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研究区概况
河套灌区位于黄河上中游内蒙古自治区段北岸的冲积平原,是亚洲*大的一首制灌区和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由于地处干旱的西北高原,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加之长期引黄灌溉,地下水埋深浅,土壤次生盐渍化广泛分布。本章主要介绍河套灌区及典型研究区临河区的自然地理、地质概况、水文地质条件及土壤盐渍化现状。
1.1自然地理
1.1.1地理交通
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靠阴山,南临黄河,西至乌兰布和沙漠,东至包头市(图1-1)。东西长270km,南北宽40~75km,总面积约11900km2。重点研究区临河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中部,居河套平原腹地,坐落在黄河“几”字形弯曲上方,南与鄂尔多斯高原隔河相望,北靠阴山,东与乌拉特后旗交界。坐标为北纬40°33′16″~41°16′31″,东经107°06′13″~107°43′40″,行政区包括临河区、杭锦后旗和乌拉特后旗,总面积约2212km2。区内交通便利,有铁路京包线、包兰线由东向西贯穿全区,区内公路网发达,干线公路有国道主干线G6、G7、G110、G025,省道S312。
图1-1研究区交通位置图
1.1.2气候与水文
研究区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带,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春季干燥多风,昼夜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0~400mm,并有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规律。年蒸发量为2000~3500mm,为降水量的5~7倍,并沿上述方向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表1-1)。降水量在年内和年际变化较大。以2020年为例,该年出现的中大型降水次数及降水量明显高于2018年和2019年,区域年降水量较不稳定,降水量丰、枯水年相差4~6倍。年内降水量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灌区热量充足,全年日照3200~3250h,10℃以上活动积温2700~3200℃,无霜期120~160d。干燥度、气温、日照、无霜期等从东向西逐渐增高、增长,仅湿润系数降低,反映了区内由半干旱气候向干旱气候变化的特征。
表1-1河套灌区气象要素一览表
灌区内除黄河外,无其他天然河流。黄河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到托克托县喇嘛湾镇,流程为600km,横贯全区。在灌溉活动期间,黄河水通过各个排干进入灌区,*终汇至总干,并流向乌梁素海。重点研究区范围包含河套灌区二排干、三排干及部分总干地区,整体涵盖临河区周边临近黄河区域、二排干和三排干周边农耕区域,以及乌拉特后旗和总干渠周边的山前区域,具体水系和排干分布情况见图1-2。
图1-2河套灌区水系和排干分布图
1.1.3土壤类型与植被
河套灌区土壤可分为自然成土和灌淤土。自然成土主要由碳酸盐淋溶沉淀及有机质积累而成,在灌区占比较小。灌淤土主要来源于引黄灌溉活动,以及早年间黄河改道遗留的河道淤土,*终通过盐化、草甸等成土过程形成灌淤土。目前研究的土壤以灌淤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钠、钾离子含量过剩,在部分区域极易形成盐土。总体上,土壤以盐渍化浅色草甸土和盐土为主。
河套灌区作物种类多样,有向日葵、油葵、甜菜、小麦、胡麻、玉米、糜子、瓜果、蔬菜等,是内蒙古自治区*大的商品粮食基地和油料、甜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产区。临河区内的常见植物主要有向日葵、油葵、小麦、玉米、蔬菜,其中向日葵、油葵、小麦和玉米的种植面积较大。
1.2地质概况
1.2.1地形地貌
河套平原在地质构造上属于断陷盆地、湖相沉积,盆地基底东南高、西北低,更新世晚期由于黄河形成及其屡次改道,又在湖相沉积层上覆盖了黄河冲积层,进而形成现今的地形条件(刘秉旺等,2012)。
河套灌区整体地势平坦,西南高,东北低,自西南向北东微倾,局部有起伏,主要为小型丘岗和洼地。海拔1007~1050m,坡度0.125‰~0.2‰。研究区内主要包括两类平原地貌,分别为狼山山前冲积倾斜平原和黄河冲湖积平原。
灌区内山前冲积倾斜平原分布于狼山山前地带,位于区内西北部,地面高度在1030~1060m。该区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靠近山脉,主要为锥裙和扇裙带,坡度在1/500~1/100,由于受山泉水补给,且地下水径流速度较快,少有土壤盐渍化情况。东南部为扇前平原,土质逐渐变细,且地势平坦低洼,潜水埋深浅且径流速度缓慢,部分区域存在盐渍化问题。
研究区的主体为黄河冲湖积平原,地面高程在1018~1052m,占区内平原总面积的70%以上。冲湖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地势开阔,整体地面高程由南向北降低,西东方向上则西部略高于东部。该区域由于黄河改道,残留湖泊和湿地退缩,形成了大量微小凹陷地貌,极易形成土壤盐渍化。区内整体黄河冲湖积平原的*低处为二排干以西,地形低洼,地下水位较浅,土壤盐渍化情况严重。
