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节庆里的故乡
0.00     定价 ¥ 52.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9112878
  • 作      者:
    黄孝纪
  • 出 版 社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 【知名乡土文学作家】

作者黄孝纪是中国作协会员,知名乡土文学作家,是从乡村走出的乡土作家,近年以其出生地八公分村为写作样本,在国内形成持续影响力。

● 【文津图书奖、冰心散文奖获奖图书系列】

《节庆里的故乡》是黄孝纪“中国乡存丛书”重磅新作,丛书中《瓦檐下的旧器物》获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一个村庄的食单》获得第九届冰心散文奖。

● 【乡土文化的缩影】

知名乡土文学作家亲身经历,细数故乡的节庆习俗和乡村生活,深情再现故乡的艰辛与甜蜜,苦涩与欢愉,悲怆与希望。

● 【封面选用获奖版画】

封面设计所用版画《声声醉》,获河南省版画展二等奖,是全国美展参展作品。

●【4幅精美手绘彩色拉页】

知名艺术家历时半年,按照乡村四季变换手绘春、夏、秋、冬四幅拉页,四色彩印,立体化还原乡村节庆习俗场景,提升读者阅读沉浸感。

● 【40种传统乡村节庆习俗】

书中对40种传统乡村节庆习俗进行了细腻而深情的描述,不仅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而且也是读者全面了解乡村节庆习俗的佳作。

● 【中学语文备考参考】

作者黄孝纪的散文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多个省市中学生语文考试阅读理解题及中学生报纸和杂志,在中学生群体中有广泛的影响力。

● 【用纸考究,双色+四色彩印】

本书封面采用俄罗斯牛卡,辅文采用精品金色牛皮纸,正文采用高品质轻型纸,辅以纯质纸拉页,双色+四色彩色印刷,具有收藏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黄孝纪,知名乡土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以出生地湘南山区八公分村为样本,书写中国南方乡村社会变迁,其中广西人民出版社打造的“中国乡存丛书”收录其《瓦檐下的旧器物》《一个村庄的食单》《故园农事》《节庆里的故乡》等多部著作,并先后荣获文津图书奖、冰心散文奖等众多奖项,多次入选国内权威好书榜。

展开
精彩书摘

节庆里交织的苦涩与欢愉

◎黄孝纪



在我看来,故乡的一年是从鞭炮声里结束,又在鞭炮声里开始的。从童年到中年,每当除夕子夜旧年与新年交替的那一刻,鞭炮声骤然响起,响彻村庄,响彻夜空,响彻大地!这剧烈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绵延着家家户户,绵延着村村落落,是人间最热闹的时刻。这一刻,时光的年轮刚刚滚过了一个轮回,又分秒不停地向着下一个轮回滚去。

长久以来,在农耕的故乡,人们都是遵照古老的农历来计算日子,安排农事,顺应四时节庆。最典型的,每个人的生日,都是农历年,农历月,农历日,加上时辰,组成了天干地支中的生辰八字。在旧日的故乡人看来,无论过生日,还是过节过年,只有按农历,才是有意义的。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千百年来,农耕的故乡依照农历,逐渐形成了一套与生产生活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习俗,有的习俗有着相对固定的日期和仪式,进而成为节庆。在故乡,节庆与习俗是密不可分的,某种程度上甚至是等同的,故而这本书取名时也就依照故乡习惯,叫《节庆里的故乡》。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慢时光里,这些浸润到日常生活里的节庆,由一代又一代的故乡人言传身教,传承因袭了下来,直到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一年四季,我们在节庆里生活,节庆也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和灵魂,构成了我们完整的人生。

一年初始,当迎接新年的鞭炮声响彻故乡的夜空,天地交泰,真正的春天来了!在故乡,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端,是头一个初一,无疑是最值得庆贺的。这一天俗称过年,是万家团圆,共享美味佳肴和幸福时光的好日子。为示慎重,这天早上,故乡人家在敬过祖先神灵后,必定会举行一个传杯的仪式,祝福所有的家庭成员,在新的一年里诸事顺利、吉祥如意!这一天,给家中长辈拜年,是故乡的风习。外出拜年,走亲访友,则是从正月初二开始,一直要持续到元宵节。

在为期半个月的春节里,耍狮子、舞龙灯、看戏,堪称旧日故乡最主流的大型年俗活动。在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故乡有本村师傅教授的耍狮子的队伍,他们大多是热爱武术的年轻人,身体矫健。在故乡一带,耍狮子分为两种,一种是耍单狮子,人数较少,以表演武术为主;另一种是耍神狮子,不但人数众多,还配有全套响器,进朝门,拜祖厅,进宗祠,都有专门的唱段仪式,庄重而典雅。耍神狮表演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通常会与演故事融合在一起,比如十月怀胎,有演有唱,能令人共情而动容,往往吸引着一村老小围观,群众参与性极强。春节期间,各村耍狮子的队伍,经常相互走村拜年,好不热闹!

