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多年来代代相传的处世宝典,这就是老祖宗的修身智慧!
◆处世智慧现学现用,修身养性金玉良言,原貌重现全译全注!
◆《颜氏家训》版本众多,为什么有经验的读者选择作家榜版?7大硬核入手理由——
1.全译全注,通俗易懂:古典学者程小铭全文译注,保留古文韵味,译文流畅优美,通俗易懂!
2.考究底本,精编精校:以清代卢文弨《抱经堂丛书》版为底本,参考并收录诸家解说,带你深入理解原文。
3.全新导读,讲透精髓: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老师撰写导读,以现代视角赏鉴经典,解读本书核心价值。
4.全新年表,开阔视野:带您快速了解本书作者颜之推的传奇一生。
5.全新注释,扫除疑难:注释详实,生僻字词注音,无障碍阅读!
6.全新插图,赏心悦目:新增26张精美原创彩插,体现古典之美。
7.全新装帧,裸籍珍藏:选用裸脊锁线装帧,可180度平摊阅读。
读经典名著,认准作家榜!
导读
在时代的乱流中如何修身齐家
乱世中的“儒雅之业”
《颜氏家训》是一部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经典,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从文化史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精英的人生理想是“立言、立功、立德”,而这部《颜氏家训》,正是“立言”的典范。
《颜氏家训》于公元六世纪末期问世之后,多次被重刻,主要刊本有宋淳熙七年(公元 1180 年)台州公使库本,明万历二年(1574)颜嗣慎刻本和程荣《汉魏丛书》本,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朱轼评点本、雍正二年(1724)黄叔琳刻节钞本、乾隆四十五年(1780)卢文弨刻《抱经堂丛书》本、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不惟如此,重刻之外,《颜氏家训》问世后还出现了数十种有一定影响的家训之作,形成了一种写作范式。明代知名学者王三聘称赞《颜氏家训》“古今家训,以此为祖”,颇为精当。
颜之推写这本书颇有匡世济民的时代心怀,基本立足点是“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在道德立国的中国古代社会,这本书被格外重视,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明内因。然而一切作品都离不开作者的生命体验,表现着作者内心的甘苦。颜之推称自己“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这深切道出了他写这本家训的深层原因:要为自己一生的坎坷做一个思想上的总结,留给后代,让后人活得更端正、更有价值。
这既来自士大夫阶层“文化传家”的精神惯性,又源于颜之推自身的道德承担意识。颜之推诞生于一个华丽的家族,祖上不乏声名显赫的文化大家,而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则是颜氏五世之后的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但颜之推写这本家训,还有一份艰涩的心情,正如他在这本家训中的“戒兵第十四”中所写:
颜氏之先,本乎邹、鲁,或分入齐,世以儒雅为业,遍在书记。
仲尼门徒,升堂者七十有二,颜氏居八人焉。秦、汉、魏、晋,下逮
齐、梁,未有用兵以取达者。
春秋世,颜高、颜鸣、颜息、颜羽之徒,皆一斗夫耳。齐有颜涿聚,赵有颜 ,汉末有颜良,宋有颜延之,并处将军之任,竟以颠覆。
汉郎颜驷,自称好武,更无事迹。颜忠以党楚王受诛,颜俊以据武威见杀,得姓已来,无清操者,唯此二人,皆罹祸败。顷世乱离,衣冠之士,虽无身手,或聚徒众,违弃素业,侥幸战功。吾既羸薄,仰惟前代,故置心于此,子孙志之。孔子力翘门关,不以力闻,此圣证也。
这段话格外重要,他点出了《颜氏家训》的核心要义:人生在世,最值得去奋斗的是“儒雅为业”,而不是“用兵以取达”。
颜之推这样说,是因为他痛苦的人生体会:他的祖上是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是名门大族。西晋末年“八王之乱”,颜氏九世祖颜含跟随琅琊王司马睿南渡,辗转居住于金陵、江陵(又名荆州城,今湖北荆州)。梁武帝中大通三年(531),颜之推
出生于江陵。太清三年(549),梁武帝萧衍被叛军囚禁,郁郁而终。这一年他走出家门,担任湘东王萧绎的国右常侍,开始踏入仕途。第二年,他便成为侯景叛军的俘虏,被押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梁元帝承圣元年(552),侯景叛军被击败,颜之推又回到江陵,担任孝元帝的散骑侍郎,主持校书。公元 554 年,战乱又起,梁元帝被杀,颜之推又成为俘虏,被押送西魏。
西魏是个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小王朝,仅仅存在了二十二年(535―556),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魏后来被北齐取代,颜之推又变成北齐的官员,从天保九年(558)开始,整整干了二十年。公元 577 年,北周灭了北齐,四十七岁的颜之推第三次成为俘虏,被送到长安担任御史上士。直到公元 581 年,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颜之推被召为学士,成为隋朝的官员。这段时光他过得比较安定,写下了《颜氏家训》。大约十余年后,他与世长辞。
