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北京戏曲史材 京戏近百年琐记 近百年的京剧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805547435
  • 作      者:
    周明泰
  • 出 版 社 :
    文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周明泰(1896-1994),字志辅,号几礼居主人,安徽东至人,晚清两江总督周馥之孙,民国初期实业家周学熙之子。周明泰是我国现代著名戏曲研究家,民国时期即致力于研究中国戏曲史,尤以对近代北京戏曲史的研究成就最高。他与当时京剧、曲艺界名流如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尚小云、刘宝全等交往颇深,深知梨园旧闻轶事,并收集了大量历代戏曲史料。经周氏之手编纂成书的史料集有《都门纪略中的戏曲史料》《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清升平署事例漫抄》《续剧说》等,并著有《近百年来的戏剧》《杨小楼评传》《枕流答问》等书。其著作曾合编为“几礼居戏曲丛书”。

展开
精彩书摘

公元一八九一年 清光绪十七年 辛卯

花旦诸茹香生 四月十八日生,名松山,号茜卿,小名群子,昆仲二人,原籍江苏太仓州崇明县海门人,父名桂枝。茹香自十三岁随昆乱青衫绚春堂姜双喜号丽云为徒,丽云即小生姜妙香之父。茹香初学昆旦,后改花旦,同门师兄弟有孙藕香号棣棠,即斌庆社坐科武生孙毓堃(艺名小振庭)之父,又有王兰香、何薇香、李桂香、郑莱香、陈葵香等。茹香娶妻郭氏,系文武昆乱花旦掌鸣盛和科班郭五十(艺名水仙花)之胞妹,水仙花即小翠花之原师也。茹香弟在富连成坐科,习武生,名连顺,小名三妞,有妹嫁唐芝芳。

武旦朱桂芳生 六月初二日生,武旦朱文英之子,九阵风之妻弟。

花旦王蕙芳生 六月初三日生,字若兰,武生王聚宝字槐卿之子,云龢主人朱小嘏之弟子。槐卿小名八十,在四喜班演唱多年,有时演扎靠戏及武老生戏,如《失街亭》之王平及《蜡庙》之褚彪。该伶貌美,喜系红汗巾,故人多以妹妹武生呼之。光绪七年在文宅璞园堂会演戏,反串《娘子军》一剧,极受坐客赞赏。槐卿妻梅氏,梅兰芳之姑也。(一说王蕙芳生于光绪十八年壬辰,待考。)蕙芳娶梅雨田女,与梅兰芳以姑表兄弟而成为郎舅。蕙芳之第五妹嫁花旦黄润卿,最幼之妹嫁荣云为继室。


公元一八九四年 清光绪二十年 甲午

西单大街悦性怡怀票房成立,票首祥瑞峰,票友有安宝臣(旦)等。

宫门口公悦自赏票房成立,票首安敬之(初演刀马旦学龚翠兰,后改老生学张胜奎,库兵出身),著名戏为《铡判官》《四进士》《游地府》《玉宸宫》等剧,《玉宸宫》系演寇承玉事,唱反调,甚吃重。后上海排演全本连台《狸猫换太子》,即将《拷玉》及此一戏包括入内。

青衣梅兰芳生 九月二十四日生,名澜,号畹华,字鹤鸣,小名群儿。自幼投入师伯名昆旦朱霭云(号霞芬,即朱幼芬之父)之云龢堂习昆乱青衣,后兼花旦刀马,得师兄小芬,及教师吴林仙,并陈德霖、路三宝之传授。满师后初搭喜连成班,继搭双庆班。曾祖名鸿浩,号月坡,由优贡生考取二等教职,选授安徽安庆府桐城县教谕,升授宁国府泾县知县,后调安庆府怀宁县首县。曾祖母曹氏,江苏扬州人,宦家之女。祖即巧玲,一作巧龄,别号蕉园居士,有蕉园别墅,后改且园,在李铁拐斜街路南,即今望园地址。祖母陈氏,陈啸云之姑也。父竹芬,小名二琐,母杨氏,杨隆寿之长女,武生杨长寿之胞姊也。隆寿掌小荣椿班,弟子甚多,富连成班主叶鉴贞、武生杨小楼、小生程继先、花旦郭五十、老生朱天祥、小生冯春和、昆丑郭春山、昆武场面唐春明皆其徒也。兰芳妻王氏,长兰芳一岁,即名花衫兼青衣蕉雪堂王顺福号佩仙又名琪官小名二哥外号半仙之次女也(半仙为刘赶三之徒,即武生王毓楼之父,老生王少楼之祖父),又于民国十年阴历十月初四日纳坤伶青衣旗籍福芝芳为外室。兰芳卒于公元一九六一年八月八日,即辛丑年六月二十七日,年六十七岁。子葆玖习青衣,女葆玥习老生。

老生周信芳生 艺名麒麟童。

武生龙幼云生 京兆人龙长胜之第七子。长胜为四喜班著名文武老生,幼云名翱,久走外江,初唱老生,后改武生。兄小云即小龙长胜,亦演老生,早卒。幼云曾入京演唱,亦用小龙长胜之名。

