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孩子挑战
0.00     定价 ¥ 79.9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3940535
  • 作      者:
    [美]鲁道夫·德雷克斯
  • 出 版 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2-01
收藏
编辑推荐

  ★全球畅销60年教育经典,影响数百万家庭的必备书,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

  本书自1964年出版以来,全球畅销近60年,影响了正面管教、父母效能训练理论的诞生,在教育界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令数百万父母和孩子受益终身。


  ★正面管教理念先驱者德雷克斯40年心血力作

  德雷克斯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40年亲身研究孩子和父母的互动方式,总结出解决家庭冲突颇有成效的方式。掀起正面育儿思想浪潮的革命,启发了《正面管教》等书的诞生,彻底改变全球父母、教师的教育方式。


  ★34条教养新原则×超实用经典案例,经久不衰

  真想改变孩子,就读《孩子:挑战》。超级经典的34条教养原则,无数专家、父母都赞不绝口,特别写给搞不定孩子的父母,让你顿悟如何轻松、智慧地做到正面管教。


  ★不责骂、不惩罚、不娇纵,

  把难以管教的孩子变得超级自信、自律、勇气十足!

  ·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勇气去成长,然而父母的错误方式往往会令孩子气馁,让孩子认为自己是无能、没用、不够好,他就会渐渐失去成长的勇气。

  ·奖赏或惩罚往往是无效的,惩罚只会使孩子更反叛,而奖赏会让孩子认为唯有获得回报,才会去做。

  ·过多关注孩子负面的行为,不仅会挫败孩子,还会强化孩子的错误行为,反而不利于孩子找到努力前行的方向和力量。

  ·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有信心、有价值感和归属感,就能激发孩子的与生俱来的勇气,去超越人生的困境。

  ★《正面管教》《你的N岁孩子》译者玉冰倾力翻译

  ★超值附赠精华导读版海报,教你学会正面管教孩子


展开
作者简介

  [美]鲁道夫·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 1897—1972)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德雷克斯曾与阿德勒共同合作,深入研究家庭与儿童咨询,他开创性地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发展为一系列实践方法,直接影响了正面管教、父母效能训练(P.E.T.)等方法的提出,在教育界和心理学界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理解我们的孩子


  要想改变孩子,先理解他背后的行为动机


  六岁的鲍比坐在桌子前,正在用蜡笔涂色;而妈妈则在一边规划这周的膳食安排。鲍比的脚开始踢地板。“别踢了,鲍比!”妈妈生气地说,她感到有些心烦。鲍比耸了耸肩,停了下来,但是没过多久又踢了起来。“鲍比,我说了,别弄出噪音来!”妈妈再次训斥道。鲍比又停了下来。可是,只过了一小会儿,他的脚又踢起来了。妈妈气得扔下了笔,伸手打了鲍比一下,呵斥道:“我说你别再踢了!你为什么老是做让我心烦的事情呢?你为什么就不能老老实实地坐着?”


  鲍比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总要用脚踢地板,他回答不了妈妈的问题。但是,他这么做是有原因的。而且,我们确实有办法能妥善处理好这类情形,避免让鲍比和妈妈双双陷入令彼此都不舒服的冲突中。

  为了让各位读者了解该如何促使孩子以合作的、有价值的行为方式与家人相处,我们需要先给大家讲解一些心理学常识。

  我们都知道,人们的每一种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人们是为了实现那个目的而付出具体行动。有时候,我们知道某个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可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一定有过这样的疑惑:“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行为呢?”这种疑惑其实也是有道理的,我们之所以那么做的原因,可能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深处。孩子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想要促使孩子改变他的行动方向,我们就必须先明白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如果我

  们无法理解他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就很难改变其行动方向。我们只能通过改变他的行为动机,来促使孩子改变其行为方向。有些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孩子的行为带来的结果来理解他的行为目的。在上述例子中,结果是妈妈很心烦。以此推论,鲍比想要的就是惹妈妈心烦,只不过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有一个隐藏在鲍比潜意识中的动机,导致了他要这样做。妈妈朝着鲍比喊叫,打了他,这反而让他赢得了胜利——他得到了妈妈全部的关注!所以,他为什么要停止发出噪音呢?这效果多好啊!忙碌的妈妈不就因此过来陪伴他了吗?这就是鲍比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目的。鲍比自己并不知道他有这样的念头,但是,他每天都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做出诸多淘气的行为。每当妈妈对此做出惯有的回应时,她实际上都满足了鲍比的需求,还因此强化了儿子潜意识里的目的。反之,如果孩子知道他的淘气根本就是“无用功”,无论他怎么踢地板都不会惹恼妈妈,再怎么淘气都不会有任何意义,那么他很快就会放弃。另一方面,假如鲍比在安安静静、专心致志地玩耍时,得到了妈妈温暖的微笑、愉快的拥抱、赞美的话语,他自然就不太可能选择以淘气的方式来吸引妈妈的关注了。相反,假如每次鲍比招惹妈妈时,妈妈都能“满足”他,表示她很烦,甚至以制止他、打他的方式来表现她“败给了他”,那么这只能愈发激励鲍比来招惹她。也就是说,鲍比是在用他的脚表达他的心声:“你看看我!对我说点儿什么!不要只顾着做你自己的事情!”如果妈妈能明白这一点,她就会了解孩子的动机是什么:他想要通过吸引妈妈的注意力来获得归属感。认知到这点后,妈妈就可以更恰当地处理孩子的淘气行为了。责备鲍比是一种错误的方式,他只会越发想方设法地惹恼妈妈。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讲解妈妈可以用哪些办法来应对鲍比的这类索求,改善他的行为。


