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妇科超声概述
第一节艾性生殖系统生理解剖和声像图
一、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外生殖器、内生殖器及相关的血管、淋巴和神经(图1-1)。
(―)外生殖器(external genitalia)
外生殖器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及阴道前庭。外生殖器病变可以用高频超声探头或腔内探头外套消毒保护膜检查。
1.阴阜(mons pubis)指位于耻骨联合前方的皮肤隆起。青春期该处皮肤开始生长阴毛,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分布。
2.大阴唇(labium majus)指两股内侧纵行隆起的皮肤皱襞,上连阴阜,向下止于会阴,前端为子宫圆韧带终点,后端在会阴体前融合。大阴唇含皮脂腺和汗腺,皮肤有色素沉着,上长阴毛,内侧面粉红色,类似黏膜。大阴唇皮下脂肪层内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该处受伤后易形成血肿,此处超声检查可用经阴道探头或高频探头放置皮肤表面。大阴唇遮盖小阴唇、阴道口和尿道口。
3.小阴唇(labium minus)指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皱襞,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其前端相互融合包绕阴蒂,形成阴蒂包皮和阴蒂系带,后端与大阴唇后端会合,形成阴唇系带。
4.阴蒂(clitoris)位于小阴唇顶端的联合处,分头、体、脚3部分,属于敏感组织,具有勃起功能。
5.阴道前庭(vaginal vestibule)指小阴唇之间的菱形区,其前方有阴蒂、尿道外口,后方有阴道口及阴唇系带,阴道口与阴蒂系带之间为舟状窝。阴道前庭内可见4个结构:①前庭球(vestibular bulb),位于前庭两侧,由具有勃起性的静脉丛构成。②前庭大腺(major vestibular gland),开口于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性兴奋时分泌黏液,腺管口闭塞可形成囊肿或脓肿。③尿道口(urethral orifice),后壁有一对尿道旁腺,常有细菌潜伏。④阴道口(vaginal orifice),阴道口周缘为处女膜(hymen),由一层薄的黏膜组成,其大小、形状、厚度因人而异,孔的形状多样,大多为单孔,也有间隔状和筛状孔,经血由此孔流出。处女膜初次性交或剧烈运动后撕裂,发生疼痛并出血。处女膜破裂后,黏膜呈许多小圆球状物,成为处女膜痕残迹。也有女性出生时就没有处女膜。
6.会阴(permeum)为阴道口和肛门之间的软组织,由皮肤、肌肉及筋膜组成,厚3~4cm,表层较宽厚,深部逐渐变窄呈楔形;肌肉层由会阴浅深横肌、球海绵体肌及肛门外括约肌等肌腱组成中心腱,称“会阴体”。会阴是骨盆底的一部分,起重要支持作用。分娩时,如保护不好,常造成裂伤,如不及时处理,日后易发生膀胱、直肠膨出和子宫脱垂。阴道前庭及会阴都是妇科超声检查良好的窗口。
(二)内生殖器(internal genitalia)
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卵巢,是妇科超声检查主要的器官(图1-2)。
1.阴道(vagina)位于真骨盆下部中央,呈上宽下窄的管道结构,前壁长7~9cm,与膀胱、尿道相邻,后壁长10~12cm,与直肠贴近,上端包绕宫颈部分称阴道穹,分前、后、左、右4个穹,其中后穹位置最深,与体腔最低位的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常在后穹进行穿刺或引流。阴道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阴道壁有很多横纹皱襞,具有很大伸展性。
阴道壁由黏膜、肌层和纤维组织膜构成。黏膜呈淡红色,由复层鱗状上皮覆盖,无腺体,它受性激素影响可有周期性变化;肌层由两层平滑肌纤维构成,外层纵行,内层环行;肌层外面有一层纤维组织膜,含较多弹性纤维及少量平滑肌纤维。阴道壁富含静脉丛,局部受损时易出血或形成血肿。
阴道的正常分泌物由黏膜毛细血管渗透出的少量渗出液与脱落上皮、宫颈黏液等混合而成,呈蛋白样或乳状,量不多,能湿润阴道。青春期后,由于卵巢性激素的刺激,使黏膜上皮内含有丰富的动物淀粉,经阴道杆菌分解作用后变成乳酸,以致阴道内分泌物呈弱酸性(pH为4.5),可防止致病菌在阴道内繁殖,即阴道的自净作用。
