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半导体先进封装技术 Unimicron公司CEO、IEEE会士40多年研发和制造经验的结晶 解决
0.00     定价 ¥ 18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11730941
  • 作      者:
    [美]刘汉诚(John H.Lau)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1.作者刘汉诚博士是Unimicron公司CEO、IEEE/ASME/IMAPS会士,在半导体封装领域拥有40多年的研发和制造经验。
2.内容源自工程实践,涵盖各种先进封装技术,是解决先进封装问题的实用指南。
3.采用彩色印刷,包含550多张彩色图片,图片清晰、精美,易于阅读理解。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汉诚(John H.Lau)博士,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会士及国际微电子与封装学会(IMAPS)会士。他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惠普实验室/安捷伦公司担任资深科学家超过25年。他获得了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理论和应用力学博士学位;在半导体封装领域拥有40多年的研发和制造经验,研究领域为芯片异构集成、SiP、TSV、扇出型/扇入型晶圆级/板级封装、MEMS、mini/ micro LED、3D IC集成、SMT和焊接力学等;发表500多篇论文,发明30多项专利,举办 300多场讲座,撰写20多部教科书;获得ASME、IEEE、SME等学会颁发的多项荣誉。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先进封装1
1.1 引言1
1.2 半导体的应用1
1.3 系统技术的驱动力1
1.3.1 AI 1
1.3.2 5G 2
1.4 先进封装概述3
1.4.1 先进封装种类3
1.4.2 先进封装层级3
1.5 2D扇出型(先上晶)IC集成5
1.6 2D倒装芯片IC集成5
1.7 PoP、SiP和异质集成6
1.8 2D扇出型(后上晶)IC集成8
1.9 2.1D倒装芯片IC集成8
1.10 含互连桥的2.1D倒装芯片IC集成9
1.11 含互连桥的2.1D扇出型IC集成9
1.12 2.3D扇出型(先上晶)IC集成10
1.13 2.3D倒装芯片IC集成10
1.14 2.3D扇出型(后上晶)IC集成11
1.15 2.5D(C4凸点)IC集成12
1.16 2.5D(C2凸点)IC集成12
1.17 微凸点3D IC集成13
1.18 微凸点芯粒3D IC集成14
1.19 无凸点3D IC集成14
1.20 无凸点芯粒3D IC集成15
1.21 总结和建议15
参考文献16
第2章 系统级封装22
2.1 引言22
2.2 片上系统22
2.3 SiP概述23
2.4 SiP的使用目的23
2.5 SiP的实际应用23
2.6 SiP举例24
2.7 SMT25
2.7.1 PCB26
2.7.2 SMD28
2.7.3 焊膏29
2.7.4 模板印刷焊膏和自动光学检测30
2.7.5 SMD的拾取和放置32
2.7.6 对PCB上的SMD的AOI33
2.7.7 SMT焊料回流33
2.7.8 缺陷的AOI和X射线检测34
2.7.9 返修35
2.7.10 总结和建议36
2.8 倒装芯片技术36
2.8.1 基于模板印刷的晶圆凸点成型技术37
2.8.2 C4晶圆凸点成型技术38
2.8.3 C2晶圆凸点成型技术40
2.8.4 倒装芯片组装——C4/C2凸点批量回流(CUF)40
2.8.5 底部填充提升可靠性42
2.8.6 倒装芯片组装——C4/C2凸点的小压力热压键合(CUF)44
2.8.7 倒装芯片组装——C2凸点的大压力热压键合(NCP)45
2.8.8 倒装芯片组装——C2凸点的大压力热压键合(NCF)45
2.8.9 一种先进的倒装芯片组装——C2凸点液相接触热压键合47
2.8.10 总结和建议53
参考文献54
第3章 扇入型晶圆级/板级芯片尺寸封装63
3.1 引言63
3.2 扇入型晶圆级芯片尺寸封装(WLCSP)65
3.2.1 封装结构65
3.2.2 WLCSP的关键工艺步骤67
3.2.3 WLCSP在PCB上的组装68
3.2.4 WLCSP在PCB上组装的热仿真68
3.2.5 总结和建议74
3.3 扇入型板级芯片尺寸封装(PLCSP)75
3.3.1 测试芯片75
3.3.2 测试封装体76
3.3.3 PLCSP工艺流程77
3.3.4 PLCSP的PCB组装83
3.3.5 PLCSP PCB组装的跌落试验84
3.3.6 PLCSP PCB组装的热循环试验86
