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名人传记朱熹传》:
学校教育历来为朱熹所重视,公事之暇,他经常至州学,亲自为诸生讲说释疑。为了加强学校管理,他在调查访问的基础上,聘请黄樵、施允寿、石洪庆、林易简、李唐咨、陈淳、杨士训、徐寓等八人担任学正、学录等职,撤换不称职者数人。
经朱熹大力整顿,学政一新。远近士人前来问学者不绝于道。童伯羽、刘砥、黄樵仲、杨至、朱飞卿、刘铎、李亢宗、陈易、杨履正等一大批学子皆于此时从学于朱熹之门。为便学者,朱熹还重刊了经考辨整理的“四经”,即《尚书》《诗经》《易经》《春秋》,以及附有音释的“四书”,即《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在漳州,朱熹一如既往,始终将爱惜民力挂于心怀。到任之初,便上奏朝廷,减罢属县上供、科茶钱、本州无额经总制钱共万余缗。又革新盐政,废罢濒海十一铺,渐除害民之横赋。又亲自出郊劝农,敦促生产。而朱熹在任竭尽全力,奔走呼吁,关系一州生灵久远利害的大事,则是经界的推行。
所谓经界,简言之,即重新核查土地,按田造籍,按籍纳税。早在作簿同安之时,朱熹已深知经界不行之害,曾与官府议及此事。来到漳州,朱熹又一次深切体会到地籍不正、租税不均带来的无穷弊病。这些弊病主要表现在:国家应征收的租税大量隐漏流失,豪强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而不纳税,穷苦农民不能保有土地而田去税存,州县经费窘迫,因而不得不违法巧取于民。这样,国家财政遭受重大损失,州县官吏陷于违法扰民之罪,贫苦百姓家破人亡,独富家大室饱其所欲。因此,朱熹深感经界尤为一郡生民久远利害之大者,势在必行。
正在这时,有一姓唐的官员面见皇帝时论及此事,请求在泉、漳、汀三州实行经界。朝廷于是行文福建路,责成各州了解斟酌利弊。这与朱熹的想法不谋而合。他抓住这个机会,首先将龙溪知县翁德广的拟议方案上报,又以申状详细论述了经界行否利害者一,经界详略利害者一,经界必可行之术者三,将不得行之虑者一。
夏末秋初,经界之事仍毫无动静,朱熹所申如石沉大海。原来跃跃欲试,准备于秋收之后即动手丈量、春耕之前基本结束、次年即按新税征收的计划眼看就要落空。朱熹情急,再次上状催促,以为再行拖延,不但虚费时日,使三州疲悴之民更受一年之苦,而且将使上下之人怀疑官府无意施行,动摇人心。这时,朝廷又专门下诏,拟于漳州先行经界,令本州从长计议。朱熹对此甚不以为然,但他也只得重新整理差官、丈量、造图等说以及租税折算摊派、寺院荒田处理等事宜,条列上奏。
与此同时,朱熹开始全面筹划经界实施方案,从各个方面作好充分准备。他在州县官员中物色精明强干者数人,又约友人蔡元定、范念德、刘爚等前来相助。访得兴化军绍兴十八年经界卷宗,及将土地丈量之法刻印,散发各县。又出榜安民,宣传经界好处,分划区域,委派丈量人员,议定折算方法,界桩、账簿、申呈公文式样,等等。朱熹设想,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本州经界。新的账簿造成后,令管下四县各建一楼贮藏本县簿籍,州衙又建一楼贮藏四县簿籍,不得与其他文书混杂。到那时,数百年之积弊尽扫一朝,豪强刁民敛手服法,千万贫苦百姓欢欣鼓舞,州县钱财山积,粮食盈仓。他沉浸在对这一宏伟蓝图的憧憬之中。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然而,朝廷施行经界的最后命令迟迟不下,朱熹心急如焚。当他得知朝廷上下皆有人表面敷衍而暗地大加阻挠时,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心头。
冬十月,由于各方的阻挠,朝廷的拖延,当年实行经界时日已经不足。朱熹悲愤填膺,于是上奏皇帝,以本州地震、自己因病告假而职事废弛及会庆节赐宴缺席自劾,请求严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