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慢游中国:只道寻常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21440366
  • 作      者:
    王身敦
  • 出 版 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你心里的镜子需要常常打磨,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王身敦

王身敦的作品,是那种愿意把自己隐藏起来只用作品说话的摄影师。专注,低调,安安静静地做着一个记录者和聆听者。王身敦之前在通讯社做图片编辑、摄影师、副总编辑,还当了几次荷赛评委和世界新闻摄影大师班的导师——这些光环给人的想象,是他的作品一定是“极具冲击力”“视觉盛宴”“火树银花”那样子的,但事实上,他耗费近40年拍摄的个人专题“慢游中国”里的那些黑白银盐影像,宁静、深邃得如同贝加尔湖的水面。

他在一线新闻单位多年,深知摄影如何引人入胜,但自己拍摄的影像和一般人想象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而这反差中所浓缩和酝酿出来的,正是我要做这本画册的理由——久违的,日常的阳光和空气带给我们的真实情感;从他人的生活和心灵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的一切,所有人的幸福,都与他人有关。

 

当“日常生活”变为一种渴望

我从他的照片里面读出了什么呢?一张张各具表情的面孔,一些充满了故事的场景,一些主人公和土地的联系,一些贯穿历史的现象,一些风俗和习惯传承,一些相互呼应的空间关系中发生的事情。在抽离了色彩的黑白空间中,有空气,有风,有雨水,有冷暖,有味觉,有触感,有情绪。这一切是因为,我去感受了他人的生活、情感、关系,主动去感受了照片里的空气。这一切,也许在以往不算什么,但在全球新冠病毒肆虐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这样的客观环境提醒我们,“日常”也许是最珍贵的,也是容易被忽略的。

这本书不需要有那种极强的主题性、符号性、风格性。相反,我要做的正是去掉这些符号,连摄影师和编辑都退居幕后,取而代之的是让照片本身说话,给读者创造理解的空间,用生活本身去阐释生活。

我们平时习惯了“中心思想”,习惯于目的性,习惯于“你的目标是什么”。而这本画册的作品,让你放下杂念,去慢慢地游走,遵从和打开自己的内心,去看,去读,去感受。去寻找——什么关系和情感,能让摄影师按下快门。读者会从照片里、日常生活里顿悟属于他们的真实。

 

这是一本“纯粹”的摄影画册

整个“慢游中国”专题本身是很纯粹的艺术品——摄影师整组作品的时间跨度很长,关注点很集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摄影师本人对于这个题材的理解也在不断地深化,观察视角在扩展,但是这些增长的能力,他没有用来去开辟新的题材,没有用来去做别的事情,而是全部专注地继续注入到“慢游中国”这个项目里。这些年来的作品,在内容上、摄影语言的运用上,能够看到变化,但是保持着形散而神不散的表达方式。在现代社会这个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中,摄影师能保持这样的专注度、行为方式和定力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这个维度上,这本画册是“摄影师的画册、读者的画册”,是摄影师用几十年给读者带来的叙事诗,而不是我们在网络世界、电商世界中已经习以为常的“以用户为中心,注重读者体验”的画册,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我想,在我们所处这个时代,也许非常缺乏这样的“牺牲的毅力”和“对于纯粹的信心”。这一点也是我作为编辑,想让广大读者了解的一点。

“存粹”的另一个说法,是在技术上及印刷方面。王身敦为了保持视觉的一致性,这么多年来只用一种胶片(柯达Tri-x),一种旁轴相机(徕卡M6),使用的两个镜头是35mm和50mm,来拍摄这个专题——当然胶卷的批号是很难保持一致的了,无法达到一部电影采购一个批号的胶片来保持实用感光度的精度那样的地步——但是至少银盐颗粒的密度感和厚度感,基本是连贯的、自然的。之后通过专业高精度底片扫描将胶片数码化,所有照片都是王身敦自己来调图,印刷之前,我们在印刷厂用经过校色的电脑将照片调整成印刷格式——长调黑白模式。然后,我们从六种特种纸中选择一款表现亮部、暗部、各种反差下,看着都比较舒服的纸张,作为本书的印刷用纸。

排版方面也是如此——照片全部一样大,位置一致,就如同纸上的美术馆展览。页码和图注不会干扰读者对图片的阅读,图注都放在书的最后,全书简洁,保持足够的留白,这些久违的画册语言,也书写了一份从容,它的全部设计语言都在对你说:“别急,慢慢翻阅吧,慢慢感受它的气息”。

 

关于视角的问题

王身敦是坚持不剪裁照片的摄影师。你们看画册里的照片还保留着很细的黑边,这个黑边,这是35mm胶片的边缘,也是取景框的边缘——同时它也是镜头后面那颗有思想的头和眼睛观察范围的边缘——凡是他看到的,就让你都看到。这是一个摄影师的执念,很久不见了。

而取景器,只是一个“视角”的外化概念,导演维姆·文德斯在《一次》里,将镜头的力度一分为二:镜头指向前面叫做射击,镜头的后面叫做后坐力,那么对于王身敦来说,是什么让他框住并按下快门呢?

王身敦在香港出生,之后在伦敦生活,给合众国际图片社(这个社在越战中的报道中大放异彩)和路透社做报道摄影师,80年代来到中国大陆,是以一种外国人的视角在拍摄,但是随着他之后在北京扎下跟,生活了20多年,期间游历全国拍照片,拍摄公益项目,他的视角已经和当初产生了巨大差别,我们应该能从书中看出这种融入感。用王身敦的话说:“从1983年到1988年,在这土地上,我是游客;从2009年到2022年,我是居民,我喜欢慢慢地游走在这土地上。”这也是编辑中遇到的非常有趣的问题。

其次是空间关系,能看出他对于空间和透视非常敏感,用画面中的元素来构建了一个相互产生关系但又保持独立的视觉世界。我也能够看出多年的新闻摄影经历在纪实摄影中对于摄影师的影响和塑造——拍摄题材虽朴实,却可见深厚功力。

第三个是历史变化的视角。毕竟时间跨度有将近40年,这里面一点点的改变和人们的状态的一点一滴的变化,最终汇聚成历史的洪流。

以上就是我作为策划编辑的工作全过程,希望对于读者理解摄影师的作品,有所帮助。王身敦说,“心里的镜子需要常常打磨,才能看清这个世界。”我希望这本画册就是一个磨刀石,正在耐心等待着有心人的到来。

 


展开
作者简介

王身敦,摄影师,曾任职于合众国际社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路透社(Reuters)、盖蒂图片社(Getty Images); 亦曾任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World Press Photo Contest)评委,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师班 (World Press Photo Joop Swart Masterclass)学员提名委员会成员。

目录

引言 刘香成
自序 王身敦
摄影师笔记 王身敦
编辑手记 杨磊
图片索引
个人简介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