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运用中西医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学相互渗透交融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论述人体各系统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辨证、治疗与预防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各科的基础。
一、中西医结合的源流
中西医结合思想的产生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形成,可追溯至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产生和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形成年代。
(一)16世纪
16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中国海外经济的交流趋于频繁,西方医学也随之传人中国,与中国传统中医药开始相互接触、相互影响,这个时期可谓中西医结合的萌芽阶段。
(二)17世纪
17世纪中叶,面对中、西医并存的局面,中国一些思想家和中医学家开始思考并对中、西医进行比较,于是产生了“中西医汇通”思想。其先驱人物首推明代方以智(1611-1671),他是中国医学史上产生“中西医汇通”思想的第一人。他在《物理小识·人身类》中收集了当时有关生理、病理的中西医学知识,既有中医脏腑气血理论,又有西医解剖学的描述,体现了中西医汇通思想。
(三)19世纪
随着西方社会变革和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完成,西医学得到了突破性发展,进入实验医学和细胞水平。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哲学思想、自然科学、医学等大量涌人中国,对我国传统医学产生了很大震动,促使很多知名中医学家自发学习西医知识,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主张中、西医应该互相取长补短,从而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人物有唐宗海、朱沛文、张锡纯、恽铁樵,称之为近代中西医汇通四大家。
(四)20世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中西医结合概念的产生到学科的形成得到了空前发展。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首先肯定和提出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号召西医学习中医,明确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立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从此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逐步在我国医学界出现并得到普遍认可和运用。我国政府制定了中西医结合方针,组织西医脱产学习中医,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使早期的中西医汇通研究发生重大转变,走上了中西医结合的时代。
20世纪,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是培养西学中人才和开展临床验证阶段。
②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是临床系统观察和开展实验研究阶段。
③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与创新发展阶段。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结合”和“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五)21世纪
进入21世纪以来,中、西医在国家的领导下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并提出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国家鼓励二者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的出台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007年党的十七大和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2008年、2009年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要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坚持中西医并重。
2016年,国务院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在开放中发展中医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明确了未来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党和政府的空前关注和大力支持将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前景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和中医药人获得诺贝尔奖,促进了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必将遵循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朝着具有中国特点的新医药学不断迈进。
(一)中医学和西医学必将融为一体
无论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其研究对象是人体及人的疾病现象与规律,具有同一性。同时真理具有一元性,即对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人类的生命现象和疾病过程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客观事实和现象,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它们的发生和发展必然有着特定的物质基础和其本身的基本变化规律,目前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差异是由于两者对于同一规律从不同方面认识,但都不全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加深,中西医结合必将达到中西医统一。
(二)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类对于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需求日趋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与环境致病因素与日俱增,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耐药菌株的增加,药源性疾病不断增多等。如此种种因素,单一的治疗方式显得势单力薄,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具有广阔前景。
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西医结合事业前途无比光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