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
“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万众一心,风雨同舟。”北伐革命的檄文誓词是那样的振奋人心,时隔90余年,那铿锵话语依然令吾辈振聋发聩。
我们依然记得那一段血与火的岁月,我们依然记得每一位有名或者无名的英雄,我们依然记得每一段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斗争故事。
前夜
就像没有哪一个人可以不经历沧桑而骤变,没有哪一次革命斗争不是历经长期的准备而开始的,渭华起义的爆发也是如此。当你走过咸林中学和私立赤水初等职业学校(今渭南赤水职业学校)的旧址时,你应该铭记那一段传奇而又激情的历史岁月,怀念那一个个流逝在岁月里的英雄前辈。
1918年,那时的王尚德27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面对黑暗落后的社会,民生凋敝的环境、军阀混争的中国,他想要寻求拯救中华民族的良策,于是便去了辛亥革命的源头——武汉。在武汉武昌中华大学求学的他,先后结识了恽代英、林育南等挚友,加入了他们创办的利群书社,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知识,这是从前他无法接触到的。不断的探索和学习带来的是不断的成长和进步,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结识了董必武等许多良师益友,并在董必武的指派下于1922年回到了家乡——陕西省渭南市,在这里开始了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
成林中学、私立赤水初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赤职”)是陕西渭南革命的发源地。1922年的陕西还未受到北洋政府的残酷荼毒,回到家乡的王尚德便同魏野畴一起在咸林中学和赤职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举办各种学习活动,阅览《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通过这些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和先进理念的传播。当马克思主义在这片土地渐渐生根的时候,王尚德见时机成熟,便同张浩如和刘建侯等人建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撒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他们以咸林中学和赤职为中心,先后在渭北中学和省立第三师范建立青年自进团,在成德中学建立青年文学社,在华县高塘谷堆小学建立青年同志会,把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和信仰传播到三秦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
1924年5月,一个充满生机、充满革命性的消息降临到了这片土地上。受团中央委派的武止戈同志来到赤水,组织成立了陕西地区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赤水特别支部。支部的成立使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有了依靠,使这片土地有了革命的根据地,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从这时开始,陕西地区党团组织的发展进人了一个新时期。
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不停地滚动,三秦大地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也不断向前推进。夜校、职业学校等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根据地对青年学生和贫苦农民的教育,让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团结反抗的意义,让他们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于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运动开始了。以渭南东张村为榜样,各地各村呼应,纷纷建立农民协会。他们惩治地主恶霸、开展“交农”运动,把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烧遍关中大地,烧尽所有的腐朽残渣。
1926年3月,那是一段悲惨的时月,反动军阀刘镇华纠集十万镇嵩军攻打西安,战斗长达八个月之久,西安城内炮火连天,满目疮痍。国民革命陷入低潮,反动势力的反扑迫使农民运动也趋于低迷。但革命不会停止,人民不会放弃,在八个月的艰苦抗争后,冯玉祥率其部驰援西安,最终一举击溃刘镇华,重新点燃了陕西革命的火焰,也激起更加高涨的农民运动的热情。
12月中旬,华县各地的农会代表齐聚一堂,召开了华县的第一次农代会,确立了农代会的章程和简章,农协有了自己的制度;传达了农代会的精神,农协有了自己的目标;开办了华县农讲所,农民有了学习先进知识理念的场所。在农代会的带领下,农民运动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轰轰烈烈的浪潮。
P2-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