舞龙灯则更为人们所推崇。在故乡人看来,龙是神物,能驱邪祟,保一村平安。在故乡,用稻草扎龙灯,通常从正月初一下午就开始了,人们在过年的闲暇,聚集在村前的朝门口,当中自然会有人倡议扎龙灯,随即就有热心者抱来干净稻草,有人去后山砍木棒,众人一齐动手,一条栩栩如生的金黄稻草龙便扎将起来。一个村庄必定会扎一条大龙,或是七节,或是九节,或更长,每一节称为一稿,需多人才能一齐舞动。村中的小孩子,往往也会扎一些简单的小龙,俗称狗婆龙,或是一个单独的龙头,或是一节龙身,或是两三稿,撑着木棒,点上几根香火,独自或者两三个人耍着玩儿。在整个春节期间,村中的那条大龙,每天都会有众多的大人孩子一齐举着,簇拥着,挨家挨户收香烛,贺新年。等到夜晚,插满香火的龙灯,伴着喧闹的锣鼓声,在村前的开阔地舞动,在村巷里扫宅驱除邪祟,各家都会放鞭炮,点香火,开门迎接龙神的到来,一派喜气洋溢。这样的盛况,一直要持续到元宵夜龙灯倒灯。

看戏也是故乡人的旧习。一年到头,勤于耕耘的农人,在春节期间,难得好好地放松身心,观赏戏剧。故乡的戏台,在村旁的黄氏宗祠,这是一栋规模宏大的清代建筑,一台台乡村剧团演出的古装大戏,永远定格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出了元宵节,生活恢复常态,人们又开始了一年的耕耘。随着农时节气的推进,惊蛰到来,万物苏醒,雷霆震撼苍穹,春雨哗哗而下,田野葱绿,繁花争艳,百鸟飞翔,一派盎然的春意,播种正当其时!当此之际,故乡人会在特定的日子,祈雷,祈鸟,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绵绵的春雨中,也迎来了一个伤怀的时节,便是清明,家家户户扫墓祭祖,缅怀先人,山岭间不时响起的零星鞭炮声,寄托了人们慎终追远的无限哀思。

与多雨的春天相比,夏天更多的是晴朗和炎热。这时,早稻已经插下田,正拔节生长,孕育着乡民丰收的期望。旱土里原本绿油油的小麦,也一日日变得黄熟起来。两个传统佳节紧随而至,一个是四月八,一个是端午节。四月八堪称旧时故乡的儿童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煮红蛋,是送给未成年子女的节日礼物;糯米饭、葱花煎蛋,是当天过节的必备佳肴。在我童年时代,故乡人过端午,都是蒸新麦馒头。麦子出自故乡的土地,又在村旁的水磨坊磨成面粉。在我们家,母亲做的馒头,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放红砂糖的,如半月;另一种是不放糖的,如拳。蒸时,先在笼屉上铺垫几张从江边新摘来的大梧桐叶。蒸熟的馒头,保持着暗黄的自然色泽,有着浓郁的梧桐叶清香。以后,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稻田增产增收,小麦的种植渐渐少了,故乡人家的端午节,包粽子代替了蒸馒头。

六月盛夏,稻田渐渐黄了,丰收已然在望。曾有许多年,割稻尝新是在正式收割之前,剪取一些略略泛黄的稻穗,晒烘干了,舂米做饭,敬神灵祖先尝新。以后,这种仪式逐渐演化到早稻收割之后,且要买肉买鱼,做出丰盛的饭菜,既是对天地神灵的感恩致敬,也是农家人对自己勤劳丰收的犒赏。

夏日的乡村,阳光高照,袅袅的炊烟升腾在瓦舍的上空,村中认亲寄名的,拄着竹竿的盲人来村里算八字的,六月六晒衣物的,做砖瓦送茶礼的……人事繁杂,更是充满了烟火气息。若是遇上有老人去世,一村的氛围立时会变得有些异样。故乡人重生,亦重死,对于寿终正寝的亡亲,会依照传统礼俗,给予最隆重的哀荣。在亲人亡故的当时,孝子披麻戴孝,由一个打锣人领着,到村前的老井跪拜行礼,抛几个铜钱或硬币,打一铜壶水,意为给亡亲买水,既是给亡亲最后一次擦洗身体,也寓意着让其在另一个世界能有水喝。亡亲睡过的床铺衣物等遗物,此时称为稿荐,要烧化在村前石桥头的江岸边。那烧化过后的黑色遗痕,宛如一块巨大的伤疤,久久地贴在青草丛中,贴在每一个子女的心头。

待到秋高气爽,七夕如期而至。自古以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总是让人动容。在我的童年里,每逢七夕之夜,我们总会坐在屋旁的青石板巷子里,一边听大人讲古,一边痴痴地仰望深邃的星空,在那云雾状的长长银河两岸,企图找到正在鹊桥上相会的那一家人。

