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中公版·2024考研政治·基础1000题》在编写过程中融入了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理论研究成果,是中公教育研究生考试研究院集体智慧的结晶。本书主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全面性。本书全面梳理了《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中的所有命题点,在此基础上,命制了1 000余道基础练习题,实现了对考研政治五门科目重要考点的全方位覆盖。同时,本书采用“考点+习题”的形式,每一章的每一节均将考点逐条罗列,习题紧跟考点,实现了考纲知识点的“题目式”呈现。您在使用本书进行练习时,一方面能够对考研政治五门科目的重要考点进行全面的复习,扫清知识盲区;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不同考点的配题数量和题型变化,直观地了解重难点知识模块,掌握考研政治的命题规律。
其次,基础性。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点,涵盖了重要概念、重要理论以及重大事件等基础性考点,并从紧跟真题命题思路的角度出发,命制了相当数量的理解型题目。您使用本书进行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夯实理论基础,而且能够锻炼应试能力。
后,新颖性。本书广泛采用新政策新文件、科创领域新成果、社会领域新动态作为命题素材,紧扣时政动态,紧跟社会热点,紧密联系实际。您可以通过丰富的素材案例,实现对基础知识点的多角度理解,从而进一步提升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我们衷心希望您手中的这本考研政治图书能够帮助您更有效地复习,祝您成功上岸!
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导论
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考点1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
2.(多选题)面对时代提出的“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课题,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无能为力。时代课题吸引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工人运动召唤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胸怀伟大理想的年轻思想家以自觉的历史担当,迎接时代的挑战,成为新理论的创立者。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的正确说法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B.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
C.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
D.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3.(多选题)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其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其中,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有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
考点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4.(单选题)列宁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提出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
B.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C.“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考点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5.(单选题)毛泽东一生反复阅读马列著作,从中获取智慧和力量。周恩来在长征途中一直将《共产dang宣言》当作贴身伙伴。朱德80岁时还坚持研读dang中央规定学习的32本马列著作。邓小平88岁时仍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开国元勋们无论身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哪个阶段,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
A.真理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B.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C.阶级性、进步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D.创造性、进步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6.(多选题)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的正确认识是
A.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B.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其人民至上的立场上
C.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以与时俱进为深刻基础
D.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8.(多选题)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
A.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
B.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C.彻底的批判精神
D.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
10.(单选题)马克思这位“千年思想家”的出场,为人间带来真理的火种,照亮了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共产dang人的“真经”,具有击穿人心、超越时空的恒久力量。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科学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革命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考点5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1.(多选题)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世界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时代。马克思主义是
A.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现成方案
B.我们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C.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D.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考点6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单选题)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考点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2.(单选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划分二者的标准是
A.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C.世界是否是联系和发展的 D.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3.(多选题)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一观点明显不同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因为它
A.否认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B.把人的意识夸大为独立存在的实体
C.将物质与意识看作世界构成的两个本原
D.将人的意识作为物质存在与否的依据
4.(单选题)休谟说:“除了对知觉而外,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观念。”他认为,“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否是人们的经验不能解决的”。这一观点
A.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坚持了唯物主义
B.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属于不可知论
C.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属于可知论
D.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5.(单选题)西方社会有一句名言:“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从哲学角度看,这句名言体现了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实事求是的精神
C.矛盾的客观性 D.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考点8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6.(多选题)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A.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B.对物质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上
C.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
D.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
7.(单选题)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
A.各种物的总和
B.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产物
C.自然界中一切能被人所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8.(单选题)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下列关于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性
C.物质是人能通过感觉感知的有形事物
D.人类社会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不具有物质性
考点9物质的根本属性和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9.(单选题)物质的存在方式是
A.客观实在 B.运动
C.时空 D.实践
10.(单选题)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
A.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C.物质运动的变动性 D.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
11.(单选题)“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等诗句反映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依赖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静止是运动的普遍状态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导论2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5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22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4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48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61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69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73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75
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76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77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79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85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88
第五章邓小平理论90
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95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97
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99
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105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10
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30
第十二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140
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44
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147
第三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49
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150
第二章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55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59
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165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74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79
第七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188
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4
第九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201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5
第四部分思想道德与法治207
绪论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208
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210
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215
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220
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226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229
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238
第五部分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51
第一章形势与政策252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