1.2.2地层岩性
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其地表几乎全部被全新统沉积物覆盖,形成大面积的黄河冲积平原。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外,其他地层均有出露。太古宇、元古宇为一套变质岩系;下古生界为海相碳酸岩和碎屑岩沉积;上古生界为海陆交替相及陆相碎屑岩;中—新生代,河套地区大幅度沉降,形成了河套盆地及北缘一系列山间小盆地,发育一套巨厚的中—新生界陆相碎屑岩系。
工作区基底为前寒武纪花岗片麻岩,中生代下白垩统不整合于基底之上,古近系和新近系不整合于白垩系之上,第四系不整合于新近系之上,石油地震勘探和钻孔探测显示,第四系更新统主要为一套厚度巨大的河湖相沉积。河套盆地边缘由于山前断裂活动,第四系更新统湖相地层也零星出露于山前台地,一般地层下部为河湖相淤泥、粉砂,上部为冲洪积相砂砾石。
研究区是由黄河及其周围高山冲积、洪积所形成的第四系平原区,第四系是区内主要地质体。第四系地层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1.更新统
(1)中下更新统(Qp1-2):主要分布在狼山南麓,为厚层状砾岩、黄灰绿色含砾砂岩、粉砂岩、砾岩夹含砾砂岩、砂岩及粉砂岩透镜体、洪积砂砾石层、粉砂质泥层夹细砂层及砂砾岩。
(2)中下更新统冲洪积物(Qp1-2al+pl):主要分布在大青山南麓,为冲积、洪积砂砾石层,土黄色、土红色砾岩夹含砾砂岩、砂岩及粉砂岩透镜体。在磴口县,中更新统冲积层(Qp2al)分布在黄河左岸II级阶地上,岩性为砂砾石、中细砂和黏质砂土、砂质黏土,表层为黏质砂土,厚1~2m,有较明显的二元结构;砂砾石层和砂层,单层厚一般为0.5~5.0m,总厚度60余m。
2.中下更新统湖积层(Qp1-2l)
在临河区一带的深部有分布,由黄灰色粉砂夹粉砂质黏土组成,底部为浅棕红色泥砾状黏土及灰黄色粉细砂,厚度647m。上与上更新统呈不整合接触,下与新近系上新统呈不整合接触。
3.中更新统冲洪积层(Qp2alp)
在磴口县的纳林陶亥镇西II级阶地上,岩性如下:上部为砂质黏土、中细砂和砂砾石互层;中部为卵砾石、砾石夹黏质砂土;下部为中细砂、砂砾石夹黏质砂土;底部为卵砾石。砾石成分为石英岩、花岗岩、石英砂岩、灰岩等。分选差,磨圆呈次棱角状。砂的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见少量的暗色矿物,砂层结构松散,厚度大于56.8m。
4.中更新统冲湖积层(Qp2lal)
在磴口县为湖滨三角洲相沉积,大部分被风成砂覆盖,仅在黄河II级阶地的陡坎上和风蚀洼地内有零星出露。岩性为灰黄色、灰褐色砂砾石、中细砂与砂质黏土、黏质砂土交互沉积。厚度为171m。
5.上更新统冲积层(Qp3al)
分布在磴口县一带黄河I级阶地上,岩性为砂砾石、中细砂、砂质黏土、黏质砂土、砾石,成分为片麻岩、石英岩、花岗岩。表层为砂质黏土,厚1~2m,具明显的二元结构。厚度为40.7m。
6.全新统
在盆地内主要为河湖相和河流相沉积物,在盆地边缘则为冲洪积相沉积物(邓金宪等,2007)。主要的成因类型如下。
(1)全新统风成砂(Qheol-s):分布在黄河南岸库布齐沙漠和河套平原西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在盆地内部黄河故道沿岸地带有零星分布。岩性为淡黄色细砂,松散,分选差,呈新月形或垅岗形,为半移动沙丘,厚度0.5~15m。根据岩性分析,沙源为本地白垩系岩层风化之产物;托克托县一带分布于黄河以西,构成流动沙丘;临河区一带主要分布在杭锦后旗南、临河区东北,主要由石英、长石及黑色碎屑组成,为松散砂层;磴口县一带主要分布于黄河东岸、库布齐沙漠西部和乌兰布和沙漠,为淡黄色、黄褐色、砖红色中细砂,结构分散,分选良好。
(2)全新统冲积细砂、砂砾石层(Qhal):主要分布在黄河两岸,为冲积细砂、粉砂及砂砾石。
(3)全新统湖积层(Qhl):主要分布在乌梁素海一带及五原县北,为一套湖相沉积的灰色砂质黏土层,黏土中含碱、盐等物;和林格尔县一带仅出露4km2左右,由淤泥组成;磴口县北西一带面积约30km2,为灰色、灰黑色和灰褐色淤泥、砂质黏土及砂土,含有机质和盐量较高。
1.2.3主要构造
河套平原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台向斜的一部分,是一个形成于侏罗纪晚期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张永谦等,2013)。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阴山隆起、伊盟隆起及贺兰山、桌子山台褶带之间。划分为3隆4拗7个次级构造单元,自西向东为吉兰泰拗陷、磴口隆起、临河拗陷、乌拉山隆起、乌前拗陷、包头隆起、呼和拗陷,基底埋深3000~16300m,见图1-3。研究区所属构造单元为河套断陷带、鄂尔多斯周缘断裂系北部,在周缘断陷带中规模*大,且构造活动较为强烈。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纪变质岩,上覆下白垩统,缺少新生界古新统和始新统,但渐新统及其以上地层发育较为连续,并且沉积厚度较大,岩相和沉积厚度变化很大。
图1-3河套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