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面向乡村振兴的社会公共资源新型网络化城乡共享机制研究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9472214
  • 作      者:
    李盛竹
  • 出 版 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盛竹,管理学博士,重庆邮电大学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2015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McMaster University)访问学者,重庆邮电大学欧美同学会秘书长,四川省科技厅、重庆市社科联项目评审专家,重庆市宏观经济研究院特聘专家,重庆高等教育学会电商专委会理事。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 部社科基金项目以及各类省部级项目30余项,完成政府、相关部委局和企事业单位委托咨询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重庆市发展研究三等奖1项。现从事ICT企业战略、数字经济及技术创新管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展开
精彩书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应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人才匮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农村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对此,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重大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协调城乡均衡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方面的振兴,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补齐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大短板。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优先任务和战略基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本目标是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制度保障是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1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图景与城乡一体化……………………… 1

二、城乡融合发展与社会公共资源共享……………………… 6

三、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成效与问题…………………… 12

四、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的时代挑战…………………… 18

  第二节 现有研究评述…………………………………………… 20

一、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 20

二、公共资源的演进与共享………………………………… 22

三、社会公共资源共享机制………………………………… 23

四、网络化时代的共享变革………………………………… 25

五、现有研究成果综合述评………………………………… 26

  第三节 研究路线及篇章结构…………………………………… 30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30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32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34

四、研究价值和意义………………………………………… 40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 42

  本章小结…………………………………………………………… 44

第二章 全球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机制镜鉴……………………… 46

  第一节 有代表性的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机制……………… 46

一、以市场为主导的美国模式……………………………… 46

二、“公平福利型” 的英国模式…………………………… 50

三、分散管理的德国模式…………………………………… 59

四、政府主导“造村运动” 的日本模式…………………… 64

五、“新村运动” 型的韩国模式…………………………… 71

  第二节 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经验与启示………………………… 75

一、国外经验总结…………………………………………… 75

二、对我国的启示…………………………………………… 78

  本章小结…………………………………………………………… 81

第三章 我国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的现实状况…………………… 83

  第一节 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的演进历程…………………… 83

一、1949—1978 年平均主义导向下的城乡分离…………… 83

二、1979—2002 年差异化导向的城乡竞争发展…………… 86

三、2003—2016 年均等化导向的城乡统筹发展…………… 89

四、2017 年至今的新时代城乡一体化共享发展…………… 92

  第二节 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的现实状况…………………… 95

一、共享效率的研究设计…………………………………… 95

二、共享效率测度…………………………………………… 102

第三节 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的现实问题…………………… 107

一、资源配置的城乡失衡…………………………………… 107

二、资源共享的条件制约…………………………………… 111

  本章小结…………………………………………………………… 112

第四章 社会公共资源网络化城乡共享的影响因素………………… 114

  第一节 影响因素勘察…………………………………………… 114

一、经济环境………………………………………………… 116

二、政府财政………………………………………………… 116

三、社会发展………………………………………………… 117

四、科技进步………………………………………………… 117

五、网络化环境……………………………………………… 118

  第二节 影响因素审视…………………………………………… 119

一、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 119

二、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120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123

  第三节 社会公共资源网络化城乡共享效率影响因素

仿真分析………………………………………………… 128

一、系统动力学概述………………………………………… 129

二、资源共享系统分析……………………………………… 129

三、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134

四、仿真结果及结论………………………………………… 140

  本章小结…………………………………………………………… 149

第五章 社会公共资源网络化城乡共享的耦合协调机制…………… 151

  第一节 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的协调机理分析……………… 151

一、问题背景………………………………………………… 151

二、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的条件………………………… 152

三、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的耦合协调机理……………… 154

四、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的耦合协调分析框架………… 156

  第二节 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的耦合协调模型……………… 158

一、耦合协调理论…………………………………………… 158

二、相关模型构建…………………………………………… 160

三、指标体系构建与意义…………………………………… 163

  第三节 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的耦合水平分析……………… 167

一、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城镇化与网络化综合

水平分析………………………………………………… 167

二、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两系统间耦合协调

水平分析………………………………………………… 173

三、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城镇化与网络化的耦合协调

水平分析………………………………………………… 181

  第四节 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协调发展的建议……………… 185

一、优化城乡发展布局, 保障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

协调发展………………………………………………… 185

二、完善数字社会建设, 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

的多样化………………………………………………… 188

三、深化城乡融合发展, 促进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

的均等化………………………………………………… 190

  本章小结…………………………………………………………… 192

第六章 公共资源新型网络化城乡共享的供给机制………………… 193

  第一节 社会公共资源新型网络化城乡共享的供给分析……… 193

一、社会公共资源新型网络化城乡共享的供给背景……… 193

二、社会公共资源新型网络化城乡共享的供给特征……… 196

三、社会公共资源新型网络化城乡共享的供给主体场域

分析……………………………………………………… 199

  第二节 社会公共资源城乡网络化共享中的主要参与者

分析……………………………………………………… 207

一、政府部门………………………………………………… 207

二、共享供给方……………………………………………… 209

三、共享需求方……………………………………………… 210

  第三节 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的博弈模型构建及结果

分析……………………………………………………… 211

一、三方随机演化博弈模型………………………………… 211

二、均衡解的存在性与稳定性分析………………………… 217

三、系统模拟分析…………………………………………… 219

四、结论与启示……………………………………………… 226

  第四节 社会公共资源城乡网络化共享的供给机制…………… 228

一、深化信息惠民服务统筹………………………………… 228

二、强化城乡科技创新供给………………………………… 231

三、推进城乡信息融合发展………………………………… 232

四、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234

五、统筹推动城乡网络化融合发展………………………… 236

  本章总结…………………………………………………………… 237

第七章 社会公共资源网络化城乡共享的实施路径………………… 238

  第一节 社会公共资源网络化城乡共享路径图………………… 238

  第二节 社会公共资源网络化城乡共享演化发展路径………… 241

一、初期启动阶段…………………………………………… 241

二、中期促进阶段…………………………………………… 244

三、长期优化阶段…………………………………………… 246

  第三节 社会公共资源网络化城乡共享政策执行路径………… 247

一、社会公共资源网络化城乡共享对策路径……………… 247

二、社会公共资源网络化城乡共享实践路径……………… 251

  本章总结…………………………………………………………… 260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261

  第一节 研究结论………………………………………………… 261

  第二节 政策建议………………………………………………… 267

一、取其精华, 善于学习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有益举措…… 267

二、坚持不懈, 持续优化公共资源城乡共享内外环境…… 271

三、乘势而上, 重点改善影响共享效率的关键因素……… 275

四、齐头并进, 统筹推进网络化城乡共享的协调发展…… 278

五、与时俱进, 加速培育网络化城乡共享的供给动力…… 282

六、孜孜以求, 不断踏寻网络化城乡共享的推进道路…… 285

参考文献………………………………………………………………… 29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