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北街道东临古运河与塘汇街道相望;南与南湖区新嘉街道、新兴街道、城南街道相邻;西接新城街道;北连王江泾镇。境内有苏州塘、杭州塘、穆河溪、新塍塘、北郊河等河道,以及320国道、东升路、昌盛路、中环路、城北路等公路,水陆交通发达。随着全面改革开放的步伐,境内土地被征用开发,工业、商贸业迅速崛起,诸多经济、金融、文化、新闻等机构入驻,大型楼宇鳞次栉比,成为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核心区域。
嘉兴地方素有嘉北、嘉南之称,而无嘉东、嘉西之说。嘉南至凤桥与王店濮院一带,而嘉北范围则远至今之江苏平望、震泽一带。当然,这是历史上“嘉北”的地域概念。我们这里所说的“嘉北”则是1956~嘉北乡的境域,为嘉兴城西北之十余里方圆。
嘉北境域,秦时属由拳县,东汉三国以后属禾兴县、嘉兴县。自唐代在县政权以下设置乡村基层组织始,嘉北大部分归属于嘉兴县(秀水县)之永乐乡。永乐乡的南境达陡门一带,当年苏轼三过本觉寺,作了《本觉寺文长老方丈三首》诗,其第二首和第三首的诗题,分别是《夜至永乐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和《过永乐文长老已卒》。题中的“永乐”即指永乐乡。永乐乡的称谓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才消失,其域为双北、双中、双南、双桥四乡所取代。境域西北极小一部分归属复礼乡。复礼(又称伏礼、复里)乡,终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民国二十一年(1932)的嘉北境域为嘉兴县双中乡、双南乡。双中乡驻地顾家浜,下辖顾家浜、殷家浜、范家屯、金鱼桥、沈家桥等保;双南乡驻地小殷家桥,下辖殷家桥、范家浜、北义庄、陶家桥(原属嘉秀镇即城区)等保。民国三十六年(1947)至1949年这段时间,嘉北境域是双桥乡的一部分,归属于塘汇区,乡公所驻地在顾家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年11月至1950年5月),嘉北境内分别成立马河乡、双南乡,隶属嘉兴县塘汇区。马河乡辖殷秀村(原属学绣乡)、三塔村、百花村、陶家桥村、收藏村、复兴村;双南乡辖芳宇村、明盈村、永德村、万雁村,两乡共分设21个代表区。至于这些村名是1949年后新定还是旧有,恕无考证。
1956年,马河、双南两乡和双桥乡的五个代表区,合并组建嘉北乡。以“嘉北”命名乡级行政区划自此而始。那么,何以“嘉北”命名呢?是谁首先提出?皆无法知道。但是,早在此前的1951年,双南、马河、新南三乡的供销社合并时称为“嘉北供销社”,翌年归属塘汇供销社时称为“嘉北总站”,皆出现了“嘉北”字样。由此,命名“嘉北”的原因揣测有两个:一是地望的因素,在嘉兴城之北;二是有供销社等名称作为参照。故“嘉北供销社…‘嘉北总站”等称谓应该是“嘉北乡”命名的前奏。
1958年10月,在成立人民公社期间,嘉北并归双桥公社,原嘉北乡境域分设第一、第二两个耕作(管理)区。1961年4月从双桥公社析出,成立嘉北公社。
自嘉北乡(公社)组建以来,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下辖三塔、和殷、殷秀、百花、吴家桥、陶家桥、亭子桥、顾家浜、义庄、南陶浜、收藏、宇四浜、金鱼桥、沈家桥、新兴(木桥港)、水产(渔民)16个生产大队(村)的状况基本不变。1983年,还包括被撤销的嘉兴县农牧场,当时改名“东风大队”(有关农牧场,详见本书《嘉兴县农牧场》一文)。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陶家桥大队(村),有398户;最小的是义庄大队(村),仅195户。P3-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