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宋代文人審美的綜合研究
上 編 枯物與水墨花鳥的藝術世界
第一章 影:枯物的異面提取
第一節 獨特的審美語彙:“影”
一、影之氛圍美:水月的亦真亦幻
二、影之動態美:光影變奏的韻律
三、影之想象美:以“龍蛇之喻”為中心
四、影之典型美:作為賞枯方式的“疏影”
第二節 疏影的實現方式:“一枝”
一、與“千樹”相對的“一枝”式審美
二、“竹外一枝斜”的繪畫美
三、賞折枝及“一枝影”
第三節 室内賞影:瓶花與窗影
一、文人瓶花的清雅意趣
二、月窗花影的詩心畫意
第二章 影如畫與畫如影:枯物與水墨花鳥
第一節 從“如畫”到“如水墨畫”
一、“有影皆成晝”
二、“寫影真咸水墨圖”
第二節 “影如畫”的視覺比喻
一、枯物之影與花鳥晝科
二、“一枝”審美與折枝構圖
三、梅影横窗的水墨效果
第三節 影對水墨花鳥畫的影響
一、摹影:影封水墨畫的靈感激發
二、重重影:影與墨色深淺的呼應
三、幻影:影封思維方式的啟迪
第四節 “畫如影”的水墨畫題詠新範式
第三章 幻出“枯木竹石”:“寫影”花鳥晝的精神特徵
第一節 “枯木竹石”的自然元素與藝術世界
一、自然之关與欣賞之道
二、比德傳統與藝術超越
第二節 印象派的文人畫:枯木竹石
一、文人晝的典型题材
二、盛衰之道
第三節 賞枯與枯物表現的根本
一、赏“枯”的反花卉審美
二、“外枯而中膏”的文人趣味
三、枯境:精神性的“枯”世界
第四章 蘇軾個案與“合畫”角度
第一節 蘇軾的出場與在場
一、文同枯木及其他藝術傳統
二、蘇軾“枯木竹石”的形與意
三、蘇門的木石之繪與藝術之思
四、畫家蘇軾的接受與木石傳承
第二節 組合物象的象徵性與合畫的交際性
一、合晝物象對創作主體的象徵意義
二、“畫可以群”:合畫的交際性
下 編 枯景與水墨山水的藝術世界
第五章 “如畫”的枯景
第一節 “如畫”與“畫”
一、“如晝”的品鑒標準與詩歌表現
二、晝史中的水墨與丹青
第二節 丹青:“如畫”的書寫傳統
一、唐詩寫“江山如丹青”
二、宋人之丹青、著色與罨晝
第三節 水墨:宋人“如畫”的别樣體驗
一、枯景之賞:“天開水墨圖”
二、瀟湘、江南與水墨秋
第四節 水墨對丹青:宋詩中“如畫”的多樣性
一、“水墨一丹青”的新句式
二、風景品格與詩畫意義
第六章 如何“如畫”:枯景與水墨山水
第一節 從“如屏”到“如水墨屏”
一、宋時屏風與屏間水墨晝
二、天咸水墨屏: 自然“如水墨屏”的書寫
第二節 “以畫觀景”的筆墨法比附
一、濃墨與潑墨
二、淡墨、水墨、破墨
三、紙、筆法等晝學比喻
第三節 以真為畫:實景似名家之畫
一、李成清曠:寒林、驟雨
二、范寬雄奇:寒峰、丹楓
三、郭熙等其他名家
第七章 山水漸隱:枯景山水畫的文人特徵
第一節 “如畫”枯景的水墨表現
一、對枯境的表現“水墨勝丹青”
二、晝之雅俗不以丹青、水墨為别
第二節 枯景山水畫的留白手法與“非畫”追求
一、“溪山晝不如”的感受及詩學套語
二、作為構圖、趣味與意境的晝中空白
第三節 “荒寒”的詩境、畫境與藝境
一、荒寒山水的審美化與詩意呈現
二、兩宋枯景山水晝中的荒寒之境
三、宋代文人對荒寒晝境的多面形塑
四、荒寒藝境的內涵與影響
第八章 王維個案與“小景”角度
第一節 宋人接受視野中的王維水墨與文人畫
一、真晝師:宋詩中的王維形象
二、王維與水墨聯繫的關鍵:蘇、黄之論
三、宋人封王維晝史形象的動態塑造
四、《輞川圖》的符號化
第二節 小景:文人山水與南方風格的關鍵詞
一、四時風格與惠崇印象
二、小景:文人化的山水圖
三、小景與南方山水風格
餘 論 詩情畫意的“材料”:自然的人文化
参考書目
後 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