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副院长、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宫玉振新作,宁高宁、宋志平、田涛、刘东华、樊登等联袂推荐。 直击管理者的痛点与难点,说清变革时代的真实现状,从战争案例与历史事件中提炼能够驾驭不确定的底层管理架构。 破除读者内心的焦虑、迷茫与随波逐流等不良情绪,用诸多名臣良将的故事讲解逆境突围,找回个人定力。 融合作者多年商学院教学经验及管理者学员切实需求,说透变革时代管理的基本逻辑。帮助读者跳出一时一地,用兴衰律战胜历史周期。
动荡时代的来临 在过去的几年里,人类社会经历了太多的动荡:疫情的冲击,战争的影响,技术的变革,政策的调整,以及大国关系的紧张,民粹主义的兴起,国际格局的重组,传统秩序的崩溃等等。 我们正好处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的那一波全球化的深度调整期。我们所面临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动荡与不确定,已经成为这个大变局时代最突出的特征。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所处的战略环境就像爬山。山就在那个地方,是相对静止的、稳定的、可预期的。我们只要确立好方向,规划好路线,接下来就是如何好好执行了。途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挑战,但整体的计划是不需要有大的变化的。 今天这个动荡时代,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却变成了冲浪。浪的特点是动态的、不确定的,一波又一波,整个环境都是动荡而不确定的。 这种动荡和不确定,已经给企业管理者的心理与行为造成了多方面的冲击。 一是焦虑迷茫。人性天然是希望自己的行为和周边的环境是有序、可控、可预期的。动荡与不确定性会使我们陷入焦虑烦躁,迷茫沮丧,会有一种失控的感觉,会让我们陷入情绪化的反应。 二是急功近利。环境是不确定的,未来是不确定的,人们就不愿意对未来进行长远的投入,人们只能抓住眼前可以抓住的东西,因此就会短视,甚至会陷入机会主义和短期行为。 三是随波逐流。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人会有一种强烈的无力感,会放弃主动把握和改变命运的努力,听凭环境的裹挟,随波逐流。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今天所处的大变局时代,其本质就是动荡而不确定的,想回到过去那个相对确定的环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已经不可能。 重归管理的底层逻辑 在大变局的动荡而不确定环境中,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但不管我们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越是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我们就越应该从长的历史时段、从管理的底层逻辑出发,去把握管理中决定组织命运的那些最基本的东西。 人类的历史从来就是一治一乱的交替,周期性的动荡从来是历史的基本特征。当我们把管理这一现象放到数千年的大历史中,当我们把视线从商业世界放宽到军队、政治、国家,我们就会发现,即使在再动荡的时代,也会有卓越的组织、长远的战略、优秀的领导,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成就的伟大功业。 晚清是一个极度动荡时代,但湘军这批人为什么能够成事?两位湘军将帅说的话,我非常喜欢。 一句是胡林翼说的:“世自乱而我心自治,斯为正道。”越是在动荡与混乱的时代,我们越应该找到自己内心确定的东西。 一句是罗泽南说的:“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在极其混乱的环境中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这才是真正有用的学问。 人是有能动性的。外在的环境固然是我们无法左右的,但即使是在最动荡的时代,好的领导和组织,也可以我命由我不由天。 胡林翼也好,罗泽南也好,当然也包括曾国藩,就是一批手无寸铁的书生,但是却在乱世之中,依然不为环境的动荡与压力而动摇。 一群人相激相劘,凭着“舍身卫道”的精神,以“打脱牙和血吞”的倔强,以“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的信念,以“而困而知、而勉而行”的意志,以“尚朴实、耐劳苦”的文化,以“不贪功之速成,但求事之稳适”的战略定力,以“结硬寨、打呆仗”的作战原则,以“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的管理风格,投身于挽狂澜于既倒的事业之中。 他们最终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和意志力,勘破得失、勘破利害、勘破生死,名利不足辱其身,生死不足动其性,关键之地能站得住脚,途穷之日能定得住心,一步步扭转了整个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