译者模式,不少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译者模式:本土译者模式、海外汉学家译者模式、中西译者合译模式和离散译者模式(胡安江,2010;胡安江、胡晨飞,2012;张倩,2015;刘红华,2017;黄勤、谢攀,2018)。然而,对于哪种类型的译者才可以称得上是*为理想的中国文学经典外译的译者,学者们各执己见,观点不尽一致。
以上提及的离散译者模式中,既包括离散在中国的外裔译者,如戴乃迭(Gladys Yang)、路易?艾黎(Rewi Alley)、沙博理(Sidney Shapiro)等,也包括离散在外国的华裔译者,如王际真(Chi-Chen Wang)、聂华苓、施友忠等,他们对中国文学经典的对外译介与传播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就美籍华裔离散译者而言,著名的翻译家王际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例,他是中国文学经典英译的先锋,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翻译并编辑出版了五部重要的中国文学经典,它们分别为:《红楼梦》(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中国传统故事集》(Traditional Chinese Tales)、《现代中国小说选》(Contemporary Chinese Stories)、《中国战时小说选》(Stories of China at War)、《阿Q正传及其他:鲁迅小说选》(Ah Q and Others:Selected Stories of Lusin)。这些译作在20世纪中期为西方读者开启了了解中国*为直接,同时也是*为有效的窗口。王际真在他生活后期还英译了其他一些中国文学经典。毋庸讳言,王际真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但目前对王际真等这类译作等身的华裔翻译家的关注度不高、研究不多。就王际真的英译作品研究而言,主要集中在他对《红楼梦》的英译上。此外,目前有关王际真的译者研究,主要集中在从译者主体性、生态翻译学、互文性、接受美学以及女性主义翻译学等单一的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译本进行个案分析来探讨王际真作为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未能深入探析其译者行为。
本书拟对华裔离散译者的代表王际真进行较为全面与具体的个案研究,通过对王际真的多部代表性译作的接受度的调查来考察王际真译者行为的译外效果、原文本与王际真译本以及王际真译本与其他多个他译本的文本对比分析,从语言和社会两个层面来深度阐释王际真的译者行为的内因和外因,以期对当下的中国文学经典以及中国文化的外译有所借鉴与启示。
1.2 文献综述
鉴于本书将探讨王际真中国文学经典英译的译者行为,以下文献综述将分为两部分来进行,其一是回顾与评述有关翻译家王际真的研究,其二是总结与评述有关译者行为批评的应用研究。
1.2.1 翻译家王际真研究综述
在对王际真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之前,首先应对王际真其人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1. 王际真生平简介
王际真,出生于山东省桓台县索镇马家村,于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同年,他考取了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名额并前往美国进行深造。在1922~1924年,*初王际真是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攻读经济学,1924年又前往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学习,并于1927年顺利完成学业。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王际真起初就读于新闻专业,中途转入商科,*后又转到了哲学系。在这三年中,王际真并没有虚度在美留学的大学学习时光,他的英文水平也由传统的中式英语迅速提高到了甚至比美国人还要纯正优美的英语,这也为他日后在翻译生涯中取得辉煌成就打下了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
在美国完成大学学业之后,由于当时的中国时局不清,王际真便选择了继续留在美国生活。但因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他只能通过给一些杂志和报纸写稿来维持自己的生计。由于王际真自身具有出色的英汉双语表达能力,他很快于1929年受聘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系,在此主要教授中国语言文学。与此同时,他还担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研究助理。王际真是自1928年以来受雇于美国大学的少数中国学者之一。在1929年和1935年,王际真曾两次返回中国山东老家,探望他的家人。正是在此期间,诗人徐志摩将他介绍给了著名作家沈从文。自此以后,王际真与沈从文保持长时间的通信交往,就有关《红楼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如上文所述,自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王际真便受美国一些杂志社的邀请撰写相关的文章来介绍中国*好的古典小说。正是通过阅读他所撰写的介绍性文章,许多美国人便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兴趣,出版商由此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便邀约王际真对《红楼梦》进行英译。由于中美两国存在巨大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读者无法理解《红楼梦》中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含义和钟鸣鼎食的富贵景象。因此,出版商要求王际真采取节译的方式,主要介绍《红楼梦》中的情节,即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出于对《红楼梦》这样一部中国古代经典小说的钟爱,同时也为了关照当时的西方目的语读者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理解程度,王际真在考虑出版商要求的同时,还是尽力去还原《红楼梦》中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特色。为了翻译好《红楼梦》这一部中国古代经典小说,王际真曾搬到美国的乡下去居住,在那里潜心进行《红楼梦》的英译半年,*终才得以完成译作。作为向西方英译《红楼 梦》的第一人,王际真的节译本于1929年正式在伦敦和纽约两地同时出版,共39章。