七月半俗称鬼节,是神人交汇的节日。那几天,家家户户放鞭炮,祭祀祖先,而且要仔细备办好饭好菜,餐餐在神台前敬茶敬饭,态度恭敬虔诚之至。七月十五的那天,各家还要化纸焚香,献上新做的米粑,送祖先上路。

中秋和重阳,也是秋日里的两个重要节庆。故乡的中秋,最主要的节俗是捣糍粑。重阳则注重敬老。这段日子,故乡人走亲戚十分频繁,女子回娘家送节,或者被娘家人请去过节;年长者祝寿,或被晚辈请到家中来侍奉款待,充满了浓浓的人间温情。

秋冬之交,天气不冷不热,是烧窑建房的好时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故乡分田到户,生产队解体,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高涨,加上杂交水稻和农药化肥的普遍推广,稻田的收成连年增长。日子向好的故乡人家,纷纷做砖瓦,烧窑,建房。那时候,故乡一带兴起了帮人情工、送茶礼的新风尚,乡亲邻里之间,遇着这样的大事喜事,相互帮衬,是人间珍贵的情谊。有好些年,村庄里的新瓦房一栋栋拔地而起,很多人家都陆续搬离了世代居住的青砖黑瓦的老厅屋,乔迁新居。我们家也正是这期间进火的,告别了旧瓦房,住进了门前溪水流淌,屋内宽敞明亮的新瓦房。

冬至之后,田里的晚稻,土里的红薯,山上的油茶,都已收获,农耕的故乡真正到了冬闲期。曾有许多年,故乡的年轻人在长日冬闲里喜爱拜师学艺,学木工的,学油漆的,学吹喇叭拉二胡的,习武学耍狮子的,多种多样,一村之中,许多人之间都是师徒关系。漫长的冬日,也是乡村青年男女喜结良缘的季节。在故乡,无论是说媒定亲,还是娶妻嫁女,人们常选择在冬天举行这传统礼仪。亦因此,在我童年和少年时代,冬日里经常能看到本村的或者外村的迎亲队伍,抬着红红的嫁妆,喜气洋洋地走在村前的田间小路上。那些进入朝门,嫁到我们村庄的新娘子,从此成了我们这里的人,为人妻,为人母,生儿育女,勤俭持家,与这方土地血脉相连,一生相守。

当村北的榨油坊整日响起打茶油的响声,当村庄的空气里飘散着新茶油炸年货的浓郁芳香,一年的时光渐渐进入尾声,过年成了孩子们的好盼望,成了大人们着手准备的大事情。在故乡,长久以来有杀年猪送年菜的风俗,在小年前后的那几日,各家都会砍上几块猪肉做年菜,让家中孩子或大人,给外公外婆或其他的亲戚家送去,并说定来年拜年的日子。那段时间,往来村庄的小路上,到处都能碰上拎着一串串猪肉走亲戚送年菜的人。

村庄里,孩子们玩耍的鞭炮声渐渐多了起来,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浓了。农历腊月二十四,是故乡的小年,除尘、祭祖、送灶王爷上天,是这个节日里的重要事项。几天后,大年三十如期而至。除夕是一年收头煞尾的日子,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是好吃好喝的日子,是幸福开心的日子。这一天,人们相守在自己的家,备办着种种美味佳肴,门口贴着红春联,更是喜庆洋溢。等到午后,家家户户相继关财门,吃团年饭,过节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吉祥与美好,笼罩着此刻的故乡大地,温暖人间。

除夕之夜,守岁,吃年更酒,给小孩子压岁钱,是故乡人家亘古不变的年俗。当子夜来临,新旧之年更替的那一刻,激烈的鞭炮声顿时响起,经久不息,震撼天宇。这鞭炮声,出自千家万户,出自村村落落,出自每一个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的普通百姓!是普天同庆的美好心声!

多少年来,在传统农耕的故乡,这些交织着艰辛与甜蜜,交织着苦涩与欢愉,交织着悲痛与希望的节庆习俗,就这样年复一年地轮回,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继承,所推崇,所发展。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传统农耕生活的延续,这些乡村的节庆习俗,也揭示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面对生活的态度,代表了一种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伟大民族无比灿烂的精神支柱!


二○二一年农历九月初十,写于郴州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春


002  头初一

007  拜年

012  兜盘子

015  舞龙灯

020  耍狮子

026  看戏

030  闹元宵

034  祈雷

038  祈鸟

043  清明


第二辑 夏


050  四月八

054  端午

058  尝新

062  打铜锣

066  算八字

071  寄名

075  烧稿荐

079  请看饭

083  六月六

087  送茶


第三辑 秋


094  七夕

098  七月半

101  中秋节

105  认亲

109  走亲戚

113  重阳节

117  过生日

122  进朝门

127  开宗祠


第四辑 冬


134  冬至

138  帮工

142  进火

146  拜师

150  定亲

155  坐月子

160  腊八节

163  杀年猪

168  小年

172  挂红传杯

176  除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