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形而上学论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05979
  • 作      者:
    [英]柯林武德
  • 译      者:
    段保良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2-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柯林武德(1889—1943),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牛津大学形而上学哲学韦恩弗利特讲席教授,其代表作有《形而上学论》《历史的观念》《自然的观念》《新利维坦》等。

译者简介:

段保良,政治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师,英国卡迪夫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西方政治思想史。


展开
精彩书摘

  这个问题似乎容易回答,因为预设是人们在心灵中做的事情,相对预设和绝对预设之间的区别是做这件事情的两种方式之间的区别,因此有人或许以为,一个人只需有普通的智慧和普通的真诚,就可以对他在进行哪一种预设的问题给出精确的答案。
  但事情没这么简单。首先,人们可能会欺骗自己和相互欺骗。如果人们的心灵中发生的某些东西经常遭到非难,就这些东西确实在其心灵中发生的人们而言,他们会费尽心机地说服自己和别人相信它们没有发生,这是显而易见的。在现代欧洲,绝对预设已不再时兴。聪明之举是否认它们的存在。即使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愚蠢的时尚,他们也很可能受到它的极大影响,以至每当关键时刻需要以坚定不移的决心断定某个预设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他们就变得优柔寡断;且很可能允许某种群体暗示来使他们做出决定,支持它是相对的。
  其次,他们自己的诚实正直,甚至加上智慧,对回答这个问题仍无济于事,因为这个问题不是靠内省就能解决的。内省只不过是能使我们的意识聚焦于某种我们已觉察的东西。但在我们的思考不那么遵从科学的时刻,当知识在我们看来呈现为我们所直接面对的单纯的领悟、直观的面目的时候,我们甚至不会觉察,无论我们对自己或别人陈述什么,都是在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中陈述;而且更不会察觉,这样一个问题基于预设。在这种思维中,绝对预设肯定在起作用;但它们是在暗中起作用,意识之光从来没有照在它们身上。只有通过分析,一个人才能够知道,他毕竟在做出绝对预设,或他在做出什么绝对预设。
  这种分析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假设“研究者”能找到一个人对之进行实验,此人在某种科学工作上受过良好训练,明智而真诚地献身于自己的工作,却不习惯于形而上学。我们让“研究者”探询他的“对象”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学会做出的各种预设,要求此人要么证明每一个预设,要么放弃它。如果“研究者”技巧娴熟,而且“对象”是恰当人选,那么只要问到的是相对预设,这些考察就会平静地甚至不乏兴趣地进行。但只要碰到一个绝对预设,这种要求就会遭到拒斥,甚至会伴随着某种怒气。
  这种拒斥表明,正在进行这项工作的“对象”已看到,要求他证明或放弃的预设是一个绝对预设;所表达的怒气表明,他感受到这个绝对预设对于他所献身的那种工作具有的重要性。这就是我在上一章中所说的“讳言自己的绝对预设”;读者会看到.这种讳言是智识健全与一种低层次的分析技巧相结合的表现。讳言这一点的人,就像他们所说的,“本能地”知道,绝对预设不需要证明。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我发现,当自然科学家表达对形而上学的仇视时,他们通常是在表达对他们的绝对预设遭到触碰的反感。我尊重这一点,并因此佩服他们,尽管我不认为回避这个问题的科学家会在科学世界中登峰造极。
  这是一种靠不住的方法,因为它所要求的“对象”的资质过于脆弱。一旦“对象”理解这是怎么回事,他就会不再讳言他的价值所依赖的东西,因为它有赖于反思能力方面的一种纯真。这种方法的宗师苏格拉底被指控“败坏年轻人”,这个指控或许符合某种正义,假如被译成“败坏”的那个词与用于女孩子时意思是“引诱”的那个词相同的话。唯一令人完全满意的方法是分析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些实验的熟悉才会让实验对象对研究者来说更有价值,而不是更没有价值。但这要求更大的决心,欺骗的诱惑也超出人们的想象。

展开
目录

作者序

第一部分 形而上学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第二章 没有纯粹存在的科学

第三章 没有本体论的形而上学

第四章 论预设

第五章 绝对预设的科学

第六章 形而上学:一门历史科学

第七章 形而上学改革

第二部分 反形而上学

第八章 反形而上学是什么

第九章 作为反形而上学的心理学

第十章 作为感受科学的心理学

第十一章 作为思想伪科学的心理学

第十二章 自我否定的伪科学

第十三章 非理性主义之宣传

第十四章 实证主义的形而上学

第十五章 实证主义者对柏拉图的一个错误解释

第十六章 实证主义形而上学的自杀

第十七章 孩童之子

第三部分 示例

A 上帝存在

第十八章 “上帝存在”的命题

第十九章 原始社会中的宗教和自然科学

第二十章 多神论科学和一神论科学

第二十一章 无论谁愿意

B 康德的形而上学

第二十二章 康德的问题和今天的问题

第二十三章 形而上学与批判哲学

第二十四章 作为先验分析论的形而上学

第二十五章 直观的公理

第二十六章 知觉的预测

第二十七章 经验的类比

第二十八章 经验思想的公设

C 论因果

第二十九章 “原因”一词的三种意义

第三十章 历史中的因果

第三十一章 实践自然科学中的因果

第三十二章 理论自然科学中的因果

第三十三章 康德哲学中的因果

第三十四章 结语

附录

形而上学研究的性质

形而上学在文明中的作用

逻辑论注释

索引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