颜之推的一生多灾多难,在灾难中他服务过三个不同的王朝,似乎有些失节。他也始终为之感到惭愧,甚至还写过“未获殉陵墓,独生良足耻”这样的沉痛之句。但他对自己“一生而三化”的人生路径也有万般的无奈,因为他看到“自春秋以来,家有奔亡,国有吞灭,君臣固无常分矣”。乱世中的人最能体味“形势比人强”,在兵戈相见的滚滚洪流中,文人很难获得自主与自由。
颜之推最向往的还是读书著述的学问之路,但在那个年代里,又岂能实现?所以他要写这本书,讲一讲“儒雅之业”应该如何追求,这是《颜氏家训》的核心价值。
《颜氏家训》共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生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从篇名可知,这本书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体现了颜之推的思想、观念与学识。我们现在从修身、治家、处世、为学四个方面梳理一下这本书,从细节上体察颜之推在家训中处处显示出来的“君子之道”。
“欲不可纵,志不可满”—颜之推的修身观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力量获得了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的强力推动,欲望越来越充盈,四面八方都是征服的脚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作家麦尔维尔写了本知名长篇小说《白鲸》,其中的主人公亚哈船长为了追杀一条名叫莫比·迪克的大白鲸,不惜断送自己和全船人的生命。如何认识与整合自己的欲望?这是现代人的莫大难题。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清醒地认识到人生的一个悲剧:“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人的欲望是心理性的,具有无限扩张的本能。颜之推以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名句提醒后人,“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并且告知后人: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婚姻勿贪势家。”吾终身服膺,以为名言也。
这其实是为后人立下了一个欲望的界限:为官不可超过二千石,婚姻嫁娶不要攀附权势显赫之家。为什么颜之推特别重视对欲望的控制呢?因为在他看来,人生追求一定要留有余地,不然时刻都会走在危险的边缘。他形象地写道:
人足所履,不过数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颠蹶于崖岸,拱把之梁,每沈溺于川谷者,何哉?为其旁无余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馀地也。
这就点出了生活中有人会遭受无妄之灾的缘由:说话做事过于胀满,结果险象迭生。
颜之推的这种自我控制,在我们今天人人争先的时代,显得有些中庸。但在农业社会,这种思想毫不奇怪,那时候的人们主要生活在家族社会,集体性的选择远远大于个人选择,“枪打出头鸟”是个常见现象。要生活得安全平顺,湮没在芸芸众生中是最好的选择。颜之推提倡的是“中不溜儿”的精神,要求人尽量低调。这和他的经历也有深刻的关联,《颜氏家训》中写道:
仕宦称泰,不过处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顾五十人,足以免耻辱,无倾危也。高此者,便当罢谢,偃仰私庭。吾近为黄门郎,已可收退;当时旅,惧罹谤,思为此计,仅未暇尔。
自丧乱以来,见因托风云,徼幸富贵,旦执机权,夜填坑谷,朔欢卓、郑,晦泣颜、原者,非十人五人也。慎之哉!慎之哉!
“旦执机权,夜填坑谷”—多么惊心动魄的悲剧!他所在的南北朝时代,狼烟四起,杀戮遍地,所以他惊呼:“慎之哉!慎之哉!”还十分具体地告诫后人要“处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顾五十人”。
但颜之推绝不是让人苟且,他是在让人有清晰的选择,不与人争名利,但一定要舍生忘死地担当道义。他说: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
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这一段话铿锵有力,尤其是一句“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写出了颜之推的风骨。他深深知道,深陷功名利禄中的人往往容易迷失,位卑言轻的人反而看得清楚,走得端正。为此他感叹:鄱阳王嫡长子萧嗣的夫人谢氏,不怕被叛贼乱箭射死,登上房顶怒骂叛贼。而那些“贤良明智”的吏士却那么胆怯,真让人悲哀呀!
颜之推的深刻,还在于看到了另一种欲望的失控,就是近乎“伪情”的善。他写道: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
导读 在时代的乱流中如何修身齐家
卷第一
序致第一
教子第二
兄弟第三
后娶第四
治家第五
卷第二
风操第六
慕贤第七
卷第三
勉学第八
卷第四
文章第九
名实第十
涉务第十一
卷第五
省事第十二
止足第十三
诫兵第十四
养生第十五
归心第十六
卷第六
书证第十七
卷第七
音辞第十八
杂艺第十九
终制第二十
译后记
颜之推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