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杂论
一 执笔有法否?
近来提倡书法之风大行。各地对于书法的争鸣,洋洋盈耳。其中最迫切的问题有如下的几件:一、精良的文房四宝如何才能更普遍供应?二、旧拓碑帖既日少,如何发行更多复制的珂罗版或石印的本子?三、初学选择路径,如何得到更多的良师?四、执笔方法人各异辞,究以何者为最正确?
就中尤以第四问题最为初学所渴望解决。兹就个人思考所及做一分析。我以为若想问哪个方法是最正确的执笔方法,还不如更进一步,彻底打穿后壁,先问:“写字执笔究竟有无定法?”这样方可回答“正确”与否的问题。个人所以如此说,并非故作高论,更非转移论点,而是针对古今来纷纠庞杂的“执笔论”做一平情的衡量,认为这样下手有其必要。而在先谈执笔有无定法之前,更想说两个故事。
我的一位朋友是今世著名画家,他与我谈到中国历代画竹的方法。“画竹”在一般行家都称为“写竹”。其意若日写竹如写字,一笔笔写去,不许描头画脚。尤其竹叶,须一笔扫去。这本是正确方法,应该遵守的。但他又说,如若以此方法严格去检查历代画竹名家的作品,则时时发现他们并不一定如此。这岂非白相矛盾?我看到他自己画竹叶有时硬是倒回来再描一笔。他笑道:“总之,要把竹子画好了才算!”此是一故事。(图1)
相传有个高年和尚向众说法:“老僧五十年前,看见山是山,水是水。中间有个入处,看见山也不是山,水也不是水了。后来,看见山又是山,水又是水。”此又一故事。
我们试再抛下这两个故事,而去推究人类知识,和一切方法究从何而来。
毫无问题人类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来的。从实践中,有认识,才想出方法。以此方法,回过头来,再去引导我们的实践,因而又想出更好的方法。如此人类的知识便逐渐提高了。换言之,不经实践,认识且无,何来方法?以言写字,并不例外。所以简言之,写字如有方法,那就是“写”。此外无法。
不过,在“写”之中(即是在实践中)必然经过许多困难,因而悟出乖巧,这便是法。又因各人在写字中,所逢困难不同,其所悟出的乖巧,也必互异。便于甲者未必便于乙,但乙却不能说甲不“正确”,正如甲也无权说乙不“正确”一般。不过总而言之,必须能把字写好了的,方是正确方法,则无疑义。
这样看来,说执笔无定法未为不可。但任何执笔法,只要将字写好,即为好方法、正确的方法,如是,回过头来,第一故事的涵义,已不待言而自通。
至于从写字的实践而悟出方法,其过程可以第二故事说明之。一、在实践之前,以及实践之初,对于写字还无认识,至多只是极模糊的一些感性认识,正如俗语所言“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味道”,看到什么都是一样。此即老个初步的方法来,或者从别人学来一些方法。不过由于此方法,还未十分成熟或不能普遍应用,因之困惑不定,此即“山也不是山,水也不是水”的阶段。同时“入处”却是“有”了。“入处”者,即“方法”是也。及至最后则从多次的实践中,了解了一切客观情况,得到普遍的正确方法。此时大为快乐,即是“山又是山,水又是水”的阶段。此时的“山水”绝非第一阶段的“山水”了,虽然还是那个山,那条水,但已确知其为“昆仑山”或“太行山”,石山还是土堆,因之对石山可以开采来作三合土的原料,对土堆则可种农作物了;对水也可以利用来运输、发电或灌溉了。
P1-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