王际真的《红楼梦》节译本一经出版便受到了广泛好评,但他本人对这个译本却感到有些遗憾。王际真认为,他的第一个《红楼梦》译本未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如行酒令和诗词等,于是在1958年,他对1929年的译本进行了修订,分别出版了60章的英语节译本和40章的英语节译本。相比1929年出版的39章的节译本,1958年出版的60章的第二版节译本和40章的第三版节译本在对原小说内容的翻译上更加详尽。显而易见,王际真对《红楼梦》的英译倾注了极大心血,这从他与研究《红楼梦》的著名专家及作家沈从文的来信中便可见一斑。此外,王际真也曾与胡适研讨过有关《红楼梦》的问题。
王际真一直以来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作品向西方世界传播。除了英译《红楼梦》之外,他的翻译作品集《中国传统故事集》共收录了20篇文言文和白话小说,包括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阳羡鹅笼》,唐朝时期的传奇故事《古镜记》、《柳毅传》和《杜子春》以及三言小说《崔待诏生死冤家》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等。1944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出版,1968年由格林伍德出版社(Greenwood Press)再版,1976年又由格林伍德出版社再版。
王际真在英译中国近现代文学经典作品上也是成果斐然,其中尤以他翻译的鲁迅的作品*为突出。受到五四运动思想的巨大影响,王际真在20世纪30~40年代就翻译了多篇鲁迅的短、中篇小说,例如《故乡》、《阿Q正传》、《风波》、《祝福》和《狂人日记》等作品。1941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对王际真的鲁迅英译作品进行了收录并加以整合,出版了《阿Q正传及其他:鲁迅小说选》这部译文集。这部译文集首次将鲁迅的作品带到了美国。与此同时,王际真广泛选取了优秀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将它们英译后介绍给西方读者。1944年,由王际真本人翻译并编辑的《现代中国小说选》译文集也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译文集主要包括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巴金、沈从文、张天翼、杨振声等在1918~1937年所创作的重要短篇小说,共计21篇。王际真也十分重视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由他编辑并翻译的《中国战时小说选》于1947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端木蕻良、茅盾、郭沫若等在1937~1942年创作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小说。
王际真于1965年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之后便未再出版任何著作,但是他仍然继续着自己的翻译事业。后期还翻译了在西方受过教育、了解西方社会与文化、熟悉西方文学创作技巧的中国台湾女作家陈若曦(Jo-hsi Chen)的短篇小说《丁云》(Ting Yun)与《地道》(The Tunnel),后收录在由高克毅(George Kao)编辑,1980年在香港出版的《两位作家与文化革命:老舍与陈若曦》(Two Writers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Lao She and Chen Jo-hsi)译文集中。值得一提的是,自从王际真与陈若曦在温哥华见面后,两人便一见如故,很快成了忘年交。陈若曦回忆:“他(王际真)是我朋友中年龄*大的,也是*直率和*有个性的人。我为他对我的鼓励、对我的信仰和对我的关注而感到自豪,正如我珍视他的批评一样。”(Kao,1980:132)同时,王际真仍然继续进行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典籍的英译实践。在其晚年,王际真还英译了《列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中国古代著名文献的少数篇目。他还节译了《西游记》的前七回,并且与埃塞尔?安德鲁斯(Ethel Andrews)合作翻译了《镜花缘》的7~12回以及《儒林外史》的第2~4回,以上这些译作后来均收录于由高克毅编辑在1946年出版的《中国幽默文选》(Chinese Wit and Humor)。此外,王际真还英译了《醒世姻缘传》的前20章,该译文于1984年发表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丛书专号:清代至民初言情小说》(Chinese Middlebrow Fiction:From the Ch’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Eras)上。
2. 国内王际真相关研究
笔者于2021年12月31日以主题“王际真”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并筛选出相关论文共约110篇,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类。
(1)译者研究。介评王际真的生平和翻译活动(夏志清、董诗顶,2011);分析译者注、前言等史料,结合译例考证王际真“凸显中国文化”和“适应读者”的两大翻译观(徐晓敏,2014);从王际真的生平、翻译活动、翻译目的和翻译风格等方面探讨其翻译思想(黄赛赛,2014)。
(2)文本研究。分为译本翻译策略分析和文本译介研究两类。译本翻译策略分析体现在使用某个理论来对比阐释原文本与译本之间的异同。如借助文化翻译学派的理论探讨制约王际真对老舍短篇小说进行增译、改译等的文本内外因素(李越,2012);使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分析《红楼梦》节译本对原小说中回目的处理策略(刘泽权、王若涵,2014);基于翻译叙事理论分析《阿Q正传及其他:鲁迅小说选》译本中的叙事建构策略(李慎、朱健平,2018);基于译者姿态理论阐释王际真对《阿Q正传》中文化因素的不同英译策略(汪宝荣,2018c);运用评价理论分析《祝福》的王际真译本和他译本的翻译策略之异同(杨坚定,2018);从节译本的编译策略对比分析王际真与麦克休姐妹(Florence McHugh and Isabel Mchugh)对《红楼梦》原文本内容的取舍异同(刘泽权、汤洁,2019)。文本译介研究涉及对王际真鲁迅作品译介的介评(顾钧,2012;管兴忠,2016);对王际真的《红楼梦》英译和其他中国古代与现代小说英译的海外接受的介评(管兴忠,2016);对王际真的中国现代文学英译选本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