坤伶花旦十三旦生 姓刘,名昭容,初演梆子花旦,后改皮黄。宣统年间在汉口出演,民国后入京,曾赴太原演唱数年,回京后卒。

丑角刘赶三卒 七月初十日亥时故于韩家潭西头路北寓所。


展开
目录

京戏近百年琐记

初版自序

再版自序

三版自序

周肇良序

公元一八一三年清嘉庆十八年癸酉

公元一八一五年清嘉庆二十年乙亥

公元一八一七年清嘉庆二十二年丁丑

公元一八一九年清嘉庆二十三年戊寅

公元一八二一年清道光元年辛巳

公元一八二三年清道光三年癸未

公元一八二四年清道光四年甲申

公元一八二六年清道光六年丙戌

公元一八二七年清道光七年丁亥

公元一八三一年清道光十一年辛卯

公元一八三二年清道光十二年壬辰

公元一八三三年清道光十三年癸巳

公元一八三四年清道光十四年甲午

公元一八三五年清道光十五年乙未

公元一八三六年清道光十六年丙申

公元一八三八年清道光十八年戊戌

公元一八四〇年清道光二十年庚子

公元一八四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辛丑

公元一八四二年清道光二十二年壬寅

公元一八四三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癸卯

公元一八四四年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

公元一八四五年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

公元一八四六年清道光二十六年丙午

公元一八四七年清道光二十七年丁未

公元一八四八年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

公元一八四九年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

公元一八五〇年清道光三十年庚戌

公元一八五一年清咸丰元年辛亥

公元一八五二年清咸丰二年壬子

公元一八五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

公元一八五四年清咸丰四年甲寅

公元一八五五年清咸丰五年乙卯

公元一八五六年清咸丰六年丙辰

公元一八五七年清咸丰七年丁巳

公元一八五八年清咸丰八年戊午

公元一八五九年清咸丰九年己未

公元一八六〇年清咸丰十年庚申

公元一八六一年清咸丰十一年辛酉

公元一八六二年清同治元年壬戌

公元一八六三年清同治二年癸亥

公元一八六四年清同治三年甲子

公元一八六五年清同治四年乙丑

公元一八六六年清同治五年丙寅

公元一八六七年清同治六年丁卯

公元一八六八年清同治七年戊辰

公元一八六九年清同治八年己巳

公元一八七〇年清同治九年庚午

公元一八七一年清同治十年辛未

公元一八七二年清同治十一年壬申

公元一八七三年清同治十二年癸酉

公元一八七四年清同治十三年甲戌

公元一八七五年清光绪元年乙亥

公元一八七六年清光绪二年丙子

公元一八七七年清光绪三年丁丑

公元一八七八年清光绪四年戊寅

公元一八七九年清光绪五年己卯

公元一八八〇年清光绪六年庚辰

公元一八八一年清光绪七年辛巳

公元一八八二年清光绪八年壬午

公元一八八三年清光绪九年癸未

公元一八八四年清光绪十年甲申

公元一八八五年清光绪十一年乙酉

公元一八八六年清光绪十二年丙戌

公元一八八七年清光绪十三年丁亥

公元一八八八年清光绪十四年戊子

公元一八八九年清光绪十五年己丑

公元一八九〇年清光绪十六年庚寅

公元一八九一年清光绪十七年辛卯

公元一八九二年清光绪十八年壬辰

公元一八九三年清光绪十九年癸巳

公元一八九四年清光绪二十年甲午

公元一八九五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

公元一八九六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

公元一八九七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

公元一八九八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

公元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

公元一九〇〇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公元一九〇一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公元一九〇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公元一九〇三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

公元一九〇四年清光绪三十年甲辰

公元一九〇五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

公元一九〇六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公元一九〇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公元一九〇八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

公元一九〇九年清宣统元年己酉

公元一九一〇年清宣统二年庚戌

公元一九一一年清宣统三年辛亥

公元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壬子

公元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癸丑

公元一九一四年民国三年甲寅

公元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乙卯

公元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丙辰

公元一九一七年民国六年丁巳

公元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戊午

公元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己未

公元一九二〇年民国九年庚申

公元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辛酉

公元一九二二年民国十一年壬戌

公元一九二三年民国十二年癸亥

公元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甲子

公元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乙丑

公元一九二六年民国十五年丙寅

公元一九二七年民国十六年丁卯

公元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戊辰

公元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己巳

公元一九三〇年民国十九年庚午

公元一九三一年民国二十年辛未

公元一九三二年民国二十一年壬申

公元一九三三年民国二十二年癸酉

公元一九三四年民国二十三年甲戌

公元一九三五年民国二十四年乙亥

公元一九三六年民国二十五年丙子

公元一九三七年民国二十六年丁丑

公元一九三八年民国二十七年戊寅

公元一九三九年民国二十八年己卯

公元一九四〇年民国二十九年庚辰

公元一九四一年民国三十年辛巳

公元一九四二年民国三十一年壬午

公元一九四三年民国三十二年癸未

公元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甲申


近百年的京剧

一泛论京剧及四大徽班

二徽班入京前北京演戏的情形

三徽班入京后北京演戏的情形

四嘉庆年间两大京戏名角

五道光年间的戏班

六京戏的发展到成熟

七戏班的组成

八咸同光三朝的戏班

九戏码

十戏本

十一科班

十二私放徒弟

十三票友

十四轮转

十五戏园

十六堂会

十七四大徽班没落后的梨园

十八民籍教习

十九传差

二十各行的角色和名角

二十一新戏

二十二四声

二十三尖团

二十四语气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