  孩子zui根本的心理要求,是找到归属感

  孩子也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因此对归属感的需求,是孩子一切行为的首要动机。他是否有安全感,取决于他在群体中感受到的归属感。这是他zui根本的心理需求。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找到自己在群体中的定位。为了确保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从婴儿时期开始,孩子就在不断地探索能够实现这个目的的各种途径。孩子通过观察和成功经验,总结出自己的结论。虽然孩子还不能用语言表达,但心中已经明确:“啊,这就是我的归属感。这就是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于是,孩子会选择用这种方式来满足心理需求;而实现这一目标,就成为他一切行为的基础,也就是他的行为动机。追求归属感是他的基本目的,而他为实现目的而选择的方式,就构成了他的行动方向。因此,可以说孩子的行为是以他的目的为导向的。可是,孩子自己却完全意识不到他行为背后的动机。所以,当妈妈质问鲍比“为什么要用脚踢地板”时,他说他不知道,这恰是孩子非常诚实的回答。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觉得这是让他找到自我价值感的一种有效方式。这当然不是他有意识地做出的理性判断,而是他潜意识里的行为动机。孩子是通过“试错”的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如果某种行为能让他感受到归属感,他就会一再重复那种行为,并且放弃其他让他感到被冷落的行为。当父母明白了这一点,就能学会正确引导孩子的方法。然而,仅仅明白这一点还不够,父母还需要了解孩子会以哪些方式来获得归属感,否则还会遇到很多陷阱。

  在讨论孩子为了获得极为重要的归属感会产生哪些错误的行为目的之前,我们还需要对孩子有更多的了解:他观察这个世界的角度、他的生活环境,以及他在家庭中的地位等。


  孩子的不当行为,可能是在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孩子都是出色的观察家,但在诠释他们观察到的各种现象时,容易产生很多错误。于是,孩子们常常得出错误的结论,并以错误的方式来寻找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三岁的贝丝是一个快乐的、招人喜爱的孩子,她成长得很快,让父母感到很欣慰。她不到一岁就学会走路,自一岁半起就不再使用尿布,二岁时就能用完整的句子把话讲得一清二楚。她既懂事,又可爱,还非常擅长博取大人们的喜爱。可是,突然之间,她变成了一个但凡想要什么就只会哼哼唧唧掉眼泪的孩子,而且还常常尿裤子。在这种看似“倒退行为”出现前的两个月,贝丝的小弟弟出生了。弟弟刚出生的前3个星期,贝丝对这个小婴儿非常感兴趣。她专心地看着妈妈给弟弟洗澡、换衣服、喂奶。每当贝丝提出要帮妈妈忙时,妈妈都温和且坚决地拒绝了。于是,贝丝渐渐失去了对小弟弟的兴趣,不再频频去育婴室了。之后不久,贝丝就开始出现令人困扰的行为。

  贝丝已经注意到她的小弟弟得到了家人的全部关注。于是她意识到,这个让她期待已久的小宝宝把她的妈妈抢走了。妈妈现在把很多注意力都放在小宝宝身上,所以不怎么照顾她了。贝丝的观察完全正确,妈妈的确花了很多时间来照顾什么都不会做的小婴儿。但是,贝丝却做了一个错误的解读: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被弟弟霸占了,若要重新受到家人的重视,她也应该像小弟弟那样,尿裤子以及什么都不会做。也就是说,她以为自己变回小婴儿,就可以重新赢回她在家中的位置。可她却没有想到,与小婴儿相比,自己其实早已拥有更多的优势。


展开
目录

第1章我们当下的困境

第2章理解我们的孩子

第3章鼓励我们的孩子

第4章孩子的错误目标

第5章奖惩所造成的问题

第6章利用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

第7章坚定而不是强硬

第8章表达出对孩子的尊重

第9章教导孩子尊重规则

第10章教导孩子尊重他人的权利

第11章减少批评就会减少犯错?

第12章保持日常作息规律

第13章多花时间训练孩子

第14章赢得孩子的合作

第15章避免对孩子过度关注

第16章避免与孩子的权力之争

第17章从冲突中退出

第18章用行动而非语言教育孩子

第19章不能只是“赶苍蝇”?

第20章要有勇气说“不”

第21章避免冲动:采取孩子意料之外的行动

第22章避免过度保护孩子

第23章鼓励孩子“自力更生”?

第24章不要介入孩子打架

第25章不必受“恐惧”影响

第26章做好自己的事情

第27章不能过于怜悯孩子

第28章对孩子的要求须合情理

第29章要yi以贯之,说到做到

第30章对待孩子要yi视同仁

第31章倾听孩子的话

第32章注意说话的语气

第33章放松yi些,放宽心境

第34章不必太在意某些“坏”习惯

第35章yi起享受乐趣?

第36章迎接电视带来的挑战

第37章跟孩子沟通,而不是对孩子说教

第38章召开家庭会议

原则养育孩子的34条新原则

附录新养育原则的具体应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