3.3.7 PLCSP PCB组装的热循环仿真92
3.3.8 总结和建议95
3.4 6面模塑晶圆级芯片尺寸封装96
3.4.1 星科金朋的eWLCSP97
3.4.2 联合科技的WLCSP97
3.4.3 矽品科技的mWLCSP97
3.4.4 华天科技的WLCSP99
3.4.5 矽品科技和联发科的mWLCSP99
3.4.6 总结和建议102
3.5 6面模塑板级芯片尺寸封装102
3.5.1 6面模塑PLCSP的结构102
3.5.2 晶圆正面切割和EMC模塑104
3.5.3 背面减薄和晶圆背面模塑104
3.5.4 等离子体刻蚀和划片106
3.5.5 测试的PCB106
3.5.6 6面模塑PLCSP在PCB上的SMT组装106
3.5.7 6面模塑PLCSP的热循环试验108
3.5.8 6面模塑PLCSP的PCB组装热循环仿真111
3.5.9 总结和建议115
参考文献115
第4章 扇出型晶圆级/板级封装124
4.1 引言124
4.2 扇出型(先上晶且面朝下)晶圆级封装(FOWLP)125
4.2.1 测试芯片125
4.2.2 测试封装体126
4.2.3 传统的先上晶(面朝下)晶圆级工艺127
4.2.4 异质集成封装的新工艺128
4.2.5 干膜EMC层压128
4.2.6 临时键合另一块玻璃支撑片128
4.2.7 再布线层130
4.2.8 焊球植球131
4.2.9 最终解键合131
4.2.10 PCB组装134
4.2.11 异质集成的可靠性(跌落试验)135
4.2.12 总结和建议137
4.3 扇出型(先上晶且面朝下)板级封装(FOPLP)137
4.3.1 测试封装体的异质集成138
4.3.2 一种新的Uni-SIP工艺140
4.3.3 ECM面板的干膜层压140
4.3.4 Uni-SIP结构的层压141
4.3.5 新ABF的层压、激光钻孔、去胶渣141
4.3.6 激光直写图形和PCB镀铜144
4.3.7 总结和建议145
4.4 扇出型(先上晶且面朝上)晶圆级封装146
4.4.1 测试芯片146
4.4.2 工艺流程146
4.5 扇出型(先上晶且面朝上)板级封装148
4.5.1 封装结构148
4.5.2 工艺流程148
4.6 扇出型(后上晶或先RDL)晶圆级封装150
4.6.1 IME的先RDL FOWLP151
4.6.2 测试结构151
4.6.3 先RDL关键工艺步骤152
4.6.4 先RDL FOWLP的PCB组装154
4.7 扇出型(后上晶或先RDL)板级封装154
4.7.1 测试芯片154
4.7.2 测试封装体154
4.7.3 异质集成用先RDL板级封装157
4.7.4 RDL基板的制作157
4.7.5 晶圆凸点成型160
4.7.6 芯片-基板键合160
4.7.7 底部填充和EMC模塑162
4.7.8 面板/条带转移163
4.7.9 阻焊层开窗和表面处理163
4.7.10 植球、解键合和条带切割163
4.7.11 先RDL板级封装的PCB组装165
4.7.12 跌落试验结果和失效分析165
4.7.13 热循环试验结果和失效分析169
4.7.14 热循环仿真174
4.7.15 总结和建议175
4.8 Mini-LED RGB显示器的扇出型板级封装176
4.8.1 测试mini-LED177
4.8.2 测试mini-LED RGB显示器的SMD封装178
4.8.3 RDL和mini-LED RGB SMD制造179
4.8.4 PCB组装182
4.8.5 跌落试验185
4.8.6 热循环仿真185
4.8.7 总结和建议191
参考文献191
第5章 2D、2.1D和2.3D IC集成200
5.1 引言200
5.2 2D IC集成——引线键合200
5.3 2D IC集成——倒装芯片201
5.4 2D IC集成——引线键合和倒装芯片201
5.5 RDL202
5.5.1 有机RDL202
5.5.2 无机RDL202
5.5.3 混合RDL202
5.6 2D IC集成——扇出型(先上晶)203
5.6.1 HTC的Desire 606W203
5.6.2 4颗芯片异质集成203
5.7 2D IC集成——扇出型(后上晶)205
5.7.1 IME的后上晶扇出型封装205
5.7.2 Amkor的SWIFT206
5.7.3 Amkor的SLIM207
5.7.4 矽品科技的混合RDL扇出208
5.7.5 欣兴电子的扇出型后上晶工艺209
5.8 2.1D IC集成210
5.8.1 Shinko的i-THOP210
5.8.2 日立的2.1D有机转接板212
5.8.3 日月光的2.1D有机转接板212
5.8.4 矽品科技的2.1D有机转接板213
5.8.5 长电科技的uFOS215
5.8.6 英特尔的EMIB216
5.8.7 应用材料的互连桥217
5.8.8 台积电的LSI217
5.9 2.3D IC集成217
5.10 采用SAP/PCB法的2.3D IC集成218
5.10.1 Shinko的无芯板有机转接板218
5.10.2 思科的有机转接板219
