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王阳明的智慧(精选《传习录》原典99章句 吴震教授讲透心学真谛)
0.00     定价 ¥ 6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9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3817354
  • 作      者:
    吴震,孙钦香
  • 出 版 社 :
    岳麓书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吴震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阳明学、儒家文化、宋明理学。著有《朱子学与阳明学》《朱子思想再读》《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传习录》《阳明后学研究》《东亚儒学问题新探》等。

孙钦香
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学、政治哲学、比较哲学。发表数十篇论文,出版、主编数部著作。

展开
精彩书摘

 

“心即理”是阳明学的第一命题,是阳明心学的标志性命题。阳明在《象山文集序》中提出“圣人之学,心学也”,对世儒之支离提出批评,认为“世儒之支离,外索于刑名器数之末,以求明其所谓物理者。而不知吾心即物理,初无假于外”。当时朱子学说流行已久,且为官方科举考试的标准文本,对阳明此类说法,即便是阳明弟子,初闻之下,也颇难理解,徐爱、郑朝朔等纷纷请教,阳明为之答疑解惑,关于师生之间的问答详见此篇所录条目。
“心即理”说在当时乃至以后引发了不少讨论。与阳明同时代的朱子学代表人物罗钦顺对“心即理”“心外无物”等说法大加批评,罗钦顺自言“仆与王(阳明)、湛(甘泉)二子皆相知,盖尝深服其才,而不能不惜其学术之误”,批评他们“但求之于心,而于事物上通不理会”,认为“心也者,人之神明而理之存主处也,岂可谓心即理,而以穷理为穷此心哉”。(《困知记》)
明末清初之际,王船山对“心一理”说也提出批评,他指出所谓“心一理”说可分两种情况,一是“心外无理”,二是“理外无心”。他同时指出,“心外无理”虽然可以讲通,却与佛教“三界唯心”之说相同,如“父慈子孝,理也”,假使有人没有孩子,则虽然可以说慈之理不能生于此人之心,但不可据此推断天下无慈理。而“理外无心”则更不准确,按照舜“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的说法,船山问“人心者其能一于理哉”,如此不就是“随所知能以逐于妄”?因此他说:“心之未即理。”(《读四书大全说》)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集评》本第3 条)

【译文】
徐爱问:“至善如果只从心中寻求,恐怕不能穷尽天下所有事物之理吧?”
阳明说:“心就是理。天下难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徐爱又问:“比如事父的孝、事君的忠、交朋友的信、治理百姓的仁,其中有许多节目仪式需要讲求,恐怕也不能不考察吧?”
阳明说:“世人被这个说法蒙蔽很久了,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明白的,今天暂就你所提的问题来谈一谈。比如事父这件事,总不成要在父亲那里寻求个孝的理?事君,总不成在君主那里寻求个忠的理?交友、治理百姓,总不成也要在朋友和百姓那里寻个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都只是在此心寻求即得,所以我说‘心即理’。如果此心没有丝毫被私欲遮蔽,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添加一分一毫。如果此心全是天理,那么表现在事父上自然就是孝,表现在事君上自然就是忠,表现在交友和治理百姓上自然就是信和仁。因此只须在此心上做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即可。”
徐爱问:“听了老师您这番解释,我已觉得有所醒悟。但是旧说依然萦绕心间,我还不能完全看破。比如事父这件事,其间早晚请安问候、嘘寒问暖等生活细节条目,难道不需要讲求吗?”
阳明说:“怎么不讲求?只是要有个头脑,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比如讲求寒冬保暖,也只是要讲求尽自己的孝心,不使有一毫人欲夹杂其间;讲求炎夏避暑,也是要讲求尽自己的孝心,不使有丝毫人欲夹杂其间。如果此心没有人欲,全是孝心,那么冬天自然会思量父母的寒冷,自然会去采取保暖的方法;夏天自然会思量父母的炎热,自然会去了解消暑的办法。防寒消暑都是那纯孝的心发出来的,必须先有纯孝的心,人才会思量讲求这些防寒消暑的方法。比如就一棵树来说,树根就是那颗诚恳孝敬的心,枝叶就是尽孝的许多细节条目。树必须先有根,然后才能长出树叶,而不是先讲求树叶,再去栽培其根。《礼记》上说‘孝子心中有深爱者,心中必定是和气的,其脸色必定是欢愉的,欢愉必然展现为温婉的面容’。必须先有深爱父母的心为其根本,自然会有和气、欢愉、温婉的表现。”

【点评】
按照徐爱的理解,“至善是心之本体”就是追求“至善”只从自己的内心出发,那么,就有可能导致对天下众多事物之“理”的讲求。对徐爱此问,阳明用“心即理”命题作了直截了当的回答。如就“事父”“事君”“交友”“治民”等伦理政治实践活动来看,这些行为的伦理准则都存在于行为者的心中,而不能向行为的对象上去寻求。这说明作为“理”的伦理规范不在行为者的心外而在行为者心中。此即阳明“心外无理”。既然一切伦理行为源自每个人内在的本心,只从“纯乎天理之心”的本心发动去做,便可使行为真正符合“孝”“忠”“信”“仁”等道德准则。若本心受到蒙蔽,则需要做一番“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
而关于本心与节目的关系,阳明用“树木”作为比喻,将“诚孝之心”(理)比作“根”,“许多条件”(行孝节目)比作“枝叶”,强调伦理实践须建立在善良本心的基础上,由此出发,使得人心“无一毫人欲间杂”,那么,人的行为必然合乎道德规范。至于“枝叶”等各种知识“条件”,则只有外缘性的助益作用。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集评》本第275 条)

【译文】
阳明与诸友人一起游历南镇,一个朋友指着岩石中开花的树,问道:“天下没有心外的物,那么,这棵开花的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和我的心有什么关系?”
阳明答:“你没有看这些花的时候,这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寞;你来看这花时,这花的颜色与你的心便同时明白起来。便知这花不是在你的心外。”

【点评】
本条即著名的“南镇观花”,是理解阳明的“心即理”“心外无物”等思想的一条重要资料,也是阳明阐发“心物同构”论的典型案例。按照常识的看法,深山中的花树按照节气变化而“自开自落”,与我们每个人的心没有什么关联。对此,阳明的回答非常简洁明了,说:当你没到南镇来看这棵花树的时候,这棵花树与你的心同时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当你到南镇来看这棵花树的时候,这棵花树的颜色就在你的心中一时明亮起来。由此可以推知,这棵花树并不在你的心外存在。这是说,无论深山中的花树是什么颜色,如何美丽,如果离开了人,那么,我们就无从了解这棵花树的颜色和美丽,此说并不意味着这棵花树作为客体不存在,而是意味着这棵花树的意义尚未对我们人类敞开。可见,阳明强调只有当人去观赏的时候,花树的意义才会在人心当中“一时明白起来”,其缘由也正在此。正是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展开
目录

 

前言  阳明学的经典之作《传习录》

一  心即理
二  心学格物论
三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
四  知行合一
五  知是心之本体
六  乐是心之本体
七  气即是性,性即是气
八  真己是躯壳的主宰
九  良知无所不知,而又本无知
十  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
十一  良知之“真诚恻怛”
十二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十三  致良知
十四  本体工夫
十五  事上磨炼
十六  万物一体
十七  善恶只是一物
十八  四句教
十九  精金喻圣
二十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二十一  颜子没而圣学亡
二十二  学贵心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