2.子宫(uterus)成人子宫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长7~8cm,宽4~5cm,厚2~3cm,重约50g,分子宫底、子宫体和子宫颈3部分。子宫底是指子宫上部,位于两侧输卵管子宫开口之间圆钝、隆突部分,两侧为子宫角,与输卵管相通。子宫下部为子宫颈,呈圆柱状,长2.5~3.5cm,最窄处为峡部,上部与宫体交界处为宫颈内口,称解剖学内口;下部由宫腔内膜转为宫颈黏膜处称组织学内口,非妊娠期峡部长约1cm,妊娠中期以后,峡部逐渐变长,变薄,临产时可达7~11cm。黏膜层有许多腺体能分泌碱性黏液,形成宫颈管内的黏液栓,将宫颈管与外界隔开。宫颈黏膜受性激素影响,也有周期性变化。宫颈下部1/3伸人阴道内部分称宫颈阴道部,下端为宫颈外口,开口于阴道内,呈圆形,巳产妇宫颈外口受分娩影响,形成横裂。宫底与宫颈之间为上宽下窄的子宫体部,由3层组织构成,外层为浆膜层(脏腹膜),与肌层紧贴,但在子宫前面近子宫峡部处,腹膜与子宫壁结合较疏松,向前反折以覆盖膀胱,并形成膀胱子宫陷凹,覆盖此处的腹膜称膀胱子宫反折腹膜,与前腹壁腹膜相连续。子宫后壁的浆膜层,在宫颈后方及阴道后壁折向直肠,形成直肠子宫陷凹,称道格拉斯窝,向上与后腹膜相连续。宫体中间为肌层,厚约0.8cm,由平滑肌和弹性纤维组成,肌束纵横交错如网状,分3层,外层肌束纵行,内层环行,中层多方交织,肌层内有血管。宫体内层为子宫内膜,是一层粉红色的黏膜组织,从青春期开始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其表面2/3发生周期性变化,称功能层,与肌层邻近的1/3内膜无周期性变化,称基底层。
宫体、宫底内的腔称子宫腔,呈尖端向下的扁三角形,宫腔容量约5ml。
3.输卵管(fellopmn tube)是一对弯曲的喇叭状肌性管道,位于阔韧带上缘,长8~14cm,直径0.5~1.2cm,内端与子宫底部相连,外端游离于腹腔,由内向外,依次为①间质部:又称子宫部,位于子宫壁内,开口于子宫腔,长约1cm,管腔最窄;②峡部:子宫壁外侧较细的一段,长2~3cm;③壶腹部:峡部外侧,粗而弯曲的部分,是卵子受精的部位,长5~8cm;④漏斗部:又称伞部,输卵管远离子宫的部分,膨大呈漏斗状,开口于腹腔,长1~1.5cm,在开口的游离缘有许多指状突起,有“拾卵”作用。
输卵管黏膜的上皮细胞有纤毛,通过纤毛摆动和输卵管平滑肌的收缩,使受精卵向子宫腔运行。
4.卵巢(ovary)卵巢是女性盆腔内一对扁圆形的生殖腺,上端接近输卵管腹腔口,由卵巢悬韧带悬系在盆腔,下端由卵巢固有的韧带连于子宫,前缘由卵巢系膜连于子宫阔韧带,后缘游离。
卵巢外面覆盖着表皮,表皮下是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的白膜,白膜内为卵巢实质,分皮质和髓质,皮质在髓质外,占实质的大部分,由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和结缔组织组成。卵巢在青春期前体积较小,表面光滑,性成熟期后,体积增大,并由于排卵留下的痕迹,表面出现凹凸不平。髓质位于卵巢的中央和近门部,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较多的血管和淋巴管,与皮质无明显界线,近卵巢门处有少量平滑肌和门细胞。成年女性卵巢4cmX3 cmX1cm大小,重5~6g。绝经后卵巢变小变硬,超声不易检查到。
(三)女性生殖器相关血管、淋巴
1.阴道的血管、淋巴阴道上部的血管由子宫动脉的阴道支分布,中部由膀胱下动脉的分支分布,下部由肛门动脉及直肠下支的分支分布。各支相互吻合。阴道两侧的静脉丛汇人子宫阴道静脉丛,经子宫静脉注人髂内静脉。
阴道上部的淋巴管及宫颈淋巴管与子宫动脉阴道支伴行。大部分沿子宫动脉干注人髂外及髂内淋巴结,一部分注人闭孔淋巴结;阴道中部前壁淋巴管多与阴道动脉伴行,一部分经膀胱淋巴结注人髂内淋巴结;阴道后壁中部的淋巴管,向后外方注人臀下或臀上淋巴结。阴道下部淋巴管与外阴部的淋巴管汇合注人腹股沟浅淋巴结。
2.子宫的血管、淋巴子宫的血管主要由子宫动脉供应。子宫动脉起始于髂内动脉前干,在腹膜后沿盆壁下行,然后向内穿行阔韧带基底部、子宫旁组织,距子宫颈2cm处,从前上方横越输尿管到达子宫外侧缘,于阴道上端宫颈部分分成上支、下支。上支又称子宫体支,较粗,分成子宫底支、输卵管支及卵巢支。下支较细,又称宫颈-阴道支,分布于宫颈阴道上部。子宫动脉的二级分支为弓状动脉(图1-3),放射状穿过肌层,再发出垂直支进人子宫内膜并弯曲呈螺旋状称螺旋动脉(图1-4)。
子宫底和子宫体上2/3部发出集合淋巴管,经阔韧带上部与输卵管及卵巢的淋巴管汇合,沿卵巢血管上行,在肾下端平面注人腰淋巴结。子宫体下1/3部淋巴管向外经阔韧带基底部注人髂血管淋巴结。子宫颈淋巴管可向3个方向行走:向外注人髂外淋巴结;向后外注人髂内、闭孔、髂总淋巴结;向后注人骶淋巴结。
二、女性生殖系统生理和声像图
(―)女性生理分期
女性自出生至绝经,大致可分成以下6个阶段。
1.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指出生后4周内的婴儿。由于在母体内受胎盘及母体卵巢分泌的女性激素影响,新生儿一般外阴较丰满;乳头及周围乳房稍隆凸,有的还有少许乳汁溢出。子宫宫颈总长度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