5.11 采用扇出型(先上晶)技术的2.3D IC集成220
5.11.1 星科金朋的2.3D eWLB220
5.11.2 联发科的扇出型(先上晶)技术222
5.11.3 日月光的FOCoS(先上晶)223
5.11.4 台积电的InFO_oS和InFO_MS224
5.12 采用扇出型(后上晶)技术的2.3D IC集成225
5.12.1 矽品科技的NTI225
5.12.2 三星的无硅RDL转接板225
5.12.3 日月光的FOCoS(后上晶)228
5.12.4 台积电的多层RDL转接板229
5.12.5 Shinko的2.3D有机转接板229
5.12.6 欣兴电子的2.3D RDL转接板232
5.13 总结和建议247
参考文献247
第6章 2.5D IC集成251
6.1 引言251
6.2 Leti的SoW技术(2.5D IC集成技术的起源)251
6.3 IME的2.5D IC集成技术252
6.3.1 2.5D IC集成的三维非线性局部及全局分析252
6.3.2 用于电气和流体互连的2.5D IC集成技术254
6.3.3 双面堆叠无源TSV转接板256
6.3.4 作为应力(可靠性)缓冲的TSV转接板257
6.4 中国香港科技大学双面集成芯片的TSV转接板技术258
6.5 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2.5D IC集成259
6.5.1 双面集成芯片TSV转接板的热管理259
6.5.2 应用于LED含嵌入式流体微通道的TSV转接板260
6.5.3 集成有片上系统和存储立方的TSV转接板262
6.5.4 半嵌入式TSV转接板263
6.5.5 双面粘接芯片的TSV转接板264
6.5.6 双面集成芯片的TSV转接板266
6.5.7 TSH转接板268
6.6 台积电的CoWoS技术270
6.7 赛灵思/台积电的2.5D IC集成270
6.8 Altera/台积电的2.5D IC集成273
6.9 AMD/联电的2.5D IC集成273
6.10 英伟达/台积电的2.5D IC集成274
6.11 台积电CoWoS路线图275
6.12 2.5D IC集成的近期进展276
6.12.1 台积电的集成有深槽电容CoWoS276
6.12.2 IME 2.5D IC集成的非破坏性失效定位方法277
6.12.3 Fraunhofer的光电转接板277
6.12.4 Dai Nippon/AGC的玻璃转接板278
6.12.5 富士通的多层玻璃转接板280
6.13 总结和建议280
参考文献281
第7章 3D IC集成和3D IC封装287
7.1 引言287
7.2 3D IC封装287
7.2.1 3D IC封装——引线键合式存储芯片堆叠287
7.2.2 3D IC封装——面对面键合后引线键合到基板291
7.2.3 3D IC封装——背对背键合后引线键合到基板292
7.2.4 3D IC封装——面对面键合后通过凸点/焊球到基板上293
7.2.5 3D IC封装——面对背296
7.2.6 3D IC封装——SiP中的埋入式芯片(面对面)296
7.2.7 3D IC封装——采用倒装芯片技术的PoP298
7.2.8 3D IC封装——采用扇出技术的PoP300
7.2.9 总结和建议303
7.3 3D IC集成303
7.3.1 3D IC集成——HBM标准303
7.3.2 3D IC集成——HBM组装305
7.3.3 3D IC集成——采用TSV的芯片堆叠307
7.3.4 3D IC集成——采用TSV的无凸点混合键合芯片堆叠311
7.3.5 3D IC集成——无TSV的无凸点混合键合芯片堆叠313
7.3.6 总结和建议313
参考文献314
第8章 混合键合319
8.1 引言319
8.2 Cu-Cu TCB319
8.2.1 Cu-Cu TCB的一些基本原理319
8.2.2 IBM/RPI的Cu-Cu TCB321
8.3 室温Cu-Cu TCB321
8.3.1 室温Cu-Cu TCB的一些基本原理321
8.3.2 NIMS/AIST/东芝/东京大学的室温Cu-Cu TCB322
8.4 SiO2-SiO2 TCB322
8.4.1 SiO2-SiO2 TCB的一些基本原理322
8.4.2 麻省理工学院的SiO2-SiO2 TCB324
8.4.3 Leti/ 飞思卡尔/意法半导体的SiO2-SiO2 TCB325
8.5 低温DBI326
8.5.1 低温DBI的一些基本原理326
8.5.2 有TSV的索尼CMOS图像传感器328
8.5.3 无TSV(混合键合)的索尼CMOS图像传感器329
8.6 低温混合键合的近期发展332
8.6.1 IME混合键合的热机械性能332
8.6.2 台积电的混合键合335
8.6.3 IMEC的混合键合338
8.6.4 格罗方德的混合键合339
8.6.5 三菱的混合键合340
8.6.6 Leti的混合键合341
8.6.7 英特